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农村环境整治,村内听不到鸡叫,池塘里看不到鸭鹅!

碧翰烽/文

炊烟袅袅,鸡犬相闻,悠闲牛羊,绿色田野……这都是我们眼中唯美的乡村图画。

随着我国农村人居环境整治工作的持续推进,农村公共基础设施短板不断补齐,村容村貌改善,人居环境舒适度提升。但也有部分农村环境整治过程中出现了偏差,追求整洁过了头,行走在村内听不见鸡叫池塘里也看不到鸭鹅。不少人感叹:现在的农村环境变好了,但是没有烟火气了。近日《半月谈》对一些地方在推进农村人居环境整治过程中存在走偏现象,进行了报道,引发舆论广泛关注。

乡村是乡村,城市是城市!

记得多年前,我到访一个丘陵村庄,属于乡村振兴示范村。当时,驻村的某部门负责人向我们讲到了一件事情,至今令我记忆犹新。

他说,联系这个村的一位领导曾经对村里说,乡村振兴有一项工作是人居环境整治,其中也涉及到绿化美化。

关于绿化美化,这位领导就有自己的见解,说是不能照抄照搬城市的绿化美化做法,不能在乡村过多地栽种一些城市里常见的绿化树、花。一方面需要花费不少资金,另一方面也与乡村环境不够协调。

乡村就是乡村,乡村应该有乡村特色的绿化,比如蔬菜、瓜果树,等等之类的,本身就是绿色,完全可以好好规划,就是很好的绿化美化。

但是,现在有些地方乡村环境整治的考核标准,恰恰就是以城市作为参照,实际上就出了问题。为什么有些山水景点失去了特色?也正是如此。

什么才叫整洁?什么才叫干净?

没有白色垃圾,没有过度的乱堆乱放,当然是整洁干净。但是,没有鸡鸭鹅,是不是就整洁干净了?

或许有人说,这样一些畜禽,可能影响了表面上的洁净,其产生的粪便,也让环境受到了影响,于是,干脆不见为净。只是,畜禽粪便也可是很好的肥料。

可是,有的地方,主干道上是干净的,领导看的地方是干净的,干净的标准也是千篇一律的。如此,是不是偏离了洁净的标准?

自治为主,行政为辅!

在农村,整治人居环境,应该最大限度发挥群众自治的功能。

有位村支书曾经坦言,他们在人居环境整治方面,花了不少钱,村里实在有些吃力,因为需要请人搞卫生保洁。

可是钱从哪里来?对于一般村来说,能够保持基本运转就不错了。何况除了环境整治,还有其它地方也要花钱,比如每年秸秆禁烧的巡查,也得花钱请人。

有的乡镇推行了公司化运作,统一进行垃圾清运,这也得要花钱。

如果能够更多发动群众来参与,真正发挥自治的作用,让群众形成卫生保洁的好习惯,最大限度降低管护成本,是不是会更好一些呢?只是现在自治功能的确有些弱化了,更多地是在让行政发力。

比如环境整治考核,就是对于基层的压力和负担,不仅要搞好现场的环境治理,而且还要整理台账资料,我到一些村里走访时,就曾看到那些厚厚的台账,有文字、有图片。这会不会存在形式主义或弄虚作假呢?

有位驻村干部曾经做了一件事,就是沟渠清淤,当时村里提出的方案就是花钱,实行机械清淤。但是这位干部却做了一个决定,就是全体党员带头人工清淤,自己的事情自己做。开始时,群众并不看好,认为只是作个秀,结果发现党员干部真是在清淤,包括有位年近七十岁的党员也下了沟渠,终于打动了一些群众,有的送茶水送吃的,有的也直接参与了劳动。

事后,这位驻村干部也很感慨。发动群众参与,关键还得要党员干部带头,真带头。人居环境整治,本来就在群众的身边,为何不能发动呢?为何不让群众参与整理和评判呢?

屋前屋后种瓜种豆,村外村内鸡鸣犬吠,“看得见山,望得见水,记得住乡愁”,如何真正守护好我们的田园生活和精神家园,还得要弄懂乡村是什么?环境是什么?人与自然、动物的关系是什么?行政、自治、法治,又该如何实行完美融合?都是对于我们基层治理能力水平的考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