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龙,在无数中国人心中,是神圣的图腾。但在广东的许多村落里,龙,就在他们的生活里,既威严有加又亲切活泼。

每年的农历五月初五前后,广东的河面上,处处可见赛龙舟的热闹场面,在当地,赛龙舟又叫“扒龙船”,各村之间,会举办激烈的龙舟竞渡比赛,河道上百舸争流、千龙齐发,河岸上锣鼓喧天、人头攒动,场景蔚为大观。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在龙舟竞渡之间,人们祈求风调雨顺、国泰民安。

南粤多游龙,家家有不同,龙舟是一个村落最重要的门面,大多为手工制作,做工精细、用料考究。龙舟匠人,便是龙舟文化中不可或缺的人物。

龙舟非遗匠人张伟潮:为每个龙头注入精气神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视频
龙舟非遗匠人张伟潮:为每个龙头注入精气神

张伟潮,便是一位80后龙舟匠人,在他位于广州市黄埔区下山村的工作室里,摆满了龙头、龙舟、龙尾,还有刨刀、凿刀、锯子、锉子等木刻工具。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从选木、开料、勾画、雕刻到打磨、抛光、裱漆,许多龙舟的制作全都由龙舟匠人手工完成,雕琢之间,圆瞪的龙眼逐渐突显,苍劲的须髯张扬如旗帜,似乎要活了过来。

张伟潮的工作室里,最为引人注目的便是那一个个高昂的龙头。它们看起来威武有劲,尽显龙的威严与生气。

“龙头设计是最难的,图纸花最多的心思”,尽管张伟潮已经跟龙舟打交道十余年,每一次的图纸,他仍然会构思许久。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对于龙舟队来说,龙头便是龙舟的灵魂,它耸立在龙舟上,是一个形象展示的标杆,也代表着一个村子的精气神。张伟潮每接到一个订单,往往会深入当地,着重对每个村子的文化、历史做功课,将文化历史传统融入到龙头设计中。

在他看来,每一个龙头都是一个村子的文化图腾,都有其独特性,这样制作出来的龙头,能够深化当地人的文化认同,凝聚村落的传统文化。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日复一日,年复一年,张伟潮的日常全都跟龙头、龙舟的制作、翻新和修复有关,但他乐此不疲,不觉枯燥。

张伟潮是土生土长的下沙村人,从小就对龙舟文化耳濡目染,加上父亲是一名木匠,家里都是木料,张伟潮从小便对龙舟有着浓厚的兴趣,10岁时就已经可以自己制作龙舟模型。从2009年开始,他辞掉工作,开始专职制作龙舟。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如今,他已经成为广东知名的龙舟雕刻匠人,也是这一项目的非遗传承人,他雕刻的龙头还被张艺谋导演团队选中,出现在了冬奥会开幕式24节气短片中。

从热爱到职业,如今的张伟潮感觉自己身上更有一份责任。

在坚守传统之外,张伟潮还在探索着创新之路,比如他会将当代审美融入龙头龙尾的造型,他还将龙舟制作这一非遗项目带进校园,通过视频、直播,让龙舟文化触及到更多群体,“对我来说,播下传承的种子,就是最大的意义。”

龙舟,承载着匠人们对传统匠心的热爱和坚持,也是人们对中华传统文化的传承和认同。

正如茅台始终传承古法工艺,用“匠心”酿造“美酒”,以中华传统文化为滋养,打造中国特色的酒文化名片,坚持守正创新。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在龙舟雕刻技艺的一笔一划之间,在龙舟竞渡的喧闹中,中华民族的精气神始终贯穿,生生不息,始终昂扬向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