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文:蔡垒磊

姜萍的事情有一段时间了,之所以没写,是希望看到更多的信息。我知道有很多的网民十分希望这个17岁的中专女生,真的是一个不世出的数学天才,大家乐于看到这种奇迹,乐见底层逆袭的故事,甚至有很多人高声喊着说要好好保护她,说这种人才就该在高精尖技术领域为国效力,但事实真相似乎越来越偏向于这只是一场自媒体的狂欢。

达摩院的这种民间开卷比赛,本不应该引起大规模的舆论效应,但数学竞赛,女生,17岁,中专,12名……当这些词汇合在一起的时候,就会天然调动自媒体的嗅觉,然后在互联网的放大之下,进入了一个传播飞轮即事情本身有爆点,然后越多人传播,事情越火,接着就有更多人为了流量而传播,接着就更火,最后成为全民级事件。

那我们该不该信姜萍是真有实力?还是说她确实就是一个她老师的小号,一个就为了决赛能提前看题,提前作弊而准备的小号?当综合了她采访时的表现,书写,过往履历,数学月考成绩,她老师之前的行为,以及达摩院的赛制后,我想只要是个正常人,都会倾向于后者——这不是说对女性,或者对中专有什么歧视,也不是说以上这些都不能被解释过去,而是大脑是一个概率机器,它天然会综合所有信息,去计算一件事为真或者为假的概率是多少——你可以解释一件事,但如果所有的证据都需要你强行解释,而另一个方向却几乎没有任何佐证,那发生奇迹的概率就会越来越渺茫。

举个简单的例子,如果这次的比赛我也去参加了,我拿到了11名,我相信也一样会被质疑,但如果网民发现我从高中模拟考以来,数学从来没有低于过140分,又发现我在学生时代本身就拿过数学竞赛的奖项,那是不是相信我没有作弊的人会变多?尽管我可能真的是我老师的小号,我真的看不懂题,但我这个小号就更容易隐藏自己小号的身份,因为“这件事为真”的奇迹成分没有姜萍那么大。

所以“不相信姜萍”并没有什么可指摘的,相反,看了这么多正反双方的陈述和证据,如果还一心相信姜萍是天才的,才真的是陷入了一种宗教式的情绪里,即不可怀疑,不可证伪,只有立场,预设结论。

这件事本身的结论已经不重要了,不管姜萍决赛的成绩怎样,我相信只要姜萍自己不出来承认自己是小号,那么总会有一帮人继续质疑,另一帮人继续解释和相信,因为就算考得不好,也不能否认人家初赛是自己考的,只是决赛发挥不好;而就算考得好,也不能证明决赛无法作弊,或者阿里看事件发酵得太大而协同作弊——这已经是一个立场之争,没有意义了,就让人们相信自己愿意相信的吧。但这件事对我们很多人来说,除了吃瓜,有没有一点有用的东西呢?是有的,那就是在充分了解了人的大脑的运行原理后,怎么应用到现实生活,来更好地达成自己的目标?

答案是不断增加正面证据,来减少别人对于“奇迹”、“偶然”的信任成本。

为什么炫富博主一定要在劳斯莱斯的星空顶下拍视频呢?一个腰部偏上的网红,算一年税后收入500万左右,相比之下,劳斯莱斯的使用费用贵不贵?不贵,不管是租,还是买了以后的折旧,对比收入而言都还好,但它能显著地降低信任门槛——同样内容的视频,人们更愿意关注这个人;同理,为什么大家看文章总是喜欢转10万+阅读的呢?因为越多人阅读过转发过,就代表越多人认同过,于是自己转就可以不必冒“只有我认为它好”的风险。

这就是炫富博主和某些网红制作假数据,雇佣水军,以及某些微商拍喜提玛莎拉蒂的假照片的底层逻辑,本质上人的大脑就是概率机器,对于一件事能做和不能做,认同和不认同,就在一线之间,哪边的证据多,哪边的力量强,就会倒向哪一边——而倒向了哪一边之后,又会拼命维护自己的选择,不会轻易认错,除非另一边展示了瞎眼都无法忽视的证据,使得力量与天平一边倒,才会转向,但可能还是不会认错,会甩锅给某个第三方,说自己只是无知,只是被引导了。

所以下次再跟领导汇报工作的时候,应该怎么办?一定要找到结果和你的努力之间的关联性;还有在运营朋友圈的朋友,一定要不断展示你在事业上的成绩,可以不夸大,但不能不展示——当你向这个世界不断展示你的价值的时候,世界就会回报你以价值,这就是我们说的“吸引力法则”的某个应用,它不是玄学,而是心理学,概率学,因为你在减少其他人信任你的成本。

很多人说自己怀才不遇,其实当今世上没什么怀才不遇,也不能因为别人不给你机会,而说别人不是伯乐,没眼光——你的履历说服不了人,那就得定向地去增加履历,增加结果,而不是怪别人不肯信任你。

让别人少担信任你的风险,是你自己要完成的部分。

(完)

我是蔡垒磊,感谢你的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