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庆档第一部,番茄君选它——《志愿军:存亡之战》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7天7.88亿,各项数据碾压第一。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上一部《雄兵出击》在去年国庆上映,口碑票房不俗,现如今大银幕终于等来第二部。

番茄君第一时间看完,百感交集,我想说:“抗美援朝”就该这么拍!

01、以小见大,见微知著,直观展现“铁在烧”

这部《存亡之战》就是在《雄兵出击》的基础上,向我们呈现志愿军第四、第五次关键战役的关键战斗。

如果说上一部是雄赳赳气昂昂的正面硬碰硬,是全景式史诗般大战场的大攻防。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那第二部的视角,改变就很大。

用三个“一”字概括,再好不过。

第一个,是“一家人”。

《存亡之战》始于一次分别。

准确说,是李默尹一家人的分别。

解放战争刚刚结束,作为总部参谋的李默尹(辛柏青 饰),也迎来了自己小家的团圆。

失散多年的女儿李晓(张子枫 饰),在解放上海之后找到。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儿子李想(朱一龙 饰),已经是63军188师的教导员,也短暂休假归队。

虽然多年未见的亲人,刚刚见面有点陌生,但好日子似乎就在前方。

可一纸紧急调令,刚团圆的小家,再次分别。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李想奉命归队,李默尹申请上前线,家里又剩下李晓一人。

这是全中国千千万万个,因为抗美援朝战争,团圆再次被打破的家庭写照。

李晓追着父亲军车哭泣的那一刻,让人动容。

就连高级军官家里,也免不了这种分别。

落在普通人头上,离殇可想而知。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后来,李晓也申请,上了抗美援朝前线,成了一名战地翻译。

一家三口,在尤为激烈的铁原阻击战前夕相聚。

再次迎来短暂的团圆,可大仗在即,这恐怕是一次真正的生离死别。

陈凯歌的镜头,基本集中在这家人每个具体的个体身上。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通过李默尹,李想和李晓三个人的视角,呈现了高级指挥官,基层指挥官和战士眼中,完全不同的“铁原阻击战”。

也把“我们为什么能赢”的答案,刻在了观众心里。

第二个,是“一个专家”。

这个专家,第一部中曾出现过。

就是在战争开始前夕,与周总理“对线”的归国专家吴本正(朱亚文 饰)。

吴本正是高级知识分子,他刚开始并没有明白,为什么一穷二白的志愿军,敢和美国人叫板;更不懂,为什么这场仗,非打不可。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到了第四次和第五次战役,吴本正也申请上了前线。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作为军工武器专家,他可以在第一线收集关于武器的第一手资料,也能实地帮助战士们,提高武器使用效率,提升战法。

而通过吴本正的视角,我们也终于在大银幕看到了,具体到战壕、战术、战法、细节的真实战斗场景。

比如,怎么抵挡坦克。

我军都是轻武器,铁原第一道防线前面,又是一望无际的平原地区。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这种地区,美军的钢铁洪流基本上是无敌的。

志愿军只能通过构筑工事御敌。

吴本正利用自己的专业知识,事无巨细地在工事构筑过程中,教给战士们实操经验。

战壕要怎么设计,要多少宽度,哪边土松,哪边土紧;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弹坑要怎么利用,要放多少水,要如何通过路径设计,引敌人坦克进入深陷;

反坦克装备要怎么使用,要领在哪,怎么减少伤亡及牺牲……

印象中,这是番茄君第一次,在一部战争电影中,看到这么详细的现代战争平原攻防战防守攻略。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妥妥的“第一视角”体验卡。

再比如,抵近攻击。

为了改进武器,吴本正召集很多一线战士,来讲自己仿制武器的缺点。可听到的,却是很多他从没想到的英雄故事和牺牲事实。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他不明白,为什么反坦克手雷的有效杀伤半径是20米,可战士却要抵近到10米投弹。

因为手雷量少,要保证准确度,也因为手雷有偏差,越近成功率越高。

他不明白,为什么无后坐力炮射程几百米,却要抵近到几十米才放。

因为平时训练舍不得用实弹,很多人在战场上,是第一次使用,为了保证成功率,只能出此下策。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总结起来,就一句话:拿命换

一辆坦克,一般是3个小组9个人实施攻击,打得好,能回来一组。

也就是说,基本上是6-9个人,换一辆坦克。

有一个小战士,讲述自己班长抵近10米炸坦克的事。

战斗打响后,吴本正亲眼看到,小战士拿着反坦克手雷,在坦克旁边引爆。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坦克炸了,他也死了,被弹片炸得体无完肤。

这一刻,无论是吴本正还是我们,肯定都能明白,这群人的伟大。

也肯定都恍然大悟,为什么这场战争,我们一定能赢。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第三个,是“一场战斗”。

这是《生存之战》里,“战”的主体,也就是以188师为主的铁原阻击战。

为了确保真实感和震撼感,陈凯歌团队,在幕后拼尽了全力。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三个月时间,二十万平米的布景,超过万米的战壕,连起来超过10公里的坑道,以及超过2000人的同时参演。

大场面,大制作,大手笔。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从观感上看,是真正的国产顶级战争片水准。

美军钢铁洪流的步坦协同,压迫感十足。战场上狼烟四起,当几百门榴弹炮同时发射犁地,在影院的观感超乎想象。

远程攻防战颇具史诗感,大兵团大战斗的全景式呈现,让我们对什么是“大仗”,有了最为直观的感知。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坦克对攻,巴祖卡发射,烈性炸药爆炸,汽油火蛇从沟壕喷涌而起。

多少年没见的震撼,在《存亡之战》中兑现了。

除此之外,微观层面的战斗,也极尽真实。

硬碰硬的拼刺刀,杀红了眼的单兵对战,二追一的坦克猫鼠游戏,丛林炸水库的特战攻防。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伞兵、狙击手、战损记录员……这些很少听到的兵种,在片中一一呈现。

事无巨细,看得很爽。

对番茄君来说,这场《存亡之战》是对第一部的全方位升级,也是对抗美援朝的全景式科普。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都说铁原阻击战是“铁在烧”,看完电影,才明白什么是真正的“铁在烧”。

用生命,换时间;

也用生命,换空间。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这场拿命在拼的战斗,让教科书中的“抗美援朝”有了真实影象,让“英雄”二字,多了血肉。

02、朱一龙细腻,张子枫灵气,演员表演让人暴风哭泣!

陈凯歌曾说过,第二部的核心,并非战争,而是一个字:

人,就是参与战斗的人。

是那些带领我们体验“铁原”残酷的第一视角。

这里面最重要的,是三位主演。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他们的表演,给《存亡之战》注入了灵魂,也让志愿军战士有了生动的群像。

朱一龙饰演的李想,其实是第一部的“彩蛋”。

因为第一部的战斗主角,是陈飞宇饰演的孙醒。

在第二部中,两人终于实现联动。

朱一龙的表演,一向内敛含蓄,擅长通过细微的表情和肢体变化,体现人物情感。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之前他的《人生大事》就引起了不小的反响,那个粗中有细,外冷内热的莫三妹,不知道成了多少女生心中的白月光。

这次的李想,也是如此。

兴冲冲回家时,面对父亲李默尹的责难甚至“刁难”,李想那一瞬间的变脸,让这个大男孩固执又可爱的一面,瞬间在观众心中立住。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在得知自己要离开,去见父亲最后一面时,他把一路以来的“测绘”成果展现给父亲,并慷慨激昂地讲述一番。那种作为儿子的得意,又让我们看到,一个优秀志愿军战士,一个迫切想得到父亲认可儿子的傲娇。

电影中,有好几场朱一龙的眼神戏,感染力极强,让人沉浸其中无法自拔。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跟妹妹分开时,临走又返回那个意味深长的眼神。

陌生的兄妹情份,在朱一龙眼里开出了花。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战场见父亲,前一秒还在跟自己的老爸开玩笑撒娇;后一秒就换上了“营教导员”的马甲,当着全营战士的面,做慷慨激昂的站前动员演讲。

角色的转换十分丝滑,反差感拉满。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还有就是,最后那一场引爆炸药的戏。

即便满脸乌黑,动弹不得,但那翘起的嘴角和温润的眼神里,能看出对家国,对亲人深沉的情感,甚至希望。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看到这一刻的番茄君,简直暴风哭泣,无语凝噎。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那种伟大的牺牲,在朱一龙的表演中,感染力和情感张力拉满,让人忍不住流泪。

只能说,李想这个角色,选朱一龙对了。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这两年张子枫鲜见于大银幕,没想到在国庆憋大招,一下子上映两部。

张子枫表演素有灵气,虽然没见过哥哥的面,但开门那一眼,兄妹情就写在了眼睛里。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父亲留下家书半夜离开,李晓追着军车跑,那种生离死别的撕心裂肺,让人动容。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而在战场上,张子枫瘦小的身躯,和身边的战士形成了鲜明的对比。

可在对美军翻译播报时,坚定的眼神和铿锵的话语,又让我们感受到,这个小女孩内心深处迸发出的,无与伦比的强大能量。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看《志愿军》里张子枫和朱一龙飙戏,实在太爽。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这对兄妹,恐怕是今后国产电影里,最惹人注目的兄妹档。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相较于两位年轻演员,辛柏青的表演,稳字当头。

辛柏青饰演的参谋,是一位高级军官,但他申请去第一线收集战争信息,是个拥有家国大义情怀和抱负的人。

在家里,他一个眼神,就让“严父”有了血肉。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在战场,面对与儿女的生离死别,他临别的一个眼神,却又让人无限惋惜。

李默尹面对过彭总这样的大佬,也面对过手底下最为普通的志愿军战士。

但对待他们,辛柏青眼里总有种光,那种不卑不亢,始终将理想信念放在心里,始终坚信一定会胜利的纯粹,在辛柏青眼里真正具象化。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其实,《志愿军》里的戏骨有很多。

吴京饰演的63军军长傅崇碧,正气凛然很有气势,与《长津湖》也算是实现了联动。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王砚辉饰演的彭总不怒自威刚柔并济,有横刀立马的将军气概。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朱亚文的吴本正,书生意气,有时候拖拖拉拉不听劝,有时候又有文人的一腔热血,让人又爱又恨。

欧豪,陈飞宇的志愿军战士,是最基层战士的真实写照,也让普通战士的形象深入人心。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无论是什么样的战争片,场景、特效和制作永远都只是“壳”。

在核心“人”上面,《生存之战》丝毫没有拉胯。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这些演员的优秀表演,很好回答了“我们为什么能赢”的命题。

面对强大的联合军,这群可爱的人,不就是我们胜利底气的来源吗?

03、两个意象、两个呼应升华主题,可两个遗憾也让人意难平

陈凯歌的电影,总会充满浪漫主义情怀。

即便是场面宏大的《志愿军》,也有那种,让人心中憋闷,久久意难平的情节。

电影的核心是人,讲述的是家与战争的故事。

而“家”,在电影里有明确的指代。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甚至在第一部,就埋了暗线。

李晓在联合国翻译讲话的时候,她将一把钥匙挂在面前。

这个钥匙的牵绊,在第二部中有了解释。

李默尹上战场之前,把家里的钥匙托付给她,让她看好家。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而李默尹也揣了一把在裤兜,战场上常常拿出来。

这把钥匙,就是家的意向。

也是父女俩的情感勾连。

另一个,是一朵花。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李想临走前,李晓给哥哥灌了一壶水。

水壶上,她别了一朵鲜艳的小花。

这朵花,被李想做成了干花,夹在自己的战斗笔记中。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这是兄妹情感的代表,也是家的牵绊。

铁原阻击战打到最艰苦的时候,这朵花再次出现。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花朵远赴国外,仍未凋零。

战士们在战斗前,虽然灰头土脸,可还能从花里嗅到芬芳。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这不就是家的味道。

满是狼烟的焦土的战场,因为这朵花,燃起了光明和希望。

虽然惨胜用生命和鲜血换来,但家的方向,永远不会变。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为了很好与第一部承接,《生存之战》里,还有对第一部战士命运的呼应。

比如,小战士杨三弟,在第一部中,因为没有拉开巴祖卡的保险,导致班长牺牲。

这次,他终于独自狙坦克,记得专门打开了保险栓。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再比如,松骨峰畏战的杨传玉,也终于在水库攻防战中,完成了属于自己的救赎。

人性本如此,害怕没有什么。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他们都是活生生的人,可一旦完成成长,他们都是钢铁战士。

每个志愿军战士,不就是这样成长起来的?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当然,《生存之战》并非没有缺点。

看完全片,两个遗憾,让番茄君意难平。

第一个,制作层面。

因为影片时间线贯穿整个抗美援朝,所以前半部分的剪辑,稍微有点乱,也有点赶。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这是剧情节奏决定的,毕竟要在2个小时时间里,讲述这么一个宏大的故事,需要提速。

如果能更好保证影片的节奏,观感会更上一层楼。

第二个,剧情层面。

李想的牺牲,让人意难平。

原本以为下一部他还要当主角,最后的悲壮,真让人忍不住抹泪。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李默尹也被炸断了腿,最后生死未卜。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真希望第三部尽快上映。

作为《志愿军》老粉,番茄君已经等不及了。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有些事有些人,一辈子都不能忘。

因为历史就在那里。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他们生命长青,精神永驻;

我们才能继承,发扬,奋勇前进!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电影烂番茄编辑部:淼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