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地名

是历史文化传承的重要载体

是写在大地上的历史

近日,镇江市民政局网站发布

关于2024年度镇江

地名文化遗产名录的公示

共35个地名入选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关于2024年度

镇江市地名文化遗产名录的公示

根据江苏省民政厅《关于开展2024年全省地名文化遗产评定工作的通知》(苏民区〔2024〕3号)中评定“历史悠久、内涵丰富、文化特征显著的陆路、水路、海路的港口、古渡口、古码头以及水利枢纽、闸坝的地名”要求,经各市、区申报推荐,市民政、住建、交通、水利、文广旅、史志办六部门联合市地名专家,按照省六部门印发的《江苏省地名文化遗产评定办法(试行)》进行论证评审,拟确定下蜀港、西津渡、丹徒闸、丁卯埭等35个地名为2024年度镇江市市级地名文化遗产,现予以公示。公示时间:2024年6月7日至6月14日。

公示期内,如对以上名单有异议,请以书面形式向镇江市民政局提出。以单位名义提出的,须加盖单位公章;以个人名义提出的,须写明联系方式并签名。(地址:镇江市南徐大道68号行政中心1号楼4楼,联系电话:0511-84421758)

镇江市民政局

2024年6月7日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2024年度镇江市级地名文化遗产名录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一、交通运输设施类(港口、古渡口、古码头)

1. 句容市

下蜀港:又名大道河港。大道河西接便民河,西北邻黄天荡,东北流经马摆渡入江。因每年冬春季节,江潮低落,河底露成大道,故名。港口依托长江岸线和产业资源,为经济发展带来巨大推动力。

2.丹徒

高资港:南朝梁武帝时期,该港即为南朝与朝鲜半岛海路的起始港。北宋改称高义港,元代开设高资港东、西二渡,分别通往江北真州(仪征)瓦庙子和铁淀港。后多次扩建港池、疏浚航道、建设货场,现为镇江西部重要港口。

3.京口区

上隍渡:又名上堭渡,因相传烧砖制瓦取皇上之土得名。《丹徒县志》“内河渡运”章节记载:“内河渡运均属小型农渡,建国初,有谏壁乡的越河渡、上隍渡。”上个世纪七十年代之前,南乡乡民欲往谏壁,上隍渡是必经通道。

越河渡:位于江南运河谏壁入江口越河口,宋改称谏壁口。因入江口离江对岸的渡口较远,渡江功能一直未大规模使用。《丹徒县志》“内河渡运”章节记载:“内河渡运均属小型农渡,建国初,有谏壁乡的越河渡、上隍渡。”

京口驿:唐时润州在西门外千秋桥东侧设有秦潭驿,在府治南三里运河之滨另有通吴驿,亦称向吴亭。宋代在丹阳馆东侧置丹徒驿,元代在运河西侧、白马庙巷西设递运站,明代改镇江驿为京口驿。

袁公义渡:清乾隆四十七年(1782),袁鉴在缸瓦厂对岸增设了义渡船。除了袁鉴的贡献外,还有如袁文、严荣德、孔传铨等也设立了义渡,这些义渡位于古城西门桥向北至京口闸内外运河上,为过往行人提供了便利。

4.润州区

溧阳码头:早在南朝齐建武年间(494-497)大京口开凿以后,这里的河岸便是百姓上下船只的码头。为配合大运河文化带建设,有关部门正在施工布置包括丹阳码头、溧阳码头和袁公渡码头在内的展示方案。

西津渡:三国时叫“蒜山渡”,唐代曾称“金陵渡”。自春秋战国时期起就是军事和民用码头,也是商贸和文化交流的重要通道。始创于六朝时期,历经唐宋元明清五个朝代建设,随处可见六朝至清代的历史踪迹。

小码头:在古代原是长江边,设有渡船码头,后因江面南涨北坍,码头越来越小,俗称小码头。镇江自唐代以来一直是漕运重镇和交通咽喉,而小码头作为通往江北的渡口,具有极其重要的战略地位。

玉山大码头:遗址一部分位于新河路北、和平路东的大码头遗迹;另一部分位于新河路南、云台山路西的历代江岸与建筑遗迹。大码头为清代缓坡石砌长堤式,历代江岸与建筑遗迹由唐至清。

下鼻港:北宋《嘉定镇江志》载:“下鼻塘、下鼻港皆在城西八里。” 据学者考证,三国时期即有下鼻地名,源于此地有一石上如人口下似人鼻。因有跑马山遮护,下鼻港又是隐蔽性极佳的优良军港,两宋水军均有舰船常驻,可随时应对突发战事。

5.镇江新区

大港港:南宋初年,抗金名将韩世忠驻守圌山,为操练水师,在大港一带开挖和疏浚了36处港汊作为军港,其中以洪溪港规模最大。元明时期商船停靠较多,为维护港口秩序,明清政府曾在此设有安港巡检司,以维护水陆秩序。现建有大港深水码头。

山北港:清末民初,湖北渔民沿江而下来此驻泊,形成了停靠渔船的避风小港。曾是秘密交通站渡口,向苏北新四军远送大批军需品,接送新四军领导干部和主力部队,为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发挥了重大作用。抗日战争期间,曾是联系苏南苏北的重要通道,在此小港内护送了很多新四军战士。

6.镇江高新区

运粮河摆渡:古称便民河、便民港。清乾隆四十五年(1780),为漕运避黄天荡之险而开凿。是两头通江河道,为粮食的储运发挥了重要作用,后更名为运粮河。河中段建有运粮河闸。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二、水利设施类(水利枢纽、闸坝)

1.丹阳市

练湖:又名练塘,东晋名曲阿后湖,唐名丹阳湖。晋永兴年间(304-306)修建,在历史上具有调蓄山洪、灌溉、济运等作用。练湖闸坐落在湖东南,东临京杭运河,是民国时期丹阳地区重要的水利枢纽之一。

珥陵灌区:东界丁义河,西至简渎河,南临新河,北连大运河,略成长方形,灌区面积103平方千米。始建于清光绪34年(1908),后多次扩建,是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建成的第一个电力灌溉示范区。

2.句容市

茅山水库:原名火炼培水库,因相传陶弘景在此炼丹铸剑得名。集水面积33.5平方千米,配建三孔泄洪闸和南、北灌溉涵洞以及补库二级提水站各一座,和周边的茅山、西冯村共同形成了茅山旅游风景区。

新四军水坝:又名陈庄水坝、抗日坝。1938年陈毅、张鼎承、粟裕率领新四军第一、二支队进入茅山地区。新四军六师为解决军民在山区用水困难,利用战斗间隙在陈庄、老人山等地修建水坝蓄水。是中国革命战争史上的重要遗址之一。

破冈渎:又名破岗渎。东吴赤乌八年(245),吴主孙权派遣陈勋率屯田兵三万,在茅山以北的丘岗地带,破岗开凿航道,共修建14个用以蓄水的埭。是当时联系建业与太湖流域漕运的重要航道。

马里闸:闸分两孔,孔宽各2米,开敞式,最大泄洪能力33立方米每秒,是洛阳胜利河上的梯级控制建筑物。

禄食泵站:主要提水灌溉白兔的安头、兔东、兔西三个行政村及丹徒境内耕地6000余亩。旱时调水,通过禄食渠道,解决白兔村、幸福村和唐庄村的用水难题。

北山水库:原名普渡桥水库。位于句容市境北部宁镇山脉南侧的句容河源头,集水面积58.2平方千米。是一座以防汛抗旱为主,兼城市供水、农灌为一体的山谷型中型水库。

赤山湖:古名赤山塘、绛岩湖。三国吴赤乌二年(239)筑赤山塘、置百堽堰(堰址在赤山北麓),号称万顷。诸山之水汇流于湖,西注秦淮入江,是秦淮河流域的一片天然湖荡洼地。

二圣水库:原名二圣桥水库。集水面积103.5平方千米。主要配套建筑物有水库大坝一座,南北两座输水涵,溢洪闸一座。对减轻赤山湖、秦淮河的洪水压力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

花兰墩闸:花兰墩原名花篮墩,因状似花篮一样的高地得名。赤山湖是秦淮河上游天然的“囤水柜”,每到连绵雨季,湖面上白茫茫一片。后在花兰墩建造节制闸一座,使河湖水位得以调控。

句容水库:原名戴家边水库。集水面积 45.8平方千米。主要配套建筑物有三孔泄洪闸、低涵各一座。湖中小岛有城头山遗址,是新石器晚期至商周、春秋战国时期文化遗存。

仑山水库:原名大芦塘水库。位于句容市境东北部的宁镇山脉南侧,集水面积26.8平方千米。是一座以防洪为主,兼顾灌溉等综合开发利用的山谷型水库。

墓东水库:位于句容市境东南部茅山北麓,通济河、胜利河上游。集水面积17.4平方千米。主要配套建筑物有主、副坝各一座,溢洪闸一座,灌溉涵洞两座。是一座以防洪、灌溉为主的丘陵型中型水库。

上容渎:南梁天监年间(502—519)为避太子萧纲讳,废破岗渎,另开上容渎。该遗址西接句容河,东通洛阳河。在河头村顶上分流:一源东南流30里16埭入延陵;一源西南流25里5埭通秦淮河。

道光伍年斗门:洞正面青砖刻有“道光伍年”字样。反映古代水利的发展进程和古代人民的智慧,延续了历史文脉,具有珍贵和重要的历史文化价值。

小马埂水库:以地处起源于元末的马埂村得名。集水面积2.6平方千米。是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苏南第一库。环境优美,水质清澈,已成为当地文化名片和旅游胜地。

3.丹徒区

天禧闸:据《丹徒县志•义村天禧闸记》记载:“以土中得宋天禧钱一枚,遂瘗之,以名其闸云。” 天禧闸为清光绪壬辰年(1892)邑人集资修建,且修建难度之大,在当时丹徒所有水利工程中最著。

4.京口区

丹徒闸:又名丹徒横闸。清道光年间,镇江府城西有大闸,城东十余里的丹徒镇有丹徒闸,又十余里的越河有越闸,三闸皆引江水入漕河济运。丹徒闸口曾是京杭大运河上第一个重要的入江口。

5.润州区

京口闸:京口澳闸于北宋元符二年(1099)建成。它综合了各地复闸和澳闸的优点,设计了京口闸、腰闸、下闸、中闸、上闸五个闸和积水澳、归水澳,组成一组四级五闸两澳型船闸。是古代江南运河第一闸,是我国古代功能最完善、技术难度最大的水利航运工程。

6.镇江新区

丁卯埭:志载:东晋建武元年(317),“晋元帝子裒镇广陵,运粮出京口,为水涸,奏请立埭,以丁卯日制可,因名。” 所谓立埭,即筑坝以调节水位,船舶需拖拽过埭。这是记之于文献的江南运河上最早的“埭”。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编辑:张萌萌

来源:句容市民政局网站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