姜萍,一个学服装设计的17岁中专女生,却在全球范围内的数学竞赛中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绩,成为首位进入决赛的中专在读生。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身为一名中专生,她通过自学挑战了高等数学的高峰,成绩超越了来自北大、清华、剑桥等世界名校的选手,成功站在了全球数学竞赛的舞台上,成为唯一一位进入决赛的前30名的女性。

姜萍的成就并非偶然,火爆全网也理所当然,在这里祝贺姜萍同学。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这不,她爆火整个网络,被称数学天才,不仅在数学领域大放异彩,近日疑似他的书法作品也在网上流传。下图是落款“姜萍”的临帖作品,好像写的还不错。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姜萍”的书法一冒出来,粉丝们的表现仍然很稳定,评论大多是“果然优秀的人干啥都行”的逻辑。说你是傻子,你反驳说不是不是,这逻辑还真挺自洽呢。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可以看出“姜萍”临的是赵孟頫行书《赤壁赋》,不能说是写的有多好,但也是一笔一划有板有眼。牵丝映带也交代的十分清晰,笔法和结构也和原作有了几分的相似,可惜的就是笔力有点弱而已。

对于网上流传的“姜萍”书法作品,有人发出“果然优秀的人干啥都行”的感叹。也有网友对此作是不是数学天才姜萍的书法表示怀疑。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是否真是姜萍的书法我们不能妄下结论,毕竟被打脸还是有点疼。

那么姜萍作为难得的数学天才,如果有一天她真的拿起毛笔学书法,她会怎么学呢?数学天才学书法是不是和我们常人不一样?书法和数学有什么内在逻辑关系吗?

这是一个挺有意思的话题。

在传统观念中,数学和书法似乎是两个截然不同的领域——数学以其严谨的逻辑和精确性著称,而书法则被视为一种自由流动的艺术形式。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青铜觚的对称美

近代科学家开普勒说:数学是这个世界之美的原型。

杨振宁先生曾说过:数学与艺术的最高境界都是追求简约之美。

科学家杨振宁的可谓见解揭示了两者间意想不到的联系,数学与书法,从此在追求和谐之美的道路上意外交汇。

而启功先生的“黄金分割法”则展示了数学原理在书法中的具体应用,数学是指导书法结构与空间布局的尺度。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汉字的发展,从甲骨文演变至楷书,实际上是数学原则在书法上的应用的史。

平行、垂直、等距这些几何概念为汉字的形成提供了基础,确保了其结构的一致性和规律性。书法中的平衡,无论是静态的几何平衡还是动态的力学平衡,都是数学精确性和严谨性的体现。

文征明和赵孟頫对“是”字的处理,虽未严格遵循中心线分割,却保持了整体的稳定与均衡。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文征明“是”的数学比例,来源@三余艺术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赵孟頫“是” 数学比例 来源@三余艺术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王羲之“是”的数学比例 来源@三余艺术

这体现了书法家在掌握几何原则和力道分配上的微妙手感,以及在快速书写中对笔画轻重、长短的精确调整能力。这种技艺的炼成,需要书法家深厚的书写功底。

众所周知,我们学书法时,对历史的尊重和对经典的学习是进入书法大门的钥匙。

王羲之和赵孟頫的书法作品,尽管在处理中心线的方式上有所不同,但都有追求动态力学平衡的共通之处。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赵孟頫的“是”字来源@三余艺术

特别是行书,它在维持字体稳定性的同时,还需要赋予笔画以生动的动感,这比楷书更显复杂和难以把握。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王羲之的“是”字 来源@三余艺术

从几何学的角度观察,书法中的布局和结构可以通过数学原理得到更为精确的掌握。

几何学不仅帮助我们理解空间,还能通过对称美的理念,指导我们在书法创作中追求形式上的和谐。

此外,数学中的线性概念为书法中的线条控制提供了理论支持,使书法家能够通过练习,精确地调整笔触的粗细与力度,从而达到更加流畅且有力的效果。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书法艺术的核心亦是汉字的结构原则——平行、垂直、等距,都体现了数学关系的绝对值。也是书法与数学间深厚的联系。

这种数学意义上的审美角度契合了书法艺术的审美需求。书法的美观,源于这些最基本的几何原则。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总之,数学的几何学可以帮我们更好地理解书法的布局和结构;几何原理,可以更精确地控制字的平衡和比例;线性概念可以应用于书法中线条的控制,使线条更加流畅和有力。

数学与书法之间可谓存在着千丝万缕的联系,作为爱书法的您对书法和数学的关系还有哪些要补充的吗?欢迎下方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