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2024年深圳市中小学生创新创意设计成果展,吸引了众多市民前去观看。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雄狮少年”蒋佳雯。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桶”你快乐在一起》儿童创意装置艺术。

少年国风,闪耀文博。5月23日至27日,第二十届中国(深圳)国际文化产业博览交易会在深圳国际会展中心举行。其中,由深圳中小学生担纲“主角”的一场展览备受瞩目——在16号馆开展的2024年深圳市中小学生创新创意设计成果展,全面展示了深圳中小学生传承古典文化,融合诚意与创意的近千份匠心之作。据悉,这是深圳中小学生作品首次亮相文博会。

展览由深圳市教育局、第二十届中国(深圳)国际文化产业博览交易会组委会主办,深圳市教育科学研究院承办。展览以“深爱创意 圳美未来”为主题,充分展现了深圳长期推动美育教育的成果。精心展出的少年作品,是少年心血与智慧的高度凝炼,一份份精美之作吸引了观众频频点赞。

 展品丰富 汇集全市近1000件学生作品  

据主办方介绍,本次展览汇集了全市十区(新区)100多所学校的近1000件学生作品,分为“传承·经典之美”“创想·生活之美”“共生·自然之美”“融合·未来之美”四大展览内容,并特别设置互动区“创意工坊实践体验”,参展学校众多、学生原创作品数量巨大,活动内容丰富。从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深厚底蕴,到探索文创产品开发的创新思维;从对自然生态保护的深情关怀,到对未来世界的无限遐想;每一件作品都凝聚了孩子们天马行空的想象和勇于探索的精神,是对生活热爱、对美好追求和对未来憧憬的生动诠释。

此次展览大胆破冰,首次在文博会上将聚光灯赋予深圳中小学生的青春朝气,把青少年的创意和智慧推向了前台,通过将美育与实际创意成果的展现相结合,力图在每一个细微之处播下创新思维的种子。

 抓人眼球 “少年版深圳非遗地图”亮相  

步入展厅,映入眼帘的是一块缤纷的宽屏,屏幕中不断切闪播放的生动画面,是深圳15所学校的60余名中学生共同创作的“少年版深圳非遗地图”,这是一份由深圳市教育局联合南方都市报共同策划,结合“非遗文化进校园活动”而创作的“非遗地图”,该图精心复现了非遗文化的多个场景,用少年笔触让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走出来”,用少年表达带你领略深圳非遗的独特魅力,结合AI技术重绘现实与历史的交融,嵌入XR模型让传统表达更新潮。

  奇思妙想 艺术与日常的巧妙邂逅  

原来,传统也可以这么潮!穿梭在古典与现代交织的“传承·经典之美”板块中,仿佛踏上了一场时光旅行。古老的剪纸如精灵般跳跃在光影之间,编织艺术在孩子们的指尖下幻化出时尚新装,皮影、刺绣、陶艺等一系列具有民族特色、地域特征和美育特色的非遗文化,在同学们的手中绽放出新的时代光彩。《春天的故事》《山海·狻猊》……各种主题轮番上阵,每一个作品,都如同古与今的一个深情拥抱。

走进“创想·生活之美”板块,就像踏入了一间奇妙的生活魔法屋,深圳的小小设计师们用他们的创意魔法,让生活中的每一件小事都变得不再平凡。

创意无限 科技魔法秀闪耀智慧光芒  

“共生·自然之美”这一板块中,孩子们化身成了自然界的时尚设计师,用童心未泯的双眼捕捉每一抹绿的灵动,用无限创意给环保穿上华丽的外衣。废旧物料幻化而成的环保鱼灯悄然亮起;海边拾来的贝壳,在巧手之下摇身一变,成为桌上的艺术品;旧报纸、塑料瓶、布头废料……摇身一变为服饰秀场上的璀璨明星。生活在绿色之城,与绿意相伴生长的深圳孩子,在大自然中发现美、创造美,用富有创意的作品,展示出他们对自然的关切与“自然而然”的审美观。

未来是怎样的?“融合·未来之美”板块的作品给出了同学们的答案。在这里,新媒体与新技术不再是冷冰冰的术语,孩子们将科学知识融入设计中,每一件作品都是对未来生活的一次次大胆猜想与实践,表达对未来美好事物创造的无限活力,每一件作品都闪耀着智慧的光芒。

 手作探险 从零开始跃升成为手工达人  

“创意工坊实践体验”互动区欢迎观众们来一场说走就走的手作探险。在这里,龙岗区、宝安区的老师们变身创意导师,亲手触摸那些古老而又新潮的工艺魅力。深圳中学龙岗学校打造的“创·国风时尚”项目,将带领观众了解如梦如幻的绸缎、闪闪发光的丝线和珠片,还会手把手传授你那些看似神秘实则超有趣的缝纫小秘诀。

手工迷们可以拿起刻刀,跟随深圳市宝安中学外国语学校打造的“趣誌儿童木雕工作坊”,施展木艺魔法了!想象一下,站在堆满各式木材的工作台前,化身侦探,学习辨别哪些是温柔的松木、哪些是坚韧的橡木,了解它们的性格,挑选出最合心意的那个“伙伴”。一次次下刀与打磨,原本平淡无奇的木块逐渐显露出细致的花纹和立体的形状,不论是憨态可掬的小动物,还是线条流畅的艺术摆件,都能让人成就感十足。

在深圳市宝安区松岗第二小学的“流光溢彩——珐琅工坊”,每个人都能让文创饰品“说话”。在冰冷的金属或通透的玻璃上轻轻撒上绚烂的珐琅粉末,随着温度升高,粉末缓缓流动、融合,凝固成一层光滑如镜、色彩斑斓的珐琅涂层。无论是小巧的吊坠,还是独特的胸针,每一件成品都是一张灵动的个性标签。

 亮点

  宝安松岗七星狮舞第四代传人蒋佳雯:

  我特别佩服师公,也想成为非遗传承人

醒狮作为非遗项目中频频出圈的代表,踩着第二十届深圳文博会开幕的鼓点闪亮登场。醒狮文化展区内,小巧精致的桌面摆件、威风凛凛的挂墙装饰,吸引游客纷纷驻足观看,一位身穿汉服的小姑娘情不自禁地轻抚狮头,眼中闪烁着好奇与喜爱。龙狮这个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图腾,已然成为年轻人的新宠。

在深港文化之源的宝安区,一头10岁的“小狮子”正在一跃而起,她就是今年10岁的蒋佳雯。

四年级小学生、小区孩子王、e值十足的“社牛”,除了这些标签,她还有一个身份——宝安松岗七星狮舞的第四代传人。松岗七星狮舞,是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项目,也是研究中国南狮舞蹈流变过程的“活化石”。在非遗面临传承关键时刻的今天,蒋佳雯的加入给七星狮舞队伍注入了新鲜血液。

 “舞上狮头的时候,仿佛与狮子融为一体”  

佳雯对狮舞的热爱,是被国漫电影《雄狮少年》点燃的,像是传统文化以某种神秘的方式“逮住”了她,从此她便有了跳上梅花桩、腾空而起舞动狮头的梦想。而实现梦想的第一步,就是自己动手做了一个狮头。“一把凳子,贴上纸做的眼睛和嘴巴,糊成了一个简易的狮头。”她坐在五彩斑斓的狮头中间,说到自己制作的那个狮头,得意地用手比划着。

佳雯小学二年级的时候,作为第一批“非遗进校园”的项目,松岗七星狮舞走进了她曾就读的松岗潭头小学,一只走散的小狮子找到族群的故事按下了“play”键。一个周四的下午,匆匆赶回家的佳雯听到了熟悉的鼓点,她循着鼓声看到了曾经模仿过千百次的舞步就在眼前,这一刻孩子心中的狮头已经举起,“我冲了过去,目不转睛地盯着他们。”佳雯兴奋地回忆道,“当时心里想,如果我舞着狮头,肯定也特别威风。”

“我也是8岁那年,从偷师开始。”文琰森的小女儿、七星狮舞第三代传承人文正儿对痴迷舞狮的佳雯如获至宝。8岁的佳雯,如同被《雄狮少年》里象征英雄的木棉花击中的少年一样,如愿加入了松岗七星狮舞队。

“当初我想学舞狮的时候,爸妈还有些担忧,他们告诉我学舞狮很辛苦。但我可是个女汉子,力气大着呢”。她手脚并用地介绍二字步等步伐组合,“这些练习一点也不枯燥,反而能锻炼我的记忆力,最开心的就是舞上狮头的时候,我仿佛与狮子融为一体。”

随着对七星狮舞的了解逐步深入,她的热爱愈发坚定。如今的佳雯不再认为精彩的狮步一定要在梅花桩上才能完成,“师兄们舞狮的时候,我觉得他们就是真正的狮子,我们院子里收养了十几只流浪猫,师傅就让我们模仿它们走路,因为狮子的步伐跟猫很像,我现在的猫步走得可好了”。为了更好地学习舞狮,她制定了学习计划,每天完成作业后,都会利用课余时间观看舞狮视频、练习步伐和蹲马步。

 以香港为起点,向世界递一张文化名片  

像一只走散的狮子找到了它的狮群,20年前,佳雯的师叔张文启也是这样,为自己对舞狮文化的热爱找到了归宿。

繁华的香港街头,一条眼镜蛇与一只“雄狮”激烈对峙,眼镜蛇立起上半身,高昂着蛇头,口中的信子不停吞吐,发出嘶嘶声,身披金色狮被的“雄狮”步伐矫健,双眼炯炯有神,在斗智斗勇后,最终“雄狮”降住了毒蛇,周围叫好声此起彼伏。狮头下的松岗七星狮舞传承人文琰森,此时并不知道,他出神入化的狮步已经跳进香港人张文启的心里,这一眼便结下了半生的羁绊。2006,舞狮20余年的张文启加入了文琰森的松岗七星狮队,成为七星狮舞第三代传人。

在舞狮文化盛行的岭南,门派丛生,百花齐放。20世纪20年代,七星狮舞创始人焦贤从广州来到松岗,以狮舞为生。年仅7岁的文琰森成天混在狮舞队里偷偷学艺,一年后被焦贤正式收入门下,成为七星狮舞第二代传承人。

香港社会的发展始终延续着中华文化的血脉。20世纪三四十年代,众多内地武术高手云集香港,开设武馆,传授的不仅仅是武术技艺,更有舞龙舞狮的传统文化,这一时期,舞狮文化在香港绽放出新的生命力。1962年,文琰森离开松岗山门村去了香港,同行的还有他对于七星狮舞的挂念。在谋生之余,他研习七星狮舞,深夜送货回来的路上也会练习舞步,渐渐地很多香港人慕名而来向他拜师学艺。1968年,七星狮舞正式在香港落地生根。文琰森在桃园围、元朗等地广收门徒,弟子达3000人。其弟子文英纳更是将这一艺术带向了欧洲,文琰森也亲赴英国、荷兰,在当地传教七星狮。七星狮舞在流动游弋中,以香港为起点,向世界递出了一张中国传统文化名片。

 非遗进校园,“开一扇窗,传千万灯”  

彼时的七星狮,只有简单的步伐与套路。在文琰森的巧思下,“狮子书法”“踩砂锅”“狮子剥椰子”等表演层出不穷。如今,七星狮已有20余种步伐与套路。“七星狮舞没有跳桩,但追求形态之美。”在港期间,文琰森还研创、复活了张文启念念不忘的“逗蛇”绝活。所逗之蛇是被当地人称为“过山风”的活眼镜蛇,这对舞法要求颇高,既要注意安全,又要顾及套路。和历史沉淀形成鲜明对比的是,这项令人叹为观止的技能至今却无弟子能够传承。

“我认为传承应该是一种持续不断的常态,而教学方式也必须与时俱进。”张文启介绍,口传心授是非遗传承最常见的方式,2006年2月,师傅文琰森自筹资金成立了“文琰醒狮训练社”,后来在松岗文体中心的协助下,将七星狮舞的基本步法和鼓点整理成了《松岗七星狮舞教材》。将“口口相传”的师承技艺具化为“图文并叙”的传习教程。2012年,松岗七星狮舞作为第一批“非遗进校园”的项目,为孩子们轻启了一扇触摸中华传统文化的窗户。

 引导孩子接触传统文化,了解国粹之美  

自带“社牛”属性的佳雯主动拓宽着聊天的半径,她说父母很支持她学习舞狮。“我和佳雯妈妈小时候都学过武术,现在很多孩子迷恋日系动漫,爱刷短视频,我们想引导孩子接触传统文化,让孩子了解国粹的美,这是学习传统文化最好的时代。”佳雯爸爸给出了自己的答案。

佳雯的爸爸见证了她的变化,“孩子之前做事拖拉,催不动。但自从开始学习舞狮后,她变得自律了。为了留出时间练习,她会自己做好规划。”佳雯眼睛滴溜一转,在一旁狡黠地笑着,“我放了狠话,告诉同学和老师们,我特别佩服师公的精神,想成为像他那样的非遗传承人。”一直嘻嘻哈哈的佳雯,流露出如小狮子般的坚毅与骄傲。

从传统文化的繁荣到传统文化的“流放”,再到当下传统文化的重焕荣光,越来越多的人见证了,在时间长河中逐渐式微的传统文化背后重新燃起的生命力。而点燃这把火的不仅有蒋佳雯,还有文琰森、文正儿、张文启们。

新风尚

  “文化+新技术”酷炫十足

“哇,这是真的牡丹吗?也太美了,每朵都大得出奇。”一进到文博会15号馆的文旅融合·文化消费展,不少参观市民都被山东展区展示的牡丹之美吸引住,有粉色的、白色的,花朵如碗一般大。市民们纷纷围着这些美丽的牡丹拍照,生怕错过。山东展区工作人员介绍,希望通过文博会这个平台展示山东菏泽的牡丹之美,让深圳以及全国更多的市民了解山东。

除了山东展出的真牡丹,四川展区也通过巨型人偶熊猫,还有传统汉服戏剧展示四川文化特色,还通过沉浸式空间让市民在VR环境下逼真体验四川的熊猫乐园。“这个感觉很逼真。”现场参观的市民表示,不用戴VR眼镜,就能真切感受到四川的人文特色。

此次文博会上,15号馆最大特色就是传统文化与技术的结合产生的新风尚、新体验、新感受。比如北京展区展出的“5G+XR”技术,以5G技术为基础,赋能拓展XR+文化国漫、文博科普等。展区的工作人员介绍,比如通过这一技术将废弃的首钢高炉,打造成了元宇宙乐园,用科技赋能科幻产业,复兴百年工业遗迹,让市民们在高炉乐园里体验炫酷的VR、AR、全息影像等前沿创新科技元素,包括虚拟现实博物馆、沉浸式科技秀等。

电竞和二次元 让人热血沸腾

在14号馆,电竞和二次元的热血让人激情澎湃,而更多创新技术和产品的展示则为场馆增添了满满未来感。南都记者在现场看到,由深圳市精敏数字机器有限公司搭建的VR体验区,吸引了不少市民排队参与体验。在现场,只要穿戴上特制“背包”及VR头显设备,就能瞬间穿越回4500年前的古埃及村落,又能深入金字塔中心了解其内部结构和历史脉络。据介绍,金字塔幻象采用线下大空间娱乐体验技术,观众在25分钟的沉浸式体验中,可以如同现实生活般边走边游览古迹,足不出户感受古埃及文明。

采写:南都记者 周正阳 潘莹瑜 张小玲 吴灵珊

摄影:南都记者 任朝州 常乃天 许松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