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发商是真的不愿意拿地了,能活着其实就已经不错了。记得前两年的土拍市场还有民企、国企央企众星捧月般争相举牌,然而今年的拍卖现场却门可罗雀,就连往日雄踞拿地榜首的国企央企也在降低拿地热情。这究竟是怎么回事?难道今年的地产形势比去年还要糟糕?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今年地产形势为何如此严峻?

放眼当下楼市,四面楚歌、困局重重。

需求端,市场信心崩塌,购房需求陷入冰点。无论是改善型还是刚需型购房者,都在观望中踌躇不前。高企的房价和不确定的市场预期,让他们宁愿持币待购也不敢轻举妄动。

供给端,房企库存积压,郊区地块愁云惨淡。据中指研究院数据,百强房企前8个月拿地4731亿元,同比骤降40%。类似数据反映出房企普遍心态——消化手中库存都来不及,哪敢再大举扩充。尤其那些远郊地块,去化无期,简直就是烫手山芋。

融资环境更是雪上加霜。在"三道红线"约束下,房企资金链绷得紧紧的。高杠杆运转不下去了,发债、贷款、预售全都受限,有的甚至直接陷入债务危机,自身难保。

面对需求萎靡、库存高企、资金告急的多重压力,房企还敢大手笔拿地,那不是作死吗?

与去年形势对比,问题进一步恶化

销售数据直观反映市场行情。克而瑞数据显示,8月份,有近八成百强房企零拿地,拿地金额超30亿的仅4家。重点房企当月投资不足200亿,同比环比双双腰斩。销售额、面积更是惨不忍睹。去化周期一再延长,房企资金回笼难上加难。

企业利润大幅缩水,甚至陷入亏损。融创中国上半年巨亏684亿,整个行业一片哀鸿。高周转模式难以为继,部分高负债房企资不抵债,破产清算都不是没可能。

投资信心遭受重创。民企苦苦挣扎求生,国企央企也在降杠杆、避风险。保利拿地额同比腰斩,中海投资额仅及去年1/3。在他们眼中,拿地已从必争之地沦为避之不及的雷区。

为何会如此?一是对市场前景过于悲观。二是手中库存难消化,拿地等于给自己找罪受。三是企业资金枯竭,继续冒进就是自掘坟墓。总之一个"怕"字,怕得要死。

国央企不拿地释放何种信号?

连国企央企都开始避险,不愿再当兜底侠,这释放出什么信号?

首先,整体市场短期看不到企稳回暖的希望。市场预期之差,令他们也不得不悲观。但他们手中资金相对宽裕,不拿地,多半是出于战略考量。

其次,地价过高,利润空间堪忧。一二线核心地块地价高得吓人,即便是国企央企,也不想当冤大头。除非万不得已,能不碰尽量不碰。

再次,房地产重心或将发生结构性转移。从"保增长"到"保民生",政策导向更重视发展保障房、安居房。这与追求利润最大化的商品房形成错位。国企央企必须顺应大势调整。

最后,高层对楼市软着陆、挤出泡沫的决心坚定。国企央企作为政策工具,不宜过度逆势而动。当前当务之急是稳地价、稳房价、稳预期。激进拿地只会火上浇油。

地产形势之所以落入寒冬,归根结底是前期非理性繁荣透支了未来,资金、土地、需求都出现结构性失衡。国企央企停止兜底,表明高层对楼市降温早有预期,并乐见其成。

短期看,市场下行趋势难改,开发商、购房者都将经历阵痛。但从长远看,楼市回归理性有利于行业规范发展,房住不炒大方向不会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