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十而不惑,五十知天命。
很多事情,只有自己经历过了,才能够真正看透。
小时候,一边把父母当成无所不能的人,一边抱怨父母没有给自己富有的家庭。
直到自己也当家长了,还经历了育儿的酸甜苦辣,就真正懂得父母。
慢慢发现60、70后、80后的父母,多半有以下几个共性。
01
父母多半在农村,一生勤劳,却不富有。
我的父母,大半辈子在湘南的山沟里劳作。
母亲养猪、种菜。到了赶圩的日子,就挑着菜篮子,到集市去。一来一回,要走十几里地。
天蒙蒙亮,母亲就出发了,到了下午才回来。奇怪的是,母亲为了节省几个钱,是不会在集市吃午饭的,宁愿饿着。
父亲种地七八亩,在月色下,还在割草,杀虫。常常演绎披星戴月。
为了增加收入,父母在山涧开垦荒地,种了几棵果树。开荒的日子,父母的手变成特别粗糙,还常常流着血。
到了开学的日子,父母又为学费发愁。或者是到处借钱。
让人想起一句话:“如果勤劳能够致富,那么世界首富就是一头驴。”
果真,低层次的勤劳,是无法致富的。但是父母不动,他们只是一分一毫地赚,命运就定在那片贫瘠的土地上。
02
父母老了,没有退休金,什么指望儿女。
看当下的城市里,很多退休老人,轻轻松松地过日子,还可以拿钱给儿女花。
到底,我们的父母,退休的占比不是很大。父母的年纪越大,退休的可能性越小。
农村出身的父母,思维还停留在“养儿防老”的模式里。
老父母以为,有几个儿女,轮番供养,日子就不愁了。他们没有想到,儿女的压力也大,房贷可能有,甚至随时会失业。
一大批老父母,存款是没有的。他们临走的那一天,手里的钱还剩余几千吧。对于一场病痛,一次意外,就是杯水车薪。
我们对老父母,又有什么办法呢?他们的格局不大,也无法抓住一些风口浪尖。
父母们,就算有机遇,那也是这样的——怕这怕那,就是不怕穷。还是回头去种地,这是他们最稳打稳扎的计划。
03
父母多有兄弟姐妹,却不见得团结,还会翻脸。
我的母亲,有七兄妹。
我常常想,人多力量大,谁家有事情了,互相帮一帮,就完美解决。
可是我真的想多了。
在我上中专的那个暑假,母亲去找舅舅们借钱,个个都打退堂鼓。小舅舅说:“花那么多钱,去读书,还不如去打工。”
母亲回到家,泪眼婆娑。
外婆很老的时候,几个舅舅都推诿,不想多管一管。
外婆过世那几天,舅舅们吵吵闹闹,都在争夺手尾钱,还有一间祖上留下的泥巴房。
人多内耗多,这就是父辈家庭的常态吧。珍惜血脉,是很多人的口头禅,不是真实的做法。
还好,到了我们这一代,相对来说,兄弟姐妹少了。尤其是八零后,可能是独生子女了吧。
04
父母随儿女进城了,还在到处找空地种菜。
作为儿女,我们靠打工,做小生意,也在城里落脚了。
当初不敢想,自己也会变成城里人,会住上高楼。
好了,把父母接过来,到城里住,这是孝道。本意是让父母享清福。
父母呢?根本不会领情,他们还是去郊区寻找空地,种菜,甚至养鸡。
在一些小区里,父母们也偷偷摸摸把花坛挖开,变成了菜地。还是屡教不改。
一小块菜地,带来不了什么收入,还常常惹事。父母却非得如此,让儿女很烦恼。
终于发现,父母的命运,其实种在了土地里,如同一个大萝卜——拔出萝卜带出泥。
万一你不准父母种菜,麻烦还是有的——他们会去捡废品,堆积在阳台上,整个家就臭哄哄的。
也是,父母没有退休金,靠种地,捡废品,能够得到一点是一点。他们也有老年的危机感,却毫无办法去化解。
05
父母读书不多,也不太指望儿女读成什么名堂。
有多少父母,一开口就是:“读完初中,就去打工。”
也有一些父母,从来不会问儿女的学习成绩。因为他们供不起儿女上大学,或者是上高中,也不能。
儿女的成绩好,不能去更高的学府,终究是徒劳。
我的一个同学,初中毕业后,还没有拿到毕业证,没有等到出成绩,就去打工了。
等他打工半年,回到家,发现自己考上了县城的重点高中。哎,现在回想起来,是一生的遗憾。
但是同学的父母,丝毫不愧疚,因为他们没有“文凭”的概念。
看父母的读书时光:我的父亲,上了“高小”;我的母亲,初中二年级就辍学了。他们一旦长高了,就是家里的主要劳动力,必须回家种地。
父母的格局,儿女的结局。算来,还真的如此。读书太少的我们,能怨恨父母吗?怨恨,那也是徒劳的。
06
当然,看清楚父母的一生,不是为了抱怨,丢弃孝道,而是“以人为镜”,鞭策自己,教导子孙。
我们的目标,就是让家庭“一代更比一代强”。不要让子孙重复祖辈的老路,不要如祖辈一样穷困潦倒,困在贫瘠的土地上。
作为儿女,我们也只能是“狗不嫌家贫,儿不嫌母丑”,承担孝道,也承担育儿的责任,起到家庭“承上启下”的重大作用。
努力打破父母的格局,自己才有好结局。
作者:布衣粗食。
关注我的文字,走进你的心灵。
文中配图来源于网络。
热门跟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