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3岁以上儿童人口数量数量正在增长,新生代父母更加追求科学育儿、精细化喂养,儿童食品市场规模随之扩大。不少企业嗅到了这一商机,在高利润的驱使下纷纷将产品冠上“儿童化”卖点,推出了多种多样的儿童食品,将产品注入营养元素甚至增加功能性宣传,但目前儿童食品行业的“儿童化”仍是噱头大于实质。

Part 1

贴上“儿童”标签的食品种类多样

在电商平台以“儿童食品”为关键词搜索,当前市场上打上“儿童”标签的食品种类确实繁多,如儿童饼干、儿童面条、儿童水饺等。这一现象的背后,既反映了市场需求的日益增长,也暴露出行业发展中的一些问题,市场发展迅速的同时“重营销宣传、轻产品研发”问题显现。

随着精细化育儿观念的普及和品牌营销的推动,儿童食品逐渐从可选品变成了许多家庭的刚需。家长们越来越注重孩子的饮食健康,愿意为符合孩子口味和营养需求的食品买单,这种趋势推动了儿童食品市场的快速发展,也使得越来越多的企业看到了商机,进入这一领域进行产品布局。根据《2023儿童餐食行业研究报告》显示,儿童食品行业刚需性强,市场稳定增长。2022年儿童食品市场规模为3623.27亿元,并有望于2025年突破5000亿元。

在市场快速发展的同时,一些企业过于注重营销宣传,而轻视了产品研发和品质控制。查看电商平台上的儿童食品,产品包装无一例外的采用鲜艳的颜色或者卡通图案,例如小猪佩奇儿童饼干、蓝黄配色包装等,他们通过精美的包装、吸引人的广告语和明星代言等手段,试图快速占领市场份额。但这种“重营销宣传、轻产品研发”的做法,往往导致产品同质化严重,缺乏真正的创新。

由于儿童食品市场的准入门槛相对较低,已经有众多企业布局了这一领域,产品种类也是多种多样,甚至秋梨膏、蚝油等小众细分品类也有儿童化产品,但一部分企业只是追求“儿童化”卖点来谋求更多利益,实质上与普通产品差距并不大,甚至有个别企业为了追求短期利益,可能会采取降低成本、牺牲品质的方式来生产产品。这不仅影响了儿童食品的整体品质,也给整个行业的健康发展带来了隐患。为了行业的长远发展,企业应当更加注重产品的研发和创新,提升产品的品质和差异化程度,同时加强自律和监管,确保市场的健康有序发展。

Part 2

营养、健康,儿童食品优势在哪?

儿童作为区别于成年人、有特殊饮食需求的群体,他们所需的食品应更为营养、健康和安全。但市面上一些所谓的“儿童食品”不过是商家基于营销需求,臆造出的营销概念和噱头,并未能真正体现这些优势,反而更多地呈现出噱头大于实质的现象。

儿童食品以“无添加”为优势参与市场竞争,大部分儿童食品为了迎合儿童对于食品营养、健康的期待,都在宣传其成分无添加,其配料基本上是不添加香精和防腐剂,还有某些品牌实际上只是不添加其宣传的某些成分,而对于其他未说明添加剂的使用并未减少。例如某品牌儿童烤肠在宣传时称产品无添加,但其配料表中仍含有食用香精、味精等成分,这种片面的宣传容易造成误导,这种不公平竞争现象还会挤压真正无添加的儿童食品的生存空间。

营养元素的添加也是儿童食品的一大竞争优势,有些儿童食品宣传营养价值丰富,在其产品中添加钙铁锌、维生素等有利于儿童生长发育的营养元素。但市场中存在宣称营养丰富却并未明确标注营养元素的添加量的产品,其产品的营养构成和具体含量让人无法准确了解,也不能判断其是否真正符合儿童的营养需求。这种模糊的宣传方式不仅缺乏透明度,也削弱了产品的可信度。

不少儿童食品的配料表并不值得推敲,一些产品虽然声称专为儿童设计,但其配料中的糖、盐、添加剂等成分与普通食品并无太大差别,由于儿童的身体代谢能力较差于成年人,过多的添加这些成分不仅可能影响儿童的正常生长发育,还可能增加他们患上某些疾病的风险。在儿童食品行业发展过程中,企业应当真正关注儿童的营养和健康需求,避免过度营销和模糊宣传。相关部门也应加强监管,确保儿童食品市场的规范化。

Part 3

长高、护眼,注重儿童食品的功能性

儿童食品行业近年来竞争愈发激烈,一些品牌为了在市场上脱颖而出,会在宣传中强调儿童食品的功效性,并将这些功效与产品所添加的特定物质紧密关联。例如添加叶黄素酯、DHA藻油、碳酸钙等营养成分来宣传儿童食品的功能性。

为了提高产品的关注度,一些品牌会夸大儿童食品中某元素的功能性,在产品宣传过程中打出隐喻功效的宣传语,例如“维持骨骼健康”、“呵护宝宝萌眼”、“助力宝贝爱思考”等来突出产品具有促进长高、保护视力、开发大脑等功效。这些宣传往往基于一些初步的研究结果或片面的理解,而非经过严格科学验证的结论,尽管产品标签上可能标明了添加某些有助于儿童健康成长的物质,但能否发挥作用还需要受到添加剂量和吸收转化等多种因素的影响,其实际效果往往并不如宣传所言。

儿童食品企业需要注意宣传上的边界,作为食品是不允许进行功效宣传的。儿童的身体发育和健康状况需要得到特别的关注,但目前还没有专门的儿童食品安全标准,儿童食品行业在功能性宣传方面存在监管空白,导致了市场上的儿童食品质量参差不齐,一些品牌可能会利用对健康食品认知的信息差,随意解读和宣传产品成分的功能性,甚至将产品的某些普通成分包装成具有特殊功效的“神奇物质”。

儿童食品行业的产品同质化现象也较为严重。由于市场上的儿童食品种类繁多,为了在竞争中占据优势,部分品牌采取跟风策略,模仿其他成功品牌的产品和宣传方式,缺乏产品品质和宣传手段上的创新,导致儿童食品在功能性和宣传方面呈现出趋同化的趋势。儿童食品行业在宣传中过度强调功能性并将其赋予到产品所添加的某类物质上,这种现象也体现出儿童食品噱头大于实质。目前行业需要加强对儿童食品功效性宣传的监管和规范,鼓励企业进行真正的产品创新和质量提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Part 4

高利润的驱使

儿童食品行业的火爆,背后隐藏着儿童消费品市场的高溢价和高利润驱动。这一行业现状的形成与品牌方对高利润的追求密不可分,也使得品牌在高利润的驱使下不断推新,但在追求利润的同时,儿童食品企业也需要注重产品的实际质量和营养价值,维护行业的健康发展。

更多的儿童家长愿意为孩子选择儿童化的食品,有数据显示,80%以上的家长倾向于购买儿童化的食品,91.8%的家长比较关注儿童食品安全问题。新生代家长对于儿童食品的认知和需求都在不断提升,这也为企业提供了更多的市场机会。但在追求高利润的过程中,部分品牌可能会忽视产品的实际功效和质量,过分强调产品的噱头和卖点。

高利润是儿童食品品牌不断创新和推广的重要动力,由于儿童食品市场的巨大潜力,品牌方通过推出成分天然、无添加具有功效性的儿童食品来满足家长对于孩子健康成长的期望。普通食品在贴上儿童标签后价格成倍增长,例如普通烤肠的价格一支在2-3元左右,某品牌儿童烤肠5支售价69元,一支单价达到13.8元。在高利润的驱使下,品牌方不断加大投入,在包装和功能方面进行努力,寻找能够赋予产品特殊功能的物质,并通过各种营销手段进行功能宣传。

儿童食品行业的高溢价也加剧了噱头大于实质的现象,由于家长们普遍认可“儿童食品”的概念,并倾向于购买专为儿童设计的品牌产品,企业往往能够利用这一心理,将产品价格定得更高。这种高溢价不仅带来了丰厚的利润,也进一步刺激了品牌方在产品研发和宣传上的投入,形成了一种恶性循环。

Part 5

让“儿童食品”实至名归

目前国内还没有“儿童食品”的精准定义,对于儿童食品尚无专门的法律法规与食品安全国家标准,儿童食品在一定程度上属于营销概念。《食品标识监督管理办法》是不允许在食品标识上使用“儿童食品”的文字或图案的。市场上的儿童食品也只是通过卡通包装来体现儿童属性,而非真正满足儿童营养和健康需求的产品。

由于缺乏明确的定义和标准,虽然市场上的儿童食品种类繁多,但很多产品并没有真正的针对儿童生长发育的特点进行设计和生产。部分品牌仅仅是在产品包装上采用卡通图案或在宣传时标注“儿童食品”字样,试图提高市场关注度,并没有在营养成分、口感、安全性等方面做出真正适合儿童的调整,导致市场上的部分儿童食品与普通食品的配料表没有太大差别,只是成人食品的缩小版或简化版。

《儿童零食通用要求》是我国第一项专门针对儿童零食制定的标准,首次提出了“儿童零食”的定义,明确规定了“不能含有反式脂肪酸;不能使用经辐照处理的原料;少盐少糖少油,要求规定氯化钠、蔗糖、脂肪的限值;不能使用防腐剂、人工色素、甜味剂;零食不能“崩到小牙”;强制标出过敏原。”但《通用要求》只是一种推荐标准并不具有强制性,这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其对儿童食品市场的规范作用。由于缺乏强制性的标准,一些品牌可能会选择性地遵守或不遵守这些要求,导致市场上的儿童食品在质量上参差不齐。

为了解决这一问题,行业需要建设更加完善的标准体系来规范儿童食品的发展,明确“儿童食品”的定义,出台专门的法律法规和食品安全国家标准,以确保儿童食品在营养、口感、安全性等方面真正符合儿童的需求。还需要加强对市场的监管和执法力度,对违规行为进行严厉打击,维护儿童食品市场的公平竞争,才能让“儿童食品”实至名归,真正为儿童的健康成长提供有力保障。

认知&浅评:我国目前对“儿童食品”的定义和标准尚不完善,缺乏专门的法律法规和食品安全国家标准的约束,儿童食品行业在高溢价和高利润多种因素的驱使下呈现出儿童食品噱头大于实质的现状,儿童食品行业亟待改变。行业应该加强自律,主动建设标准体系,提高产品质量和营养价值,真正为儿童提供健康、安全的食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