有时候,虽然并不常见,我们会再次来到曾经去过的地方。这并不是件简单的事,因为我们研究的许多目标本身就覆盖了几百平方公里的广大区域——这意味着你根本不可能在一天、一天一夜,甚至一周内就调查完所有的建筑,除非你直接在森林里扎营,并随着探查进度不断移动营地。而森林虽美,却对即便是最有经验的旅行者和生存专家来说,也极其危险。毒蛇、野兽,还有作者认为最危险的生物——蜱虫。这些家伙可一点也不懈怠。2020年4月春天我们第一次踏入“秘密森林”时,它们就全都在等着我们。
作者他们在灌木、沼泽和风倒木中穿行了好几个小时,成了蚊子的美食——那些蚊子简直嚣张至极,衣服上还爬了十几个蜱虫。最后我们又被突如其来的暴雨和飓风袭击,狂风连根拔起大树、将它们摔倒在地。说实话,真的很可怕,但这是一段宝贵的经历。永远不会忘记暴风雨中的森林是什么样子。
当时想要前往的那个“目标地点”是一个位于地底的小型区域。虽然我们没能找到那处地下防御工程的入口,但却发现了另一件同样有趣的东西,本文将专门讲述它。
作者并不鼓励他人模仿所见,更强烈建议大家不要擅自进入这类地点。
五年后,也是在四月,再次回到了“秘密森林”。这次的四月天气出奇地反常——在莫斯科及莫斯科州,竟然比冬天时还多了这么多的雪。总的来说,这场雪意外地为我们重返“神秘圆柱”提供了便利,而我们也终于解开了这片森林的秘密——找到了通往地下碉堡系统的入口!这些碉堡之间通过上百米长的走廊彼此相连。

从外表看,森林就是森林。但无论是2020年4月,还是2025年4月,这片林子始终一片寂静。我从来没有在这里听到过鸟叫声。

这一现象其实也有合理的解释。鸟儿之所以不鸣叫,甚至回避这片森林,是因为附近经常有“爆炸声”。就在不远处,有一处现役的军事演习场。不过我们并不打算接近那个方向的军用区域。



我们在林中穿行,一边跨越被大风吹倒的树木。你看看这场自然狂怒留下的痕迹吧。某棵树被连根拔起,甚至带走了一大块厚厚的土层,真是惊人的力量。只要想象一下当时的景象,就足以令人震撼。

笔直的松树逐渐被矮小的混凝土柱所取代,这些柱子上带有安装铁丝网的结构——显然,这里曾经有一整套完整的防御周界。如今,这些柱子还在,但那条曾像吉他弦一样紧绷的铁丝网早已锈蚀倒地,蜷缩在下方。


我们迈着大步,沿着熟悉的小路再次来到了那个点。




这个“神秘圆柱”的早在2020年5月就以发布过,自然引起了不小的轰动和大量评论,众说纷纭。有意思的是,至今都没人能给出一个确切的答案:这个胶囊状的东西到底是什么?它为什么会出现在森林里?它的真正用途又是什么?评论区的网友们对它的称呼也各不相同:有的叫它“雪茄”,有的叫“圆柱体”,还有的说它是“舱体”。

作者有位朋友,对军事装备颇有研究,他第一次见到这个奇怪的东西时,斩钉截铁地说这是一台“增压舱”。不过后来证明他错了。这也可以理解,因为我自己当时也对这玩意儿绞尽脑汁了很久。


时光流逝,但这五年里,“圆柱体”本身并没有发生什么重大变化,它依旧伫立在高耸的松树与冷杉之间。不过有个小细节令作者感到遗憾:其中一个入口上的密封门不见了。显然,有人将它给“顺走”了。但问题是,拿它干嘛用?我甚至能想象到那人咬紧牙关、把沉重的金属门扛在肩头,艰难地穿越森林和沼泽地的模样……




在正式介绍这个“圆柱体”的真实身份之前,我建议大家先来看看它的内部。

它有两个入口,每个入口原本都装有一扇带有圆形防弹玻璃视窗的密封门,门上还配有锁紧机构。在第一个入口的小前室里,还保留着一套过滤通风装置。从相册中的照片可以清楚地看到这套装置,它的保存状态非常好,几乎接近原貌。



圆柱体内部是空的,乍一看不禁让人疑惑:它到底是干什么用的?


这确实是一个非常有趣而罕见的发现,绝对值得深入研究和关注。我们非常认真地观察了它,并试图搞清楚它到底是什么。最终我们得出结论:这个圆柱体其实是一个真正的、可移动的指挥掩体,它的名字叫做——“移动指挥掩体”(Аэлита)。
这种“移动指挥掩体”装甲移动指挥掩体是为了在固定或机动指挥所中使用而设计的,作为标准防护设备的替代品,用以取代部分基于KUNG-1车体的指挥车与通信车。主舱的面积为11.0平方米,跨度1.9米。掩体本体重量为3.5吨,配合牵引车TK-2(改进型ZIL-157V)和PS-2半挂车总重达到14.6吨。从运输状态转为作战部署状态只需15分钟,全部安装完毕的总时间不超过两个小时。而使用绞盘从地面挖出,也只需不超过30分钟。

它是一个整体结构的封闭空间,带有一个由两个部分组成的前室与前前室。它的结构以金属框架为基础,具有横向与纵向的加强肋条,外形仿照钢筋混凝土构件B-1,内外都覆盖有金属护板。主舱的横截面为圆形,底部为平面,这种设计不仅结构强度高、制造经济,而且在受到射击时,子弹更容易发生偏转,具备一定的防护能力。这种特性在侦察-破袭小组穿越阵地时尤为重要。
其承重结构两侧以及一扇防护门上配有带遮板的射击孔。为了供电与通信线路的布设,入口处设有专用孔洞,并配有空气交换调节阀。内部设施方面,主舱配有照明灯、家具(桌子、凳子、可折叠吊铺);主入口的前室设有ФВКП-М-1型过滤通风系统及ВЗУ-100,另配有ОВ-65暖风通风系统和ДЗУ-100;备用入口前室则设有洗手池和备用光源——UKП蓄电照明系统。地板采用厚度10毫米的胶合板制成。各入口的前室都装备有金属防护密闭门。


1958年,这种拖挂式掩体“移动指挥掩体”在戈罗霍韦茨靶场进行了测试。试验样品由一辆ЯАЗ-210卡车平台从纳哈比诺运送而来。测试由Е.Ю.利普斯基上校主持,内容包括装置在地面上进行部署与拆卸时的各项性能综合测试。总体来说,“阿埃利塔”在建造时间、防护力与舒适性方面表现符合预期,但在拆卸时间方面未达到设计标准。在从覆盖土层的坑道中用牵引车和绞盘将其拉出时,出现了较大困难,多次发生钢索断裂等问题。

“移动指挥掩体”项目在试验后被认为前景有限,相关研究随即终止。第二台“可移动要塞”的样品从未建成。从那时起,这个项目已经沉寂了四十多年,成为堡垒建筑发展史上的一段传奇遗迹。


该结构呈细长的“雪茄形”,这一设计并非偶然,而是为了在用绞盘从地下拉出时尽可能减小前向阻力。

“移动指挥掩体”项目的研发工作,推动了工业化生产的、可快速部署和回收的防御工事结构的发展,特别是用于指挥所和发射设施,同时也促进了指挥通信车辆防护技术的进步。
再说一遍,我们不仅再次回来观察“移动指挥掩体”,还试图寻找地下通信设施的入口。

虽然搜寻花的时间不长,但双脚却湿透得厉害。

想象一下:茂密的森林、倒伏的树木和沼泽地。在这片林地深处,有一个不起眼的小洞口,而在它背后,不是百米,而是数公里长的隧道,向各个方向延伸,通向各类永久火力点和掩体,有时甚至是双层结构的。


这个森林的秘密,藏在那扇微微敞开的双扇密封门之后。更多的细节内容——将在下一篇文章中揭晓。
我们拍摄了几百张照片,因此这个地方完全值得专门写一篇文章,当然还有视频。庆幸的是,这次我们总算没有空手而归,终于带回了地下设施的影像资料。我理解这听起来难以置信,难以想象这一切竟藏于森林之中,但您很快就会亲眼见证。
感谢阅读!
热门跟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