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图|赛珍珠

1972年2月21日,尼克松访华,揭开了中美关系破冰之旅。

一位美国的老太太听闻这个消息后,十分高兴,立即提出申请,打算随尼克松一起到中国访问,很不幸的是她的这一要求却被拒绝了。

尽管伤心难过,但她对中国的热情却始终不减,1973年,老太太因病在佛蒙特州丹比城去世,享年81岁。

老太太去世以后,骨灰被安葬在了宾夕法尼亚州费城郊区绿丘农庄,墓碑上不置一词,只有三个小篆汉字写着她的名字:

赛珍珠

赛珍珠晚年在自己的回忆录中,曾有过这样一句话:

“我一生到老,从童稚到少女到成年,都属于中国。”

在她去世后,尼克松也在悼词中评价她:

(她是)一座沟通东西方文明的桥,一位伟大的艺术家,一位敏感而富于同情心的人。

1896年10月,赛珍珠出生于美国弗吉尼亚州。

尽管赛珍珠是一个美国人,但她在出生四个月后,就跟随身为传教士的父母到了中国,并且在镇江生活了18年。

赛珍珠一直称镇江为自己的“中国故乡”。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图|赛珍珠

自从对这个世界有认识开始,赛珍珠就是在中国,她接触的第一语言是汉语,所以在一开始,她一直把自己当作中国人,直到随着年龄稍长,母亲才教会了她英文。

尽管赛珍珠是在中国长大,但她所接受的家庭教育依然是美式教育。

1900年,中国北方掀起了义和团运动,赛珍珠才跟随父母第一次回到了美国,尽管有许多的不适应,但她这时候才发现,她在思维上,与传统的中国人还是有些区别。

可因为自幼在中国生活,从思想观念上,赛珍珠更能理解中国人的思维。

义和团运动,对赛珍珠的思维观念改变非常大,她第一次本能地感受到了委屈,她在日记中如此写道:

“为什么他们要把我们,始终如一的我们,与那些不知来自何国,不知姓甚名谁的白人强盗、贼寇扯在一起!我生平第一次感到冤枉。天真无邪的我,只是因为长着我种族特有的金发碧眼白皮肤而被人憎恨……”

也就是从这个时候开始,赛珍珠意识到自己是一个美国人,而不是一个中国人,她似乎开始认为,东西方之间在文化上是有分歧的。

尽管她所认为的两个世界不再有交集,但却始终认为,只要通过沟通,双方还是能够找到共鸣的点的。

赛珍珠终其一生,都在努力寻找那个交汇的点。

十八岁时赛珍珠游历欧洲,回到美国后继续大学学业,毕业后,赛珍珠选择来到中国,并加入中国国籍。

1917年5月,赛珍珠与美国青年农学家布克结婚,并迁居到了安徽宿州,1921年,赛珍珠与丈夫布克一起受邀到美国教会所创办的金陵大学任教。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图|赛珍珠的雕像

从后来的发展情况来看,赛珍珠的这次婚姻无疑是一个失败的婚姻。

因为自幼在中国生活的经历,加上赛珍珠对社会认识的偏差,以至于始终格格不入。

在美国时大家都认为她是中国人,而在中国时大家又觉得她是美国人。

交际圈子的狭窄,不容许赛珍珠有太多可以选择的机会。

在中国期间,赛珍珠开始尝试与社会各界名流交往,并在业界有着不俗的名望,梅兰芳、胡适、林语堂等社会名人,都曾是赛珍珠家里的座上客。

1922年,赛珍珠开始尝试写作,并将自己在中国生活的经历写进书里。

尽管她对中国有着特殊的向往和好感。不可避免的是,当时的中国,也在探索着自己的出路。

自近代以来,中国备受欺凌和压迫,始终在不断地探索如何改变国家的命运。

赛珍珠曾为此欢欣鼓舞,却也为此大受伤害。

1927年3月23日,北伐军兵临南京城下。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图|赛珍珠故居

攻入南京城中的北伐军,是以程潜率领的江右军为主,包括第六军、谭延闿的第二军以及贺耀祖的第40军为主。

本来北伐军军纪严明,一开始进城后,只是询问在南京的各国使馆,有无藏匿战犯,得到否定回答后便离开,但出乎预料的是,随着几路大军进城,混乱逐渐开始。

3月24日,南京忽然掀起了一股排外风潮,除了掠夺各种金银财物外,至少有六个外国人丧生。就连金陵大学副校长、美国人文怀恩也被枪杀。

史称“南京事件”。

整个事件扑朔迷离,各方态度也不一,而时隔一个月后,蒋介石便发动四一二反革命政变,南京事件成为了一个借口。

而很不幸的是,以赛珍珠为首的这样一些人,面临首当其冲。

赛珍珠家里遭到了洗劫,丢失了一半的财产,更为危险的是,赛珍珠的邻居告诉他们,外面军队正在屠杀白人,他们全家都躲在一个没有窗户的屋子里瑟瑟发抖。赛珍珠很害怕,却也感到委屈,因为在过去历史上,伤害中国人的那些外国人,并不是他们。

“我们的生命处于危险之中,只因为我们是中国土地上的外国人……今天,我们代人受过,代那些侵略者、帝国主义者,那些欧洲的、英国的白人受过,他们发动战争,抢夺战利品,索取领土,与中国签订不平等条约,要求治外法权,而我们从来都不认识这些帝国的缔造者。我一直都害怕这些人,因为正是他们,才使我们在亚洲遭到仇视。现在,历史的报应竟落在我们身上,落在了我那善良的老父亲身上,他对自己遇见的每一个中国人那样友善。”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图|赛珍珠故居书房的陈设

尽管如此,赛珍珠依旧对那些曾在这样的环境下保护他们的中国人,表示了感谢:

“从未像现在这样如此热爱中国人,如此尊敬他们。我敢肯定,总有那么一天,这两个伟大的民族走到一起,彼此相解,永远友爱……”

赛珍珠在中国生活了40多年,正是这样一种信念,支撑着她不断地走下去。

两个世界的差异,直观地体现在赛珍珠的日常生活当中。

与布克成婚后,赛珍珠并不幸福,两人性格上就有很大的差异,再加上出生的女儿有残疾,赛珍珠失去了生育能力,直接影响了两人的感情。

与布克离婚以后,另外一个人的身影走进了赛珍珠的世界。

他就是现代新月派诗人的代表——徐志摩

那是在印度诗人泰戈尔来华访问期间,徐志摩作为他的随身翻译以及导游陪同,两人来到南京后,与在金陵大学任教的赛珍珠偶然相识的。

对于赛珍珠而言,徐志摩无疑具有很大的吸引力,他英俊、帅气,更兼具才华。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图|徐志摩

时至今日,我们依旧无从知晓,两人这段感情后来走到了什么地步,我们所了解的情况,也是从赛珍珠好友那里披露的。

可至少可以证实一点的是,徐志摩走进了赛珍珠的心里。

1925年,赛珍珠创作了短篇小说《一个中国女子的话》。小说描写了两个异族青年男女之间的恋情,以影射她和徐志摩的恋情。

而在另外一部小说里,也有两人相恋的影子,而且在创作时,赛珍珠还将男主描写为死于空难,这几乎就是在赤裸裸地说,我写的就是徐志摩了。

可赛珍珠对徐志摩的爱,从一开始就走错了。

毫无疑问,这个问题应该是在徐志摩身上。

作为诗人,徐志摩才华横溢,可在感情上,徐志摩却处理得一团糟,当时他与张幼仪已经成婚,却爱上了林徽因。

可惜这段感情并没有产生因果,林徽因是有着一个新时代女性的自我认识的,她在晚年时称:

“徐志摩当初爱的并不是真正的我,而是他用诗人的浪漫情绪想象出来的林徽因,而事实上我并不是那样的人。”

徐志摩疯狂追求林徽因期间,恰好是作为泰戈尔随身翻译的时期,当时林徽因也曾做过一段时间泰戈尔的翻译,所以赛珍珠很有可能就见过林徽因。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图|赛珍珠与布克全家合影

加上当时赛珍珠本身还未离婚,两人的感情只可能还没开始,便已经无疾而终。

1922年,徐志摩与张幼仪离婚,又与陆小曼产生了恋情,两人后来还成婚。

赛珍珠之于徐志摩,很有可能也只是一个新鲜的猎奇而已。

1931年11月19日,徐志摩死于空难。

尽管徐志摩从未对赛珍珠产生感情,但赛珍珠却情根深种。晚年在自传里,赛珍珠还这样写了一段话:

“有一个年轻漂亮的诗人,他才华横溢……我们这位‘中国的雪莱’年纪轻轻就死了。我为此深感悲哀,因为他很有能力,如果能摆脱雪莱的影响,他也许会找到自我的。”

与徐志摩这段恋情的无疾而终,似乎也预示了赛珍珠一生理想的艰难。

之后的赛珍珠,在中国生活多年,写下了大量描写中国农民生活的场景以及一些自传性质的内容。

赛珍珠所创作的《一个中国女人的话》,与她为他母亲写下的《凯丽的传记》,合并为一本小说出版,取名为《天国之风》。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图|赛珍珠小说《大地》

这也算是赛珍珠的处女作,小说于1930年出版,在西方大受欢迎。

1931年,赛珍珠又创作了小说《王龙》,后来出版时,因《王龙》名字让人不便理解,所以改成了《大地》。

一经出版,《大地》在美国成为畅销书,后来赛珍珠又接连创作了《大地》三部曲《儿子们》、《分家》以及其他的一些文学作品。

不仅如此,赛珍珠还积极翻译了一部分中国文人的文学作品到英美等国家。

然而遗憾的是,赛珍珠对中国的理解和认识,尤其是以中国为背景创作的文学作品,是不被中国主流文学界所认可的,以鲁迅、茅盾、巴金为主的一些进步文人,并不认可赛珍珠的作品。

1938年,赛珍珠凭借小说《大地》获得诺贝尔文学奖。

可民国当局听闻此事后,曾命令驻瑞典大使,不得出席诺贝尔奖颁奖典礼,小说《大地》曾考虑在中国取景拍摄,但因遭到阻挠,导致在中国拍摄片段尽数被毁。

当然,不能不说的还有赛珍珠所翻译的《水浒传》。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图|赛珍珠获颁诺贝尔文学奖当日签名照

赛珍珠接触《水浒传》,差不多是在1927年,后来花了四年的时间,才完成翻译。

时至今日,赛本《水浒传》,在西方的接受程度依然很高,尽管如此,赛本水浒传在中国受众却并不是很高,一直到90年代,才有中外学者开始呼吁,重视赛珍珠翻译版本的《水浒传》,公正的评价赛珍珠的贡献。

“任何一个译本,都是其所处时代生态环境的产物,只有立足于译本所产生的时代环境,才能对译者和译本作出公正、客观的评价。”

站在赛珍珠的角度上来讲,她无疑具有双文化身份,赛珍珠曾在一次演讲中,说过这样一句话:

“我生为美国人,从我的选择和信仰上来看,我是基督教,但是从我在一个国家生活的长短,从我的同情心和考虑上来看,我是一个中国人。”

正因为有着双重文化上的差异,使得赛珍珠在翻译过程中,面临的选择也很多。

《水浒传》作为中国古典四大名著,其架构之庞大,绝对堪称是中外名著的代表作,想要用不同的语言,完整地表达意思,无疑会非常困难。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图|赛本《水浒传》

西方曾有过几个版本的《水浒传》译本。

比如意大利译本,它的题目是《佛牙记》,意大利译本中选取的是书中鲁智深的故事,所以与原本水浒传相比,出现了一定程度的偏差,后来德国又把这个译本拿去翻译成了德文版本,取名叫《鲁达上山始末记》。

不仅如此,德国还翻译了杨雄和潘巧云的故事,取名为《圣洁的寺院》,圣洁不圣洁我不知道,反正寺院是对了。

另外还有武大郎和潘金莲的故事,德国翻译成《卖炊饼武大的不忠实妇人的故事》。

晁盖、无用《智取生辰纲》的故事,德国翻译成了《黄泥冈的袭击》、《强盗们设置的圈套》。

英国选取的是林冲雪夜上梁山的故事,译名为《一个英雄的故事》。

当然可以看出早期的译本中,大部分都是水浒中的片段故事。也有全本的《水浒》,德国的译名叫《强盗的故事》、法国的译名是《中国的勇士们》。

1927年,赛珍珠在中国选择译文的母本时,市面上充斥着各种版本的水浒传小说,有七十回本、一百回本、一百二十回本。

经过充分考虑,赛珍珠选择的是七十回版本,因为市面上流传的大多数版本,都是以宋江等好汉接受招安的,赛珍珠选择七十回本,一方面是对自己能力的估量,另外一方面,也是一个契合时代的选择。

因为赛珍珠想要让西方了解一个真实的中国人,一个不屈不挠,反抗命运的中国人。

七十回本,无疑更能体现出这一点。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图|鲁迅

为了尊崇原著,赛珍珠几乎是采取了一种简单的方式,她在回忆中自述称:

“我尽可能地做到直译……保留原作的内容与写作风格,甚至对那些即使在原文读者看起来较为平淡的部分,也未作任何改动,原文中那些打油诗,也照直翻译成英文版的打油诗。”

最后定书名时,赛珍珠直接翻译为《All Men Are Brothers》(四海之内皆兄弟)

尽管翻译并不是那么准确,但赛本的《水浒传》,在西方接纳程度很高,从某种程度上来看,赛珍珠是第一个将水浒传翻译到西方世界去的,对推广中国文化起了非常重要的作用。

但在国内,对这个译本水浒传,接纳程度就要差很多。

1933年,当鲁迅听说赛珍珠将水浒的翻译本定名为“四海之内皆兄弟”时,也表示了自己的看法。

“近布克夫人(即赛珍珠)译《水浒》,闻颇好,但其书名,取“皆兄弟也”之意,便不确,因为山泊中人,是并不将一切人们都作兄弟看的。”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图|赛珍珠小说《大地》改编成的电影,剧中中国人全部都是由外国人饰演

即便如此,赛本《水浒传》,依旧有着其独特的历史意义以及价值。

就在译本水浒传出版后一年,赛珍珠回到了美国。

相比之下,赛珍珠无疑是幸运的,因为仅仅三年后,日本侵华战争爆发。

赛珍珠所描绘的中国农民,真实而且取材丰富,因而在1938年荣获了诺贝尔奖,尽管她的文章所描绘的中国农民形象,并不被中国主流文学界认可,甚至有人一度认为,赛珍珠自诩深爱中国,却扭曲丑恶了中国人,尤其是中国农民的形象。

可即便如此,赛珍珠依旧对中国有着深深的眷恋。

抗战爆发后,赛珍珠发动募集活动声援中国:

“中国绝对不会屈服日本!因为我不能想象到那些健壮实在的农民,那些稳健的中产者,那些勤苦的劳工,以及那些奋勇热心的学界领袖,会为日本降服。我说,中国人是不会投降的!”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尽管已经回到了美国,但赛珍珠与中国作家文人往来不断,声援中国抗战,1938年诺贝尔奖颁奖典礼上,赛珍珠深情发言:

“……我对中国的敬仰胜似以往任何时候,因为我看见她空前团结,与威胁她自由的敌人进行斗争。由于有着这种为自由而奋斗的决心,而这在一种极其深刻的意义上又是她的天性中的根本性质,因而我知道她是不可征服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