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

「黄河花园口决堤事件」被称为「抗战三大惨案」之一,与长沙大火和重庆隧道窒息惨案并列。今天要谈论的是与武汉保卫战有关的「花园口决堤事件」。这一事件在当时的历史背景下具有重要意义,因为「以水代兵」的结果不仅影响了抗日战争,还对解放战争产生了深远影响,对现代中国产生了重大影响。今天我们就来讲一讲「黄河花园口决堤事件」。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历史上的黄河治理和以水代兵

在谈及1938年6月在河南郑州附近发生的花园口决堤事件之前,我们先提及一位台湾作者名叫毛忠武,他在个人回忆录《滚滚黄河》中记录了这段历史。他回忆了1942年河南大饥荒的情景,描述了冬天逃难时马路两旁饿死的人满目皆是,尸体在寒冷的天气中没有腐烂,也没有人处理尸体的情景。这些描述着实令人心酸,反映了当时的惨状。

毛忠武于1930年离开家乡,虽然当时情况已经很糟糕,但尚未达到如此悲惨的程度。然而,花园口决堤事件导致了河南遭受了「水旱蝗汤」的四大灾害,这说明灾难的多发主要与黄河有着密切关联。除了战争带来的灾害之外,黄河的泛滥也给当地带来了极大的破坏。

黄河的特性是如此独特,才导致了这样的结果。其出海口每年似乎都在不断向外推进约1.5公里,形成了新的海埔和新生地。这主要是由于黄河的含沙量异常地高所致。这一现象主要出现在近几十年来,尤其是黄河中上游进行整治之后,才取得了这样的成果。

考虑到黄河含沙量之高,其淤积是十分正常的现象。随着时间的推移,河床不断上升,甚至高于周围地面,形成了悬河的局面。古代历史上发生过多次大规模改道事件,这是因为黄河属于地上河,其河床高度造成了无法向周围水系汇入的困境。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地图显示,整个黄河以南的水系都往南流,这是由于黄河的河床高度限制,导致周围河流无法汇入黄河,而转而流入淮河、贾鲁河等水系。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过去对治理黄河的观点大多主张疏浚。然而,到了明朝时期,出现了一位水利学家潘季驯,他通过实地研究提出了治理黄河的全新理念——"束水攻沙"。这里的"束水"意味着约束河流,加快流速,以便将沙子顺利带至大海,避免沉积。

明朝治河名臣潘季驯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传统的治水方法通常主张疏浚,但潘季驯认为,黄河中下游河道频繁改道的主要原因在于河道的泥沙量过大,流速缓慢导致沙子沉积,加速了河床的淤积速度。因此,他提出了筑堤束水的方案。

潘季驯的方案包括设计"缕堤"和"遥堤"。"缕堤"是指修建在主河道附近的小堤,将水约束在河槽内;而"遥堤"则是修建在两三里之外的平行堤,作为备用防护。此外,他还设计了"格堤"作为缓冲。

整个设计有些类似于双壳体潜艇,其中"格堤"就相当于防水舱。这一方案颠覆了传统治水方式,同时证明了古代大禹治水的有效性。

潘季驯设计的"缕堤"和"遥堤"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黄河是一条难以治理的大河,其含沙量高、悬河形态、居高临下的地理特性使其治理更加复杂。因此,过去的策略有时是采取让黄河自然决堤,利用泛滥来阻止敌军的战略,这在三国时期的水淹七军中有所体现。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花园口决堤」前的战斗 中国军队已经尽力了

「花园口决堤」事件主要考虑了军事因素。在抗战初期,国军在1938年3月10日至4月8日间在台儿庄取得了相对成功的胜利,蒋介石希望扩大这一战果,调集了60多万大军集结在徐州地区,准备进行一场重要的大决战。

然而,到了1938年5月19日,徐州却失守了,而兰封战役的失败使得郑州面临被攻陷的危险。日军即将沿着陇海铁路向西推进,面对这一局势,蒋介石下令打开黄河花园口大堤,让黄河水阻挡日军的进攻,以拖延时间。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因此,徐州会战和兰封战役的失利导致了花园口决堤事件的发生。虽然兰封在当时并不为人熟知,但1938年的这场战役是为了配合徐州会战而进行的,涉及日军第14师团在山东荷泽董口渡黄河,进入豫东地区,试图切断中国军队的退路并阻止第一战区增援徐州。

这一系列事件展现了以水退兵的战略,有时候虽然取得了一时的效果,却也带来了巨大的损失,相当于伤敌八百自损三千的七伤拳打法。

黄河在中国地理上的重要性不言而喻,尤其是陇海铁路与平汉铁路在郑州这一交汇点的重要性更加突出。日军土肥原贤二的第14师团旨在切断陇海铁路,蒋介石认为这是扳回局势的良机。因此,他亲自前往郑州指挥豫东战役,希望将土肥原的部队孤立消灭。为此,第一战区的薛岳组织了豫东兵团,调集了六个军、十二个师,以合围土肥原的第14师团。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在战役中,土肥原的部队很快被围困在兰封至商丘地区,即归德地区。商丘是豫东的门户,由黄埔军校出身的黄杰率领第八军驻守。而在兰封,也同样由黄埔军校出身的桂永清率领第27军防守,该军配备了中国军队中非常罕见的战车营,由邱清泉指挥。然而,桂永清决定撤出兰封,仅留下第88师防守,导致日军于5月22日顺利占领兰封。

此外,在商丘,奉命要守一周的黄杰的第八军却在短短一天内丢失了归德,虽然有说法称只守了三天。这种不战而退的情形使得战局出现了巨大变化。蒋介石曾怒斥此为“千古笑柄”,他命令动员12个师夺回兰封,但最终还是土肥原撤军才使宋希濂得以“收复”兰封。但不久之后,日军又卷土重来,兰封再次沦陷。这一场景让人不禁联想到蒋介石在会议上的怒骂,因为原本可以顺利进行的战役却在关键时刻失利。

根据黄杰的说法,当时临时配属在他指挥下的第64军168师师长何林生,未遵守命令擅自撤退,导致日军乘机突入,其他各师也受到了压迫,只得一起撤退。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文叔过去曾多次提及,国军部队在防守方面表现得很强,但没想到在这次战役中也出现了问题。围攻一个日本甲种师团的情况下,12个师未能实现围歼,这确实表现得不理想。有很多解释,比如新兵数量过多、训练不足、武器弹药不足等等。然而,另一个重要原因是在抗战主旋律的笼罩下,很少有人敢于提出不同的意见。大家认为要想打赢战争机会很渺茫,因此在上场之前都采取观望态度,保存实力。没想到这种消极的想法竟然如此严重!

在丢失徐州、兰封和归德后下达花园口决堤命令,情况已经十分危急。实际上的情况何等严峻呢?第71军第88师师长龙慕韩被枪毙,成为抗战期间首位被处决的将领。老蒋当时以杀人立威示众,曾多次表示只要守不住就会杀头。这也是陈明仁坚决守城的原因之一,他知道后果不堪设想。

至于黄杰和桂永清等将领,他们的命运也受到了影响。黄杰的第八军番号被撤销,他被调到陆军官校任教;桂永清也被撤职查办,并被外放到德国、英国,后来转为海军。因此,这场战役改变了许多人的人生轨迹。

兰封失守后,郑州面临紧急情况,因为日军即将继续向南进攻,沿着平汉铁路直逼武汉。国民政府被迫采取了以水代兵的策略,在黄泛区形成人工泛滥,以阻止日军的前进。国府还宣传说黄河溃堤是日军炸开的。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中国历史上以水代兵的战术并不罕见。1935年8月,德国军事顾问团总顾问法肯豪森将军提出了《中国抗日战备建议书》,建议将黄河作为最后防线,并实施人工泛滥以增强防御能力。虽然蒋介石最初对此不以为然,但后来在失守的情况下,采纳了德国顾问团的建议。

《郑州文史》第二集专门讲述了花园口决堤事件,收录了许多当事人的回忆录和文章。其中,晏勋甫是一位重要人物,他当时在武汉行营担任第一战区的参谋长。根据他的回忆,他在1935年就曾提出利用黄河水来阻止敌人的建议。他认为,在中日交战时,要想保住郑州并将敌人完全隔离在豫东(即河南东部),最好的策略就是炸毁黄河河堤,甚至必要时可以牺牲郑州,实施焦土战。这种手法在当时国内外都颇有支持。

1938年6月1日,兰封会战结束,日军占领了兰封和开封,郑州陷入了紧急情况。如果继续南进并占领武汉,日军只需7到12天就能完成。因此,陈果夫、姚宗马、何成璞、刘仲元、罗仁卿、陈诚、黄新吾等党政要员建议采取掘堤来阻敌的方案,并报告给驻武汉的国民政府军事委员会。蒋介石对此表示同意,并于6月2日召开最高军事会议,决定豫东守军向豫西山地转移,并秘密决定掘开黄河大堤,以阻止日军南下。这一决定显示了形势已经十分严峻,必须采取果断行动。

日军占领徐州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最初,决堤的地点并非在郑州的花园口,而是在中牟县的赵口,位于花园口下游。命令由第39军军长刘和鼎执行,限期是在6月4日午夜12点前完成。然而,刘和鼎动用了一个团的兵力,由于堤坝土质含有较多沙子,掘开后黄河水流未能有效冲刷泥沙,导致堤口堵塞,出水量有限。因此,后来决定将决堤地点移到花园口上游,因为赵口的出水量一开始较少,但后来也发生了溃堤,进一步扩大了黄泛区的范围。

总之,由于日军逼近中牟白沙镇,于是在6月4日下令在赵口上游的花园口决堤。这里的堤防有20米的厚度,因此命令由新八师师长蒋再珍来执行。根据文史资料,蒋再珍将花园口一带的居民赶到10里外,并组织了800名士兵分成5个小队,日夜赶工。晚上,他们甚至将汽车开到大堤上,利用车头灯照明。在这种日夜赶工的情况下,到了6月9日上午9点,终于扒开了黄河大堤,黄河水开始沿着贾鲁河一路南下。虽然花了5天时间才掘开大堤,但一开始破口并不大,因此新八师调来了平射炮,发射了6、70发炮弹。

决堤后的黄河在短短的10几天内形成了一条长500公里、宽约300公里的天然屏障。

日寇的多个师团深陷其中,梅津美治郎计划沿平汉直下武汉的计划破产,不得不撤出河南的师团,改道经安徽抵达长江,与畑俊六的华中方面军会合,沿长江溯流而上,渐渐陷入全面战争的泥沼之中。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花园口决堤,既有弱国的悲哀,也有断腕的悲壮。

由于黄河汛期水量丰沛,水势滔滔不绝,主要泛滥地区为河南,部分安徽和江苏地区也被淹。总共有5万4,000平方公里的土地泡在水里。

据《抗日战争正面战场档案》记载,黄河花园口决堤造成3省44县市大面积受灾,死亡人数89万,千百万百姓流离失所,无家可归!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而且,由于黄河决堤,直接导致了1942年的河南大饥荒,并导致3000万人受灾,300万人死于饥饿!

为了防止日寇从平汉线进攻武汉,国民党政府掘开黄河延缓了日寇的进攻势头,但代价是5000多万中国百姓的命运!

直到抗战胜利的1947年3月15日才修复了黄河破口,但仅一年多时间,河南便再次丧失。因此,黄河花园口在抗战胜利后本应被堵起,这让人回想起日军占领河南时为何未采取行动,或者国民政府为何未趁冬季结冰或枯水期堵塞黄河。

美国学者穆盛博近年出版了《洪水与饥荒》,主要以河南历史为主,他认为国民政府在抗战前提出的“河防即国防”口号,以及黄河水利委员会的接受,都与第一战区军事长官在决堤过程中未充分告知沿岸民众有关,导致大量平民伤亡和财产损失。这表明国府早已有准备,只是在作战最坏的时候才会考虑实施。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汤恩伯手下出版的一本回忆录《汤恩伯先生纪念集》中有一篇引人注目的文章。文章记载了汤恩伯在中原河南时期的一系列大胆举措,其中包括修筑花园口到淮河数百里的堤防和建立战时中学,吸纳了三万多名中学生。但为什么要修建花园口到淮河数百里的堤防呢?

黄河改道后,日军的进攻受到了黄泛区的影响,导致他们的向西推进战略暂时受阻。中日双方开始沿着黄泛区各自占据的地盘展开行动,动用社会资源,包括动员老百姓修筑堤坝,试图提高自己一边的堤防,以便将洪水逼到对方地盘。这种你来我往的竞争导致了整个河南的人力、物力和财力几近耗竭。穆盛博这位美国学者认为,由于中日双方长期的竞争导致了老百姓的苦不堪言,地方居民开始采取“软抵抗”。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河南长期以来承受了很长一段时间的压力,给人一种河南贫穷、盗贼横行的印象,但实际上这些印象在历史上可能有一些背景因素。人们被迫离开家园,花园口的决堤对此产生了巨大的影响。日本当时也利用这一事件进行宣传,声称他们在救助中国老百姓。

然而,国军一开始的说法是日军轰炸导致的后果,而现在我们已经清楚地知道当时的真实背景以及决策的过程,这是抗战中弱旅对抗强权而不得已采取的手段。既有弱国的悲哀,也有断腕的悲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