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眼下正是江门市蓬江区杜阮凉瓜成熟的季节。走进核心种植区上巷村30多亩连片的凉瓜大棚,胖乎乎、 翠生生的凉瓜正在瓜藤间酣睡,十分惹人喜爱。农户们正忙着采摘,一筐筐凉瓜被送到村里的党群服务中心统一分拣、装箱、销售。

《乡村干部报》关注报道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乡村干部报》关注报道

杜阮凉瓜又名杜阮苦瓜,是粤港澳地区知名的特色农产品,2013年获“国家农产品地理标志”称号,市场价值不断提升。

早些年,上巷村就成立了凉瓜专业合作社。2021年,村党支部决定在凉瓜专业合作社组建党支部,引导党员先学新技术、先试新品种、先用新设施、先承担风险、先开拓市场。

凉瓜合作社党员黄成业告诉记者:“村里专门聘请专家或者老农户来到田间地头,手把手传授经验,我们瓜农的种植技术有了很大提高。”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上巷村民分拣凉瓜

通过党员带头整合各方资源,上巷村的凉瓜种植规模由原来的零散种植扩大到135亩,年产量提高到10万斤,规模效应开始显现,销售价格也水涨船高,由每斤2—3元提高到每斤约16元。

杜阮凉瓜喜暖不耐寒,耐湿不耐涝,对土壤和温度要求比较高。作为杜阮凉瓜的主产地之一,如何在保证品质的同时,扩大产量、提升种植户收入?去年起,上巷村积极链接各方资源,计划通过搭建大棚、改良技术、发包管理等,打造连片的凉瓜现代化种植基地。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上巷村凉瓜大棚

“咱们这里温度高,适合搭建大棚吗?”“大棚种出来的凉瓜和原来的口感一样吗?”……凉瓜大棚项目实施前,不少农户存在顾虑。为消除农户顾虑,上巷村党支部充分发挥党建引领作用,发动村干部、党员种植户、村民小组长等,下田、入户科普大棚种植的优势,耐心讲解大棚搭建方案以及后续种植计划。同时通过村级重大事项议事决策“四议两公开”,由村党支部会议提议、村“两委”会议商议、党员大会审议、村民代表会议决议,成功推动项目落地。

去年11月,12个凉瓜大棚先后建成,开始试种。

“相比于传统的露天种植,大棚种植温度、湿度适宜,能够减少瓜苗病害虫和恶劣天气影响,效益更好。”黄成业带头在大棚里种下了凉瓜苗,“4月初就发现了大棚里有几个成熟的瓜,到4月中旬就可以采摘了,往年要到5月才有成熟的。”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村民在大棚采摘凉瓜

凉瓜摘下来一般三五天黄熟、一周熟烂,保鲜期短。南方夏季的高温不适合凉瓜储存。“村里急需打造供销冷链,提升生鲜农产品储存能力。”上巷村驻村第一书记张敏婷提出建议后,积极争取派出单位江门市供销社支持,把容积近30立方米的移动冷库搬到了田间地头,改善了凉瓜的贮存条件,大大延长了保鲜期。

“目前,除了培育种植凉瓜,我们还采用间套种植模式,种上了玉米、南瓜芥菜辣椒等农作物,让大棚全年没有空置,都有作物在种,提高利用率。”上巷村党支部书记黄梅芳表示,“今年大棚种植预计可提高50%,每亩可增加4万元收入。”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上巷凉瓜

编辑 | 蓬江发布编辑部

来源 | 乡村干部报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