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79年6月,贺子珍被增补为全国政协委员,对此,她很是激动,诚心地说道:感谢国家和党。

在此之前,她被病痛折磨多年,一直在上海休养,这次终于可以继续工作了。激动之余,贺子珍藏在内心多年的夙愿也涌上来,随即怀着忐忑的心请向中央提出了三个要求。

而这次贺子珍终于等到了想要的答复,弥补了她长达半生的遗憾,不禁潸然泪下。

那么,究竟是哪三个要求呢?贺子珍又为什么会提到他们呢?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图 | 贺子珍

1949年,贺子珍和女儿李敏离开居住了近10年的苏联,重新回到祖国的怀抱。此时贺子珍最大的心愿就是和毛主席见一面,但碍于毛主席再婚,已经没有合适的身份去见他, 最终也未能如愿。

回国后,贺子珍居住在哈尔滨,而李敏则在贺怡(贺子珍妹妹)的护送下,安全来到毛主席的身边。李敏见到多年未见的父亲,非常的开心。前往苏联的时候李敏年仅4岁,如今已经12岁了。在北京待了没几天,她就将贺怡拦住,低声询问道:“姨妈,我妈妈什么时候来北京啊。”

当时,毛主席正推门进来,也听到了这句话。贺怡见状直接将问题抛给了毛主席,可毛主席却保持了沉默,并未回答。

看着毛主席模棱两可的态度,贺怡开门见山地说:“我这次来北京,一是保证娇娇的安全,再者就是想帮我姐争取她应得的地位。”

对此,毛主席沉思很久,缓缓说道:“还是按照中国的老规矩来吧。”

在贺怡看来,虽然她并未听懂毛主席要表达的是什么意思,却也觉得只要两个人见面了,就还有商量的余地,当即便决定先回去,将贺子珍接到北京来。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图 | 毛主席

同年6月,贺子珍在贺怡的陪同下,登上了前往北京的火车,贺子珍对之后的生活满怀憧憬和期待,已经多次预想过见到毛主席后的场景,却不料,在山海关车站停靠时,遭到了拦截。

当时,火车刚停靠在站台,突然出现两位青年人,他们自称是组织上派来的人,一见到贺家姐妹,就强硬表态:“你们现在不能到北平,这是组织决定的。”

听到这样的指示,贺子珍的内心非常难过,她渴望能够前往北京,回到毛主席身边。同时,她又明白,这个决定是针对自己的,面对这样的安排,她没有反驳,却也没再开口讲话,一路沉默着。

就这样,贺子珍和贺怡只好重新买票,坐上了前往上海的火车,之所以选择上海是因为贺敏学(贺子珍的哥哥)在这里。此时的她们可能也想不到,这一住就是大半辈子。

毛主席听说贺子珍没能来到北京,而是去了上海后,特意嘱咐陈毅(时任上海市长)妥善安置贺子珍,并表示愿意从自己稿费中拨出一部分,用来支付她的日常开销。

虽然这次贺子珍为了顾全大局,并没有违背组织的安排,但在之后的日子里,去北京和见毛主席这两件事,成了贺子珍埋藏在心里的愿望。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图 | 贺子珍

此后漫长的岁月里,贺子珍独自居住在上海一处安静的宅院里,偶尔会到哥哥家中小住。贺子珍在上海时,赋闲在家,周边的邻居都不知道她是一位红军战士,更不清楚她曾是毛主席的妻子。

日子平淡地过着,某天,贺子珍想着既然没去成北京,不如找一份工作用来打发时间也好,可最终也没能实现。

1950年初,毛主席专门给贺子珍写了一封信:“娇娇在我这里过得很好,你在上海要多保重身体,有空可以多看看社会主义的建设。”看到信件的那刻,贺子珍就深知,她再也没有回到毛主席身边的机会了。

1954年9月,贺子珍在家中时,电视中传出毛主席的声音,她瞬间就愣住了,这是多么熟悉而遥远的声音啊。当晚睡觉的时候,贺子珍还一直抱着收音机,反复听毛主席的讲话。

可第二天的时候,收音机坏了,贺子珍也因为过度忧虑住院了。毛主席得知此事后,立刻派女儿李敏前去探望,顺便带去了一封信,信中嘱咐贺子珍要听从医生的安排,好好吃药。

贺子珍在看到信件后,果然就乖乖治疗,不久身体就好转了。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图 | 贺子珍

时隔22年后,贺子珍和毛主席在庐山重逢,而这也是她们见得最后一面。

1959年,毛主席正在庐山开会,意外得知贺子珍正在南昌,很关心她的身体状况,便派人将她接上庐山,而这次见面也只有短暂的一个多小时。

贺子珍做梦也没想到还会有机会见到毛主席,此前她都只能在电视上默默关注着毛主席的消息。这次短暂的会面也算得上是圆了她多年的心愿。

其实,对于贺子珍的心愿,身为女儿的李敏很清楚,不止一次向毛主席提到想接母亲来北京,但都于事无补,没能如愿。

1966年,贺小平因为工作要前往北京,贺子珍知道后,就将侄女拦了下来,恳求道:“把我带上吧,我和你一块去!”

对于姑姑的这一提议,贺小平很是诧异,疑惑地问道:“市委是不会同意你去北京的,你要怎么去。”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图 | 贺子珍

贺子珍也知道这个情况,但还是心急地说着:“为什么我不能去北京?我去北京找娇娇嘛,就住在她那里,我不会去找主席的。我还想看看北京的十大建筑,别人都看过的,我也想看。”

听着贺子珍的话,贺小平满是心酸,但还是耐心地劝说着贺子珍,直到她不再吭声,这件事才算落下帷幕。

1976年,伟大领袖毛主席逝世的消息,通过广播迅速传递到全国,一时间,哀悼铺遍了中国大地,处处弥漫着悲伤的气氛。

担心贺子珍承受不住父亲离世的打击,李敏连忙带着丈夫和女儿赶到上海。出乎意料的是,贺子珍的反应却很冷静。据李敏女儿孔东梅回忆:“当得知外公离世的消息后,外婆表现得很冷静,和平常没什么区别,只是不停地在房间里走来走去,时不时的自言自语‘他的身体向来都很好,怎么突然就没了呢?’”。

可没过几天,贺子珍还是没抗住,被这一消息击垮了,一连几天不吃不喝,也不跟人讲话,只是一个人默默地哭。她对女儿哭诉道:“你父亲走了,他临终时你们也不在身边,他该有多难受啊。”不过,也是多说无益了,没有人会希望毛主席的健康出现问题。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图 | 毛主席和贺子珍

李敏的丈夫孔令华看到岳母这么难过,也于心不忍,连忙劝着:“父亲他身为一国领袖,送终已经不单单是亲人的事了,而是全国人民都牵挂的事情。”

即便如此,贺子珍还是认为,儿女牵挂毛主席更重要一些。为此,她不由地埋怨李敏早早搬出中南海,都没能照顾好主席,给他养老送终,更多的则是痛恨自己当年的不辞而别。可一切都没有重来的机会,现在说这些也不过是徒劳。

毛主席逝世后,贺子珍曾向组织申请前往北京,依旧没有得到批准,贺子珍最终还是没能来得及送毛主席最后一程。

即便如此,贺子珍还是牵挂着毛主席,她拿出家中毛主席的照片,又转身取过来黑纱,轻轻地披在遗像上,摆在桌子上,随后神情肃穆的鞠了三躬,缓缓说道:“润之,请安息吧。”

即便贺子珍的北京之旅未能成行,她还是特意喊来家中的几个小辈,委托他们代自己去见毛主席,以表达向主席的敬意和思念之情。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图 | 毛主席逝世

当李敏安葬完毛主席,匆匆赶回上海后,看着日渐消沉的母亲,李敏不禁悲痛万分,安抚着母亲:“对毛主席他老人家最好的纪念,就是为人民好后工作。”

而这话点燃了贺子珍心中的火苗,让她重新振作了起来,之后的一段时间里,她常常对身边的人说:“我想我可以做一些工作了,我可以找点事做,哪怕只是写写回忆也是好的。”

此时贺子珍的身体已经很糟糕了,但一想到可以为党和国家做一点事情,能为人民服务,立马就斗志满满。

可惜好景不长,正当贺子珍信心满满准备做点什么的时候,她再次病倒了,这天,她睡醒后,像往常一样去拿床边的水杯,却不料,左手压根不听使唤,怎么也动不了,正准备去喊人时,发现自己的左腿也失去了知觉。

后来,贺子珍连忙被送到医院,医生经过检查后诊断她是中风,有一半的身体动不了,再也不能站起来。这一消息也让她备受打击,不仅要承受身体上的折磨,还有不能再为人民工作的悲痛。

在贺子珍越来越消沉的时候,接二连三的好消息不断传来。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图 | 贺子珍

1979年,贺子珍增补为政协委员,一时间激动不已,这份迟到的殊荣让她有了和病魔继续作斗争的勇气。

病房中,贺子珍还特意嘱咐医护人员:“我还要继续工作的,希望你们可以帮助我恢复健康,我也会一起努力搞好身体的,这样才能更好的支持四个现代化的工作。”

就这样,在大众视野消失了40多年的贺子珍又重新出现了,大家都很是激动。而另一边贺子珍也在积极配合医生做康复训练,尽管痛苦,可心里还是开心的。

身体慢慢好转后,贺子珍怀着忐忑的心情向组织提出了三个要求:“首先,我想去北京,其次,我想去看看毛主席的遗容,最后,想去看看天安门。”这三点正是她在心中埋藏多年的心愿。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图 | 毛主席和李敏夫妇

对于自己的要求,贺子珍心里很是没底,之前一次次的拒绝,已经让她不敢再有所期待。在焦急的等待中,中央的决定也终于下来了,对于贺子珍的心愿,中央批示:同意。

多年的夙愿终于等到了回应,这次去北京,是建国后贺子珍第一次被组织准许前往,她不禁留下了激动的泪水。

同年9月3日,贺子珍乘坐专机前往北京,在飞机上,她激动的心情难以平复,盼了30年,终于如愿了。抵达北京后,在工作人员的安排下,贺子珍住进了301医院,刚刚安置好,贺子珍就迫不及待询问女儿:“我什么时候才能去看主席啊?”

考虑到母亲才刚到北京,一路上奔波,身体早已劳累,并不适合继续赶路去毛主席纪念堂,李敏只好安慰道:“肯定要去的,别急,再等两天就去。”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图 | 贺子珍

经过几天的歇息,贺子珍的身体也渐渐恢复稳定。在李敏的陪同下,贺子珍先是来到了天安门广场,看着毛主席的画像挂在上面,伫立了很久。

随后,一行人前往毛主席纪念堂。为了避免贺子珍的病情恶化,在临行前,医生特意嘱咐随行的工作人员,要尽可能地缩短在纪念堂停留的时间,要时刻注意贺子珍同志的情绪,不能再让她收到刺激了。

于是,就有工作人员告诉贺子珍:“到了毛主席纪念堂之后,要尽可能安静,不能大声哭。”

来到毛主席纪念馆后,贺子珍向毛主席的坐像献花圈,在花圈的缎带上右边写着:永远继承毛主席的革命遗志,左边则写着:老战友贺子珍率女儿李敏、女婿孔令华敬献。字里行间流露着对毛主席的尊敬,以及几十年以来的思念。随后,三人在毛主席的雕像前进行合影。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图 | 贺子珍和毛主席的合影

合影后,贺子珍乘坐轮椅,在女儿女婿的帮助下,来到了瞻仰厅,当看到毛主席静静地躺在水晶棺里时,贺子珍张了张嘴,却讲不出话,眼泪不由自主的就落了下来,一发不可收拾。

在井冈山的时候,是革命最困难的时期,也是贺子珍和毛主席携手相伴的十年,这期间毛主席没有睡过一个安稳觉,如今却是永远的沉睡了。

虽然参观的时间只有短短的十分钟,但对贺子珍来说,已经足够铭记一生了。

离开毛主席纪念堂后,贺子珍继续在医院接受治疗,在之后的两年时间里,贺子珍一直待在北京。期间,有很多的老战友前来探望她,跟她唠嗑。

然而,因为长年在上海居住,回到北方后,饮食、气候各方面反倒是不适应,贺子珍的病情也开始反复变化,时间长了之后,贺子珍很是怀念在上海的日子,最终向组织申请回到上海休养,对于贺子珍同志的心愿,组织表示她可以在上海和北京之间常来常往,没有过多的限制。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图 | 贺子珍

1981年的时候,贺子珍如愿回到了上海,1984年4月中旬的时候,贺子珍的身体已经不容乐观了,时而清晰时而昏迷。李敏也是日日陪伴在母亲的身边,

4月19日,75岁的贺子珍的心脏还是停止了跳动,与世长辞。在毛主席逝世8年后,这位饱经风霜的老人也结束了自己革命的一生。

在人海茫茫中,相遇本就是一种奇妙的缘分,我们更应珍惜眼前人,切莫因为错过而余生都处在懊悔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