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说家亨利·詹姆斯说过:“一个人的房子,一个人的家具,一个人的衣服,他所读的书,他所交的朋友——这一切都是他自身的表现。”

任何一个家庭,除了现金,房子就是最贵重的东西了。

通过房子,可以判断一家人是否和气,有什么远大的计划,境况如何。

在上世纪七八十年代,多数的人在农村,房子住了一代人又一代人。

但是现在不同了,很多人都在城里买房了,对老家的房子,不太喜欢,甚至都已经荒废了。

当然,就是一直生活在城里的一家人,也会因为子孙去不同的城市生活和工作,不再喜欢祖辈的房子。

想一想,亲人过世之后,老房子要如何处理呢?

我们要记住一句俗语:“房有四不动,动了害子孙。”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01

不动“买卖”,留住根基。

在我的老家,有这样的习俗:父母过世后的头一年,兄弟姐妹要在老家过一次年。主持过年的,多半是家里的老大。或者在长期在老家定居的人。

在老家过年,谓之“守孝”。

也有一些人,打破了传统,很快就把房子卖掉。接着把得到的钱,大家一起分掉。

殊不知,这一次买卖,子孙“饭”都吃完了。子孙以后,都是无根的野草了。就是户籍还在老家,也没有地方可以安生。

到了清明节,回到老家扫墓,落脚的地方也没有了。

更可怕的是,子孙都自私自利,都争夺卖房子的钱,闹得不可开交。

老家的房子,其实是人的根基,是人生的出发点。当你老了,还是落叶归根的地方。

房子没有了,老家就真的回不去了。想来,都是很心酸的。不做买卖,虽然少了一笔收入,子孙却能够寻根。

02

不动“灵位”,心存敬畏。

在我的老家,家家户户都有堂屋。

堂屋的中间,摆放着祖先的灵位。当父母过世之后,还会增加父母的灵位。

不管什么日子,回到老家,第一件事就是祭拜。

一些很讲究的人,在亲人过世后,还会在自己的小家庭里,增加亲人的灵位的,就在客厅的墙壁上。

《朱子家训》中说:“宗祖虽远,祭祀不可不诚。”

可惜的是,很多年轻人,不注重灵位了。

认为这是迷信的东西,也带着不好的感觉。

其实祭祀这件事,不仅仅是一个仪式,更多是让大家在逢年过节能够想起祖先,知道祖先的来龙去脉,是传承家风的表现。

现在很多人,可能问到“爷爷奶奶是什么名字”,都会摇头,可见对家庭的了解,已经不够了。

灵位上,多半有家庭延续的信息。供奉谁,和活着的人是什么关系。

多看几次,大家对家族,也有了了解。家族中,那些有成绩的人,有好的做法,也被大家记住了。

老屋里的灵位,是传统习俗,是人的敬畏,是一种正能量,需要安排妥当,别乱动。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03

不动“家具”,学会珍惜。

很多地方,老人过世后,有烧毁衣服裤子、鞋子的习俗。

大家认为,这些东西,以后用不上了,还带着病菌,烧毁了,就安宁了。

也有人认为,烧毁了,就是捎去了另一个世界,让已故的人,不缺衣少食。

但是你不要烧毁家具。

祖辈留下的家具,其实已经成为了古董了。木板做的床,还带雕花;柜子是别致的,古朴的;凳子是某个年代的代表物件。

我的老家,家家户户都有石磨,石臼。虽然用不上了,一般的人是不会卖掉的。

这是承载了一段记忆,见证了上世纪的农村,大家自己做豆腐、糍粑等。

门口的石凳,我们小时候也坐过,还用它当成牌桌。怎么就舍得丢掉卖掉呢?

把家具留下,常常清扫,这是子孙应该做的事情。

04

不动“树木”,注重风水。

老屋门口,多半是有树木、田野的,本是一道风景。

若是你很贪婪,把树木都砍伐了,可能因为手续不到位,就违法乱纪了。

前人栽树,后人乘凉,这是硬道理,可是前人种树,后人砍树,就不是道理了。

从房子的布局来说,祖先是讲究“依山傍水”的,也经过了几代人的努力,把房屋周围变得美丽,符合大家的审美观。

树木没有了,那么老屋就显得荒凉了。

一般来说,毁掉树木的家庭,是兄弟姐妹不和睦,非得要把树木变成钱。

古人说:“一尺布尚可缝。一斗粟尚可舂。兄弟二人不相容。”

偌大一个地方,就怎么容不下一棵树呢?这就像兄弟姐妹无法相容一样。

有可能的话,子孙还要在老屋门口,或者后面的坡地,种上“和气树”。给以后的子孙乘凉。

大家一起把老屋前后,清理一次,保证沟渠干净,能过流水,这才是正能量。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05

晚清名臣曾国藩在父母过世后,不仅没有卖掉老屋,还重新修缮,珍藏了很多的书。

他在给弟弟的信中说:“以后尚祈卓识坚定,略存祖父家风为要。天下信地、信僧之人,曾见有一家不败者乎?”

祖祖辈辈,好的做法,一脉相承,这是信义,是家庭立于不败之地的法宝。

老屋有价,真情无价。分配亲人留下的东西,这是习俗,但是我们要在其中遏制人的恶性,要带着远见看问题,也要有一份善心。

家业处理妥当了,也是给子孙教育,带来家庭的安宁和睦。

作者:布衣粗食。

关注我的文字,走进你的心灵。

文中配图来源于网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