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碧翰烽/文

当然能够解决机构臃肿的问题,重点在于大部制改革的深度与广度。“大”的关键在于整合、精简。

1:大部制应是大趋势

某部门实行大部制改革,以甲部门为基础,整体合并乙部门、丙部门,以及丁部门的部分内设机构。

合并后,甲乙丙丁四个部门的相关领导班子、内设机构、工作人员,实行了整合和加法策略。比如综合类机构实行整合,业务类机构开始是直接相加,领导班子成员在开始时也是直接相加,然后逐年消化。

通过逐年消化,机关人员没有多少精简,主要是领导职数实行了精简,一些职能也进行了相应整合。

由于专业性过强,有些职能的整合效果并不一定能够显现,反而是分得细一些,可能效果会更好。

但是,大部制应是大趋势:一是解决了九龙治水,推诿扯皮的问题;二是解决了机构众多林立的问题;三是解决了领导职数过多、兵少将多的问题。机构少了,领导少了,很多事项、开支也会少下来。

2:机关臃肿仍然在于人浮于事。

有些机关之所以臃肿,主要在于人浮于事。一是忙闲不均。机构与机构之间,人与人之间、岗位与岗位之间,职能任务配置不太合理,导致忙的忙死、闲的闲死。

二是干多干少、干好干坏一个样。主要在于绩效考核、激励措施不够科学,没有完全形成争先创优的局面。导致一些单位出现三个”三分之一“,三分之一的人在干,三分之一的人在看,还有三分之一的人在捣乱。

三是躺平问题值得关注。躺平的多了,人浮于事自然突出。有的是主观上躺平,就是混时度日、得过且过;有的是能力上躺平,按照职能职责干不成事、干不好事;有的是客观上躺平,或被形式主义、官僚主义所逼,或被“多干多错、少干少错、不干不错”的逆淘汰现象所逼。

3:机关臃肿应关注管的事项过多过度。

该管的事一定要管好,不该管的事不要越位。

要做到机构、人员相适应,其中重要的就是划分好事权,哪些事项该管,哪些事项下放。

如果事情管得过多,当然就可能增加机构、增加人员;如果事情管得少,机构、人员也会相应减少。这是必然的。

像现在有些事项管得过多过宽后,要么加机构加人,要么就是成立专班,这里抽人那里借人。

4:机关臃肿必然给基层增加负担。

整治形式主义为基层减负的一个重要制度性举措,应是加强机构改革,切实精简机构和人员。

基层负担的一个重要来源,就是”条条部门“多了,每个”条条部门“都有工作任务,都要开展督查检查考核,都要实行追责问责,都要表格材料留痕,等等,自然而然地负担就叠加起来了。

5:大部制改革可考虑继续深入。

怎么深入?有几个方面值得考虑:一是继续合并职能相同、相近的部门,进一步减少职能交叉、职责不清、推诿扯皮等问题。

二是大部制之后的职能职责事项也要进一步精简,而不是将原有部门的职能事项进行简单相加。

只有这个职能事项方面能够减下来,机构、领导和人员,也才能减下来。

三是事业单位、群团组织等也可考虑探索”大部制“思路。

四是人员岗位职责设定如何更科学?最大限度防止忙闲不均。如何科学制定绩效考核办法,最大限度实现奖优罚劣。

当然,大部制改革,有时候从理论上是可行的,但实践当中难度太多。有人的因素,有事的因素,有实效的因素,有利益的因素。

#群团组织改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