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农村这些年出了不少传奇故事,尤其是那几个被吹上天的“神村”。这些村子硬生生从穷乡僻壤变成了经济标杆,靠的是几个牛人带着村民拼出来的成果。

今天我们要聊的是三个最出名的“神村缔造者:一个已经走了,一个隐退了,还有一个到现在还活跃着。他们分别是江苏华西村的吴仁宝、山东南山村的宋作文和浙江花园村的邵钦祥。这仨人带着各自的村子,写下了中国农村发展的不同篇章。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华西村在江苏江阴市,提起它,很多人第一反应就是“中国最富的村子”。可你要是回到上世纪60年代,那会儿的华西村跟“富”字完全不沾边。

村民们靠种地吃饭,日子过得紧巴巴,吃饭都成问题。1961年,吴仁宝当上了村党支部书记,这家伙一上来就憋着一股劲儿,要把村子带出穷窝。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吴仁宝是个有想法的人,他搞了个“集体经济”的路子,喊着“共同富裕”的口号。开始的时候,他带着村民开荒种地,攒点家底。后来,他觉得光靠农业不行,得搞工业。于是,村里开始办起了小工厂,做五金、纺织什么的,慢慢有了起色。

到了80年代,吴仁宝眼光更长远了,他把村里的产业升级,搞起了钢铁、化工这些大项目。90年代,他又瞅准了旅游业,建了个328米高的龙希国际大酒店,硬是把华西村弄成了个景点。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在吴仁宝手里,华西村真牛起来了。村里修了宽敞的路,盖了漂亮的楼,村民们住上了别墅,连空调、电视这些家电都普及了。数据显示,到2000年代初,华西村的集体资产已经破了30亿人民币,村民年收入也能轻松上万。这在当时的中国农村,简直就是神话。

但吴仁宝这人也不是没毛病。他的管理风格特别强硬,说一不二,村里大事小事都得他点头。有人说他这是“家长制”,缺乏透明度。加上他大刀阔斧搞发展,村里借了不少钱。

据说到了2019年,华西村的债务高达400亿人民币,这让很多人捏了把汗。还有人说,华西村的财富分配也不太公平,核心管理层拿得多,一般村民拿得少,表面上看是“共同富裕”,其实内部差距不小。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2013年,吴仁宝因为肺癌去世了,享年85岁。他走的时候,华西村已经是全国闻名的“神村”,但也留下了不少问题。他的四儿子吴协恩接了班,面对的是个烫手山芋:怎么还债,怎么维持发展,还得让村民满意。

吴协恩上台后,试着调整方向,比如收缩一些产业规模,但债务压力还是没小。华西村的光环还在,可底下隐患也不少。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南山村在山东龙口市,靠着渤海边,过去就是个不起眼的小渔村。上世纪80年代之前,村民们种地打鱼,日子过得平平淡淡。

宋作文这时候站了出来,他是村里的能人,看准了改革开放的机会,决定带着村子干点大事。宋作文没走集体经济的路子,他直接搞了个企业——南山集团。

80年代末,他从铝业起步,因为铝这玩意儿市场需求大,利润也不错。南山集团靠着铝材加工站稳了脚跟,后来又拓展到纺织、房地产、旅游这些领域,变成了个大杂烩的集团公司。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在宋作文的带领下,南山村的经济蹭蹭往上涨。到2000年代,南山集团已经是中国铝业的龙头之一,年产值轻松过百亿,村里也跟着沾光。

宋作文不光顾着赚钱,他还挺重视村里的民生。南山村盖了学校、医院,修了公园,村民的生活水平直线上升。

村里甚至还有自己的旅游景点,像南山佛教文化园,吸引了不少外地人来玩。数据显示,到2010年左右,南山村人均收入已经超过3万人民币,在山东农村里算得上顶尖。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不过,南山村的发展也不是一帆风顺。铝业这行污染挺重,生产过程中废气废水多,当地环境受了不少影响。村民有时候也会抱怨空气不好,水质变差。

宋作文在的时候,这些问题还能压得住,但他毕竟年纪大了。1946年出生的他,到2010年代身体就不太行了,管理上也开始松懈。后来,他把南山集团交给俩儿子宋建波和宋建军,自己退居二线。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宋作文隐退后,南山村的路子没大变,依然靠南山集团撑着。他的俩儿子接手后,继续扩大产业规模,但也面临新挑战。比如,铝业市场竞争越来越激烈,环保压力也更大。

南山村现在还是个有钱的村子,可发展势头比宋作文在的时候慢了不少。有人说,宋家的家族式管理是个隐患,未来能不能稳住,还得看这哥俩的本事。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花园村在浙江东阳,70年代的时候,这地方就是个穷山沟。村民们守着几亩薄田,靠山吃山,日子过得苦哈哈。1974年,邵钦祥当上了村党支部书记,这家伙年轻时就有点野心,不甘心让村子一直穷下去。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邵钦祥上台后,先从基础干起,修路、建水渠,让村里有点起色。后来,他觉得得搞产业,不然光靠种地永远翻不了身。他带着村民办起了小作坊,做家具、建材这些。

到了90年代,邵钦祥眼光更毒了,他看准了医药行业,搞起了维生素D3的生产。这一步棋走对了,花园村的维生素D3产量现在占全球60%以上,成了村里的摇钱树。除了医药,邵钦祥还发展了旅游,把村子打扮得漂漂亮亮,吸引游客来玩。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在邵钦祥手里,花园村成了个名副其实的“花园”。村里路宽楼新,村民住的小洋楼一排排,生活条件不比城里差。到2020年,花园村的集体经济收入超过10亿人民币,村民人均年收入也破了10万。

邵钦祥还特别注重教育和医疗,村里建了幼儿园、小学,连养老院都有,村民日子过得舒坦。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邵钦祥今年70多岁了,可他一点没闲着,依然是村里的顶梁柱。他还在规划新的产业,想让花园村往高科技方向再迈一步。

不过,花园村也不是没问题。产业太集中医药这一块,风险不小,万一市场波动,村里经济就得跟着晃。还有,邵钦祥管了50年,村里管理有点“一人说了算”的味道,年轻一代接班的事儿还没影儿。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邵钦祥这人挺实在,但也有争议。有人说他太强势,村里的决策不够民主。不过,他在花园村的地位是真没人能撼动,毕竟这村子是他一手带起来的。现在,他还在岗位上忙活,花园村的未来还得看他能走多远。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华西村、南山村和花园村,这三个“神村”各有各的玩法,也各有各的坎儿。吴仁宝走的是集体经济的路子,带着华西村冲上了顶峰,可也留下了债务的烂摊子。

宋作文靠企业化经营,把南山村变成了铝业大本营,隐退后靠儿子们撑场面。邵钦祥则是长跑选手,50年不松劲,把花园村弄成了高科技加旅游的样板。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这仨人都有本事,但路子不一样。吴仁宝是大手笔,敢借钱敢花钱,华西村一度风光无限,可现在有点后劲不足。

宋作文更务实,搞了个家族企业,发展稳当但污染问题甩不掉。邵钦祥是稳扎稳打,步子不大但每步都扎实,花园村到现在还生机勃勃。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说到底,这三个村子的牛气,离不开这仨人的眼光和魄力。可光靠一个人不行,发展模式得跟得上时代。华西村的债务、南山村的环保、花园村的接班,这些问题不解决,再“神”的村子也得打折扣。

中国的农村发展,还得靠更多像邵钦祥这样的人,也得有更科学的管理,不然光靠个人英雄主义,迟早得歇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