听说过“魔都亚马逊”吗?

在淀山湖畔、青浦区金泽镇,有这样一个原生态小村。水系纵横,周边环绕着成片茂密的森林。几乎家家户户门前,都停着船。

行走在村里,随时可能遇到被挖断的道路和正在施工的桩机,不得不绕行。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但若划船穿行,则宛若进入热带雨林,不仅沿途风光自然原始,充满野趣,岸边还有丰富的小店和驿站,人们可以随处停船,或上岸喝杯咖啡、煮壶茶、吃碗面,或去关系好的村民家串个门,游玩休憩后再划船回家。

这种原始复古的出行方式和丰富的小业态,不仅是许多岑卜村“新村民”的日常,也是这座曾经宁静原始、无人问津的经济薄弱村近些年在社交网络上走红、产业人气两丰收的原因。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1

如今,每到周末,岑卜村河道内常会发生“堵船”,河岸边、稻田里、柿子树下,各式各样装修别致的精品小店,也常扎堆坐着许多年轻面孔。

因而,与其说是“citywalk”,“cityboat”的说法可能更适合这里。

岑卜村是上海市第四批乡村振兴示范村。村子不大,但业态和生活方式却很丰富。划船绕村一圈,能途经40多家不同业态的小店,偶遇不少活力四射的年轻人。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水上运动俱乐部、咖啡馆、农家菜、西餐厅、面馆、烘焙坊、围炉煮茶、民宿,几乎涵盖所有当下乡村文旅火热的要素。时不时,村里还会开展稻田音乐会、国风集市、汉服节、中秋拜月等活动。

热闹得简直不像农村,而是“巨富长青浦分站”。

但更令人惊讶的是,岑卜村如此丰富的业态,并不靠对外招商,而是随着新村民的到来,自然而然“生长”出来的。

全村有30多家店,都是由在此定居的新村民本人“兼职”的。

比如,“IT男”一飞,从市中心搬来岑卜远程办公不久,就开了一家创意面馆;喜爱烘焙的女生,怀孕期间,把家楼下改成了风格温馨的日式面包房;在村里生活了12年的新村民赵莉,和从事广告设计的罗姐合伙开了间“菠萝蜜”,他们租下了村里最破的小平房,画上密密麻麻的墙绘,将其改造成茶空间,主打围炉煮茶;喜欢喝咖啡的新村民,在自家窗前设计了个吧台,自己喝,也向他人售卖……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有一部分原因,是近年来岑卜村农宅租金水涨船高、房源紧缺,不舍得搬离、又迫于经济压力的新村民们只得想尽办法,上才艺、开源。

于是,一家家开在村民家里家外的“小而美”的店铺就如雨后春笋般冒出。这些“贴补家用”的手段,让村子变得丰富多彩。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2

新村民从哪来?为什么要做这些事?让我们把时针拨回十几年前。

岑卜村,位于上海西部的“蓝色珠链”区域——这是一条由大大小小多片湖、港、荡、漾等“珍珠”般水域组成的“水链”。十多年前,岑卜被列为全国首批生态文化村。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生态好,若换一个角度解读,也意味着缺少开发,基础设施和周边配套少,村民缺少好的就业岗位、教育和卫生资源。

在过去很长一段时间里,这的确是岑卜村面临的窘境。年轻人离开岑卜到城区生活,村里仅留下高龄老人,空心化严重,宅基房空置率高。

直到2008年,一位绰号为“青蛙爸爸”的生物学家被岑卜的好生态吸引,成为第一位定居于此的新村民。

又过了几年,一群热爱水上运动的年轻人发掘了岑卜村的水上潜能,皮划艇、水上桨板俱乐部慢慢多了起来,五湖四海的年轻人走进这个村,又因为各式各样的原因在此定居。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有名校的生态学家、植物学家、做有机农业的上海女生、举家搬过来的生物学博士、水上运动的爱好者们、退休的环境规划师、画家、音乐人、现代舞者等等,也有城市里的上班族。

他们从老村民手里租下闲置宅基房,再将其改造成更时尚宜居的新式农房。

村里没配套,就自己动手创造。咖啡、饮食、运动、庭院设计和生态保护等新文化新理念就此在村里落地发芽。

与此同时,岑卜村也结合美丽乡村和乡村振兴示范村建设,逐渐完善基础设施,提升人居环境。

这种“异城异乡”的生活方式,让岑卜村的人气日益旺盛。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运气来了,挡也挡不住。

也是几年前,长三角一体化发展示范区的号角吹响,位于青西边陲、苏浙沪交界处的小村突然成了示范区的核心区域。

华为来了、西岑科创社区开建了,几十年不动的村开始配合周边开发而改变面貌。地铁桩基、高速路桥,都穿村而过。眼下,暂时坑坑洼洼的“破路”,就是这样来的。

一边是看准机遇的新村民,抓紧建设的窗口期开辟新业态;另一边,村委会也将村集体闲置建设用地委托给专业机构整村运营,不赚钱的老厂房被改造成了一尺花园、一步草堂、一步讲堂、汉服体验等新产业,“保底+分红”的方式,在保障租金收入、壮大村集体经济的基础上,盘活乡村空间,丰富村里业态,服务好更多人。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3

漫步在岑卜村,许多老村民都会向你投来和蔼亲切的笑容。

其实他们欲言又止,就盼着你问有没有房间或者民宿出借。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村里游客多了,许多老村民都借机将自家的空房间装修成民宿,以间为单位出租给游玩或借住的市民。

有村民开价:一间30平米的朴素小套房,一晚上350元,月租则3000元。

这价格,可不比城里的酒店或商品房便宜。但岑卜村民就是有底气,因为“不愁租”。

数据显示,过去十多年间,陆续有132名新村民来到岑卜村定居,数量约占常住村民总人口的20%。目前,岑卜村日均接待游客约500人,高峰时一天可达近2000人。

更便捷宜居的乡村,和不断涌入的新村民,形成了互融的良性闭环,也直接影响了当地农宅的租金。

初夏时节,岑卜村57岁村民王巧珍作出决定,和“新村民”签了老房出租合同,年租金11万元,五年后加价15%。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若放在上海其他普通的村子,王巧珍这套房子,年租金最高不超过3万。

12年前,赵莉的房子年租金8000元,几年前续租,房东给予特别照顾,年租金涨到3万元,现在按市场价,年租金至少6万元。

在岑卜村,老村民的“钱袋子”越来越鼓,其实有个闭环——房租涨高,新村民创业开店增收,“家门口”的就业岗位应运而生。老村民在收租外,每个月还能拿一笔不菲的工资。

这些年,随着岑卜村的业态增多,村里新增就业岗位60个,村民实现家门口就业,农房租金也从原先的每年2-3万元/幢上涨到9万元/幢,村民人均收入达4万元。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4

其实,岑卜村村民脸上的笑容,也不只都是真金白银带来的。

新老村民和谐融洽的互动关系,或许是让乡村生活更美好的关键。

前两天,岑卜村的稻田音乐节如约而至,新村民、老村民共同聚在稻田里载歌载舞;今年重阳节,一飞开的面馆请老人们吃碗长寿面;秋收时节,还有新村民还给每家每户分了新大米;去年除夕,胡子大叔农家菜馆招待全村80岁以上的老人吃年夜饭。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村书记倪芳芳说,最初几年,行走在村里,可以很明显地从菜园的布局中分辨出新老村民——种花的新村民,种菜的是老村民。

可如今,老村民也学着新村民种花、喝咖啡、划皮划艇,新村民也学着老村民种蔬菜、割稻子、光着脚下地干活。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最近,岑卜村又多了许多操着外地口音、来租房的年轻面孔。倪芳芳推测,这都是随着华为练秋湖科创基地搬迁而来的人才。

“以后,我们这里就是离西岑科创中心最近的村,会有学校、超市、商业综合体,路会越修越好,人会越来越多。”倪芳芳说。

解放日报·上观新闻原创稿件,未经允许严禁转载

作者:沈思怡

微信编辑:皮小姐

校对:佳思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