权柄如藤蔓,缠身未见安。

有些权力如同藤蔓一样无处不在,但往往它所带来的是束缚而非保护。

南方系媒体发了篇报道,斥责一些银行以反诈、为你好的名义,手越深越长的行为,并表示:不能以反诈的名义随意管控个人银行账户

这当然是对的,因为那样会导致人们对银行失去信任,从而担忧自己的存款,甚至犹豫是否该把钱放到银行里。

然而,媒体这样一篇站在老百姓立场上的报道,竟然也能让一些人叫唤了起来,认为南方系媒体名声不好,本身臭烘烘,发布这类评论其实别有用心。

清声传万里,污口噤风寒。嫌弃别人揭疮疤,那请问你又是在等待什么?牛顿没说错,偏见比无知更令人害怕。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首先南方周末这篇评论并非“突然发布”,应该说他们是对近期一些奇怪的消息分析之后,才作出来的客观评价。批评的声音才是真正的关怀,基于具体事实而说话,又能有什么其他目的。

近期类似的问题有多么触目惊心,难道大家看不见吗?

11月29日,广东东莞一名中年人在银行录制视频抱怨,他儿子从上海转钱过去,他去取却被要求证明钱的来源。中年人急得团团转:卡里的钱是你们银行行长的吗?不是,是我的钱,可我的钱我为什么取不出来呢?

隔了一天,11月30日,辽宁一名女子去银行取5000元被要求“丈夫到场”并证明双方是夫妻关系。当然不是该女子的钱有问题,银行表示“女子的卡正好命中模型”,估计是指被识别到了反诈信息之类,所以要求的手续比较多。核实了半个多小时后,成功取款。

同一天,河北邢台的另一名女子因为丈夫住院,去银行取2.5万元,结果被员工各种盘查。其他的不说,取自己的钱,却被当作罪犯一样,那种感受就已经让人难以接受。女子表示:打无数个电话核实,打到医院,还要调查在哪个科看病住院。

这难道不离谱吗?如果不是取钱住院,而是取钱出去旅游呢?是不是还提前写一份旅游规划提供给银行,顺便开出成千上万张消费发票?

这若也叫服务,那“添堵”一定是VIP待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替人担风浪,岂能弃职责。

还是那句话,“防诈”是银行和派出所的责任,而不是老百姓的义务。用难听一点的话来说,“拿人钱财,替人消灾”,吃哪碗饭干什么事。如果防诈的事全让老百姓干了,那还要你们做什么?

举手之劳倒也无所谓,现在却是在牺牲普通人的时间、精力,来达到这所谓的防诈目标。

更关键是,这些奇葩的操作,真的只是为了防诈骗那么简单吗?我表示怀疑。

这是昨天海峡都市报发布的一条视频,男子去银行提前还清全部贷款,柜员居然想方设法阻止,必须按照他们的流程,必须提前45天申请,反正是各种理由不让你一下子还清,莫非也是为了防诈?

谁不懂呢,让你提前还款了,那他们的年底KPI怎么办?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贪婪的链条,总是以合理之名拖住人心。而真正的规则,不该让人觉得可笑。

男子心里也清楚他们那点龌龊的心思,看破不说破,直接告诉银行,生意不好做,现在我手里刚好有点钱你不让我还,等我手里没钱了,还不了房贷了,责任双方共同承担。另外,他还要立刻拨打12345“反映”一下,“问问”政府有没有解决的办法……

结果这话一说出口,柜员立马表示可以“申请一下”。没一会儿,还款的“名额”就有了。

不让老百姓还钱,莫非也是为了防诈?

同样,前两天的另一条报道显示,福建泉州一男子带着户口本、甚至还有户口注销证明去帮他过世的父亲注销电话卡,连续去了4次都没有成功,他甚至为此去派出所做了证明。

营业厅的意思很简单,你得证明你爸是你爸才行。

现代最荒诞的讽刺笑话,必有此类情景的一席之地。

第4次该男子怒不可遏,直接拍下视频发布到网上。然后诡异的一幕出现了,业务员帮他办理了注销。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世事如书案,章句尽荒唐。亲子成谜案,笑话抵虚妄。

有时候我真的无法揣摩这些事情里面的逻辑,明明有问题,却依然坚毅不倒。明明能检测到诈骗电话,甚至打电话来“提醒你”,可你都知道那是诈骗电话了为何不封掉?为何不顺藤摸瓜把诈骗的源头给端了。

而且,我们都是实名用的手机号,为何骗子反而可以用虚拟号,运营商这是什么逻辑?横竖讲不通吧。如果骗子都能用虚拟号,那我们实名的意义又在哪里。

例子已经说得足够多,还要继续骂南方系那篇报道的人,那我只能说:你开心就好。

实名风似铁,虚号水如绸。

源头终不问,无奈满心头。

当银行“防诈”变成了繁琐的证明之旅,当运营商“实名”成了对普通人的枷锁,而骗子却如鱼得水。

尊重规则的人被束缚,骗子却逍遥法外。这种种荒诞之下,我们应该好好思考思考:这难道就是当初的目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