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G60,是沪昆高速公路的“编号”,这条高速公路东起上海市松江区,向西南方向经过苏州市吴江区,然后再向浙江省延伸,终点昆明市。长三角G60科创走廊,囊括了松江区、嘉兴市、杭州市、金华市、苏州市、湖州市、宣城市、芜湖市、合肥市9个市(区)。

这是一条科创走廊,更是一条“黄金走廊”。作为江苏唯一入列长三角G60科创走廊的城市,苏州既是建设者,更是受益者。

2023年,创新苏州亮出“13456”新答卷:国家级科技企业孵化器76家、首次跃升至全国第1;科创板上市企业55家、中国潜在独角兽企业75家,均居全国第3;国家高新技术企业净增2244家,有效高企数达15717家、全国第4;“上海—苏州”科技集群全球第5;中国独角兽企业17家、全国第6,预计全社会研发经费支出占GDP比重4.1%左右。

从2018年6月1日9城在上海松江共同签署《G60科创走廊战略合作协议》以来的六年时光,苏州紧抓长三角G60科创走廊重大政策机遇,深化区域协同机制,推进科技创新高地建设,在G60科创走廊“时间史记”中留下了深深的“苏州印记”。

区域联动产业协同画好“同心圆”

2023年7月31日,长三角生态绿色一体化发展示范区跨省域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揭牌成立,涵盖青浦、吴江、嘉善三个片区,这也是全国首个跨省域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

高新区依托长三角区域丰富的科技创新资源和高新技术产业发展基础,重点发展数字产业、智能制造、绿色新材料三大战略性新兴产业和总部经济、绿色科创服务两大特色产业,形成“3+2”主导产业发展格局。同时,围绕科技创新与产业发展一体化持续发力,集成跨区域科技创新资源,运用新技术革命成果,突破“卡脖子”技术和环节,构建区域一体化的现代化产业体系。

这是推进长三角一体化发展战略、加快建设长三角G60科创走廊的又一硕果。近年来,乘着国家战略的东风,苏州依托自身优势,加强统筹谋划部署,共同促进区域联动发展。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月亮湾科教创新区

苏州主动对接长三角G60科创走廊总体规划和发展战略,开展环太湖科创圈、吴淞江科创带等空间规划研究,重点打造太湖科学城、太湖新城、高铁新城等科技创新核心节点,全面推进发展空间重构,带动创新资源重组、实现城市品质重塑。同时,推动上海大都市圈空间协同规划在苏州落地实施,形成18项43条具体任务和5个规划协同事项。成立嘉昆太党建共同体,探索毗邻地区交通互联、功能融合、产业协同、环境共治等方面的新模式、新路径。

区域在联动,产业链合作也在持续深化。

“每周有两三天在苏州,三四天在上海。从上海到苏州,坐半个小时高铁就到了,非常方便。”中智行科技有限公司市场与传播高级经理郭潇楠告诉记者,中智行从上海虹桥拓展到苏州高铁新城后,穿梭沪苏两地成了他每周工作的日常,在不经意间,他也成了沪苏同城化的“体验者”。包括中智行在内,苏州高铁新城目前集聚了一大批智能驾驶(智能网联汽车)产业企业。

近年来,苏州强化长三角G60科创走廊“1+7+N”产业联盟支撑。牵头成立长三角G60科创走廊产业园区联盟、集成电路产业联盟、智能驾驶产业联盟、激光产业联盟等。据统计,全市1000多家企业加入长三角G60科创走廊相关产业联盟,形成推动产业发展的聚合效应。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苏州工业园区

苏州工业园区东沙湖基金小镇和吴江高新区医疗器械产业园被确定为G60科创走廊产业合作示范园区。苏州还持续推进苏州市车联网(智能网联汽车)政策先行区建设,探索开展沪苏车路协同测试与示范,推进长三角地区高速公路车联网基础设施互联互通。成立苏州市长三角数字金融产业研究中心,联动上海开展长三角区域数字人民币试点。

成果转化资源共享打造“孵化地”

在此前公布的长三角G60科创走廊科技成果转移转化示范基地建设和管理评估中,昆山市工业技术研究院获评优秀。自2020年10月获批以来,昆山工研院积极推动长三角地区,特别是沪昆两地间科技创新资源的互融互通。目前,已建成创新平台22个,建设联合研发中心31个,促成产学研合作60余项,引育产业化项目近20项,培养技术经纪人超千名。

沿着G60科创走廊走出去、嫁接长三角科创资源、引来创新“源头活水”。昆山工研院联合国家技术转移东部中心、上海技术交易所等20余家平台载体共同发起成立“上海-昆山科技创新共同体”,加速实现沪昆两地双向赋能。

苏州,在参与建设长三角G60科创走廊进程中,通过构建科技成果转移转化机制,共同培育壮大创新主体;推进科技资源共享,推动创新要素畅通流动等,加快打造创新“孵化地”。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第二届全国先进技术成果转化大会在苏州国际博览中心开幕

苏州参与建设长三角首支跨区域科技成果转化基金——长三角G60科创走廊科技成果转化基金,首期由苏州市科技创新创业投资有限公司出资1亿元。高铁新城大数据产业园、昆山工研院入选首批长三角G60科创走廊科技成果转化示范基地。苏州高铁新城数字经济产业园、昆山小核酸及生物医药产业园入选首批长三角G60科创走廊产融结合高质量发展示范园区。积极参与长三角国家技术创新中心建设,相城区长三角先进材料研究院入选首批试点创新综合体。

苏州还主动参与长三角G60科创走廊科技资源共建共享,实施“沪苏科技资源开放共享与协同发展提升计划”,苏州市研发资源共享服务平台已集聚上海光源大科学装置、复旦大学专用集成电路与系统国家重点实验室等高端科研设施在内的仪器设备5.84万台套、提供科技服务类别2.51万项。苏州出台《关于进一步促进科技创新券发展实施意见》,坚持“全国使用、苏州兑付”,面向全国集聚高水平科技服务载体、机构,为科技企业提供精准化、个性化的服务和产品。

“‘沪昆创新券’真是‘及时雨’。”昆山市研通模具有限公司负责人葛蕾说。前期,该企业与上海第二工业大学相关技术研发团队对接,协同开发EDM自动化系统。但公司尚处于发展阶段,60万元科技研发费用让企业觉得有点“吃不消”。

正在为难之际,昆山市科技局向企业推荐了“沪昆创新券”政策,校企双方顺利签约,项目很快研发成功并投入产业化,公司生产效率大大提高。按照合约,昆山市科技局承担50%的研发费用,大大减轻企业负担。

去年,“沪苏荟”长三角科技创新券合作推进会在上海举行,长三角科技创新券在苏州市全域贯通,从一个地方的成功实践,变成了长三角区域的重要“科技硬通货”。

人才引育产城融合引来“合伙人”

2023年,苏州先后在北京、西安、合肥等地举办多场“赢在苏州,创赢未来”全球科技创业大赛,开展重点细分领域项目招引。在北京站的比赛中,朱铁峰博士团队的“基于信息遥感一体化海洋装备的实际应用及技术研发”项目获得了智能制造领域优胜奖第一名。

2023年12月,朱铁峰在苏州成立尔湾(苏州)数字智能科技有限公司。今年1月,朱铁峰携获奖项目签约落户苏州吴中高新区。

人才、企业、项目,正是通过不断招引像朱铁峰这样的科技创新“合伙人”,苏州得以集聚人才资源“最大增量”。截至目前,苏州全市人才总量达370万人,高层次人才总量突破38万人,入选国家级人才计划超660人,入选省“双创计划”超1500人,连续16年位列全省第一。立项资助顶尖人才(团队)10个、重大创新团队46个、姑苏创新创业领军人才近3500人。全市持证外国人才超1万人,占全省近1/2,连续12年入选“魅力中国——外籍人才眼中最具吸引力的中国城市”十强榜单。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民营企业持续做大做强

在参与长三角G60科创走廊建设中,苏州加大人才引育力度,共同优化创新创业环境。苏州持续打造苏州国际精英创业周品牌活动,“赢在苏州,创赢未来”国际创客大赛在上海设立长三角赛区。深化与G60科创走廊俄罗斯院士创新基地联系,共同举办昆山技术转移中心电子信息方向路演活动和“一带一路”国际合作专场活动。联合发布九城市最新人才政策和高层次紧缺人才需求、组建九城市高端人才猎聘联盟、推出新一批人才培育服务基地等,更高层面推动人才资源共建共享。在吴江开设“上海市海外人才居住证”服务专区,发放示范区首张个人式、首组家庭式跨区域上海市海外人才居住证。

同时,苏州聚焦重点民生领域,共同打造产城融合典范。共建“轨道上的长三角”,打造高铁新城“黄金双十字”国家级高铁枢纽,开工建设沪苏湖铁路、南沿江城际铁路苏州段等,推动苏州S1线与上海11号线对接。推进医疗卫生和教育资源合作,深化与上海中山、华山、瑞金等医院合作。联动上海打造“江南文化”品牌,共同推进江南水乡古镇联合申报世界文化遗产,推动沪苏(州)旅游“同城同惠”。协同建设长三角区域“一网通办”和“跨省通办”平台,苏州工业园区行政审批局与上海普陀区政务服务中心签订长三角“跨省通办”合作协议,并已开通长三角虚拟窗口账号。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金鸡湖夜景

面向未来,苏州将主动牵头承担长三角G60科创走廊建设的各项任务,坚持以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推动高质量产业创新,持续助力长三角地区科技创新发展,共同实现“科技创新共赢、协同发展多赢”的新局面。

文字:陆晓华

图片:视觉苏州供图

编辑:陆怡怡 桂可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