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1月,全球首创肠促胰素双靶点受体激动剂穆峰达®(替尔泊肽注射液)正式在我国上市。近日,该药物正式落地广州,并率先在中山大学附属第一医院应用于2型糖尿病患者临床治疗。数据显示,该药物具有较好的血糖控制效果,近九成2型糖尿病患者用药后可实现血糖达标。
患病率位居全国第三
专家呼吁越早控制血糖,并发症风险越低
一份关于中国31个省份糖尿病患病率的最新研究报告中显示,广东省以较高的患病率位居第三位。糖尿病是我国患病率最高的慢性病之一,目前,我国成人糖尿病患者人数约为1.48亿,占全球成人糖尿病患者总数的18%。糖尿病的管理目标在于控制血糖,但值得注意的是,我国有近一半的糖尿病患者血糖控制不达标,糖化血红蛋白(HbA1c)高于7.0%。究其原因,或与中国2型糖尿病患者合并超重(BMI≥24)或肥胖(BMI≥28)患者比例的增长有关。
对患者而言,不仅需要严格关注血糖,更要警惕糖尿病可能带来的一系列并发症,如脑血管疾病、冠心病、视网膜病变、糖尿病肾病、神经病变、糖尿病足等,累及多个脏器,导致严重的健康问题,也为社会经济带来沉重负担。
去年,卫健委等14部门联合印发的健康中国行动《糖尿病防治行动实施方案(2024-2030年)》中已明确提出,要持续提升糖尿病患者血糖控制率,规范糖尿病健康管理。
中山大学附属第一医院内分泌科主任李延兵在接受媒体采访时表示:“目前,我国糖尿病患者的血糖控制并不理想,据研究显示,在接受了治疗的糖尿病患者中,治疗达标率只有49.4%。这意味着,仅有不到一半的患者达到糖化血红蛋白(HbA1c)<7%的标准。”
另有研究显示,我国有超过60%以上的糖尿病患者合并了超重或肥胖,其中高达45.4%的糖尿病患者有中心性肥胖。李主任强调:“这部分人群主要表现为内脏脂肪分布较多,而内脏脂肪过度则会增加各种代谢异常,包括糖代谢、脂代谢、嘌呤代谢以及血压升高,且心脑血管风险和过早死亡的风险也会增加。”
创新药物助力九成患者达标
改善多个代谢指标
据李主任介绍,广州市首个取得双靶点受体激动剂创新药物的患者,从小就体型偏胖,且饮食不规律,导致其长期体重超重和血糖不稳定。六年前,该患者在一次常规体检中被诊断出患有2型糖尿病,此后一直依赖药物来控制病情,然而患者的血糖水平依然不佳。此次就诊,患者希望在降低血糖和改善体重的同时,可以改善用药体验,从每日服药,到每周一针。
针对合并超重或肥胖的2型糖尿病患者,特别是既往经历过减重失败或体重不稳定的患者,李主任表示:“对于这部分患者而言,首先需要加强生活方式干预,比如控制饮食,加强运动,这也是血糖、血脂等多项管理的基础。但往往这种单纯的生活方式管理控制效果不佳,一方面大家可能难以做到,另外一方面难以持之以恒。因此,建议再借助新一代创新治疗药物来进行疾病管理。”
穆峰达®是全球首个且目前唯一获批用于2型糖尿病(T2DM)的每周一次葡萄糖依赖性促胰岛素多肽(GIP)/胰高糖素样肽-1(GLP-1)受体激动剂。穆峰达®能够直接和间接地作用于多种导致T2DM病理生理缺陷的器官与组织,调控血糖水平,改善胰岛素抵抗,优化脂肪分布。
目前,穆峰达®(替尔泊肽注射液)已在中国获批用于在饮食控制和运动基础上,接受二甲双胍和/或磺脲类药物治疗血糖仍控制不佳的成人2型糖尿病患者,并已于近日正式上市。
李延兵进一步表示:“这种国内最新引进的全球首创GIP/GLP-1双靶点受体激动剂,可以直接或者间接作用于多种导致成人2型糖尿病病理缺陷的器官,既可以调控血糖,也可以很好地控制体重,优化内脏脂肪分布。”在临床应用中,替尔泊肽可以实现良好的血糖控制效果,使糖化血红蛋白降低2%以上,血糖控制达标率接近90%,同时体重降低幅度可达11%,为患者带来多重健康获益。“建议患者在医生的指导下用药,按照药物的适应症来选择合理的治疗方案,循序渐进地实现降糖减重的目标。”
据悉,为期40周的临床研究显示,穆峰达®10mg治疗组的T2DM患者实现了平均2.37%(从基线8.30%降至6.19%)的血糖(HbA1c)降幅,且89%的患者实现HbA1c达标(<7%);患者体重平均降低了10.3公斤。在为期52周的研究中,穆峰达10mg治疗组患者葡萄糖目标范围内时间(TIR)可达93%。更高的TIR代表了更平稳且持久的血糖达标,也提示2型糖尿病患者全因和心血管疾病死亡风险越低。
据悉,除了2型糖尿病适应症外,穆峰达长期体重管理适应症也已在中国上市,即用于在控制饮食和增加运动基础上,初始体重指数(BMI)符合≥28 kg/m2(肥胖),或≥24 kg/m2(超重)并伴有至少一种体重相关合并症(例如高血压、血脂异常、高血糖、阻塞性睡眠呼吸暂停、心血管疾病等)的成人患者。
采写:南都记者 王道斌
热门跟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