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2018年12月,一位满头白发的老妇人出现在安徽双堆集烈士陵园中,她颤颤巍巍地站在刻有万千烈士英名的纪念碑前,目光急切地在寻找着什么。

不久后,她的目光定格在了一位叫“王成德”烈士姓名上,瞬间痛哭出声:“爹,我终于找到你了啊……”

为了找到在淮海战役中牺牲的父亲,她和母亲两代人用了太久太久时间。

如果不是在电视剧中看到父亲的踪影,已近暮年的她也许也要像母亲一样抱憾终身了……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一次错过,成永远遗憾

老妇人名叫王庆梅,在过去的几十年里,她只知道父亲是在淮海战役中牺牲的烈士,除此之外,她对父亲一无所知,也没有任何印象。

因为父亲离家抗战时,她才两岁。从那以后,她和母亲就再也没有见过父亲。

起初两年,父亲还一直写信跟家里保持着联系,但王成德写给家里的信在1948年3月就戛然而止。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直到很久之后,王庆梅和母亲最后一次得到父亲王成德的消息时,全国已经迎来了解放。

但她们没有盼来安全归家的父亲和丈夫,而是等来了一纸“烈士证”——政府工作人员说,27岁的王成德牺牲在了淮海战役中。

王庆梅的母亲看着烈士证上刺眼的“王成德”三个大字,只觉得天昏地暗,瞬间就瘫倒在地,痛哭出声:“我真后悔啊,当初应该去找他的……”

后来王庆梅才知道,原来当初父亲的最后一封信,给母亲带来了莫大的遗憾和终生后悔。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1945年,日寇终于被驱逐出境,举国上下沉浸在胜利的喜悦中。

然而,这份和平的喜悦并没有持续很久,就被国民党打破。

那时的王成德是年轻有为的村长,又有贤妻幼女在侧,生活非常美满。

但内战的爆发使王成德明白,只有真正结束战争,中国人民才能避免再次陷入了水深火热之中,他们才能过上真正幸福的生活。

他不舍地向妻子和仅仅2岁的女儿道别后,就毅然收拾好行装,踏上了参军之路。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年幼的王庆梅和母亲日夜在家里翘首期盼,希望王成德能打胜仗,能平安回家。

为了让妻女放心,王成德的家书没有断过。

1948年3月,王成德寄信回家说,自己所在九纵队刚刚打赢了洛阳战役,只用了几天时间就解放了洛阳。

在信中,洋溢着王成德的喜悦之情,他还说,希望妻子能带着女儿一起到洛阳跟他团聚。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他们的家乡焦作,距洛阳只有100多公里。

可在那个动荡的年代,兵荒马乱、交通不便,一个年轻的女子带着年幼的孩子长途跋涉属实不易。

王庆梅的母亲思虑再三,出于安全考虑,最终还是没有去找王成德。

天意弄人,王庆梅和母亲就这样错过了见父亲最后一面的机会。

带着深深的遗憾和懊悔,王庆梅的母亲决心一定要找到丈夫,把他带回家。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两代人的夙愿

刚收到“烈士证”时,王庆梅的母亲沉浸在悲伤中无法自拔。

丈夫离开时,连一张照片都没有留下,那张“烈士证”便成了她唯一的寄托。

那段时间,她经常捧着“烈士证”以泪洗面。

后来,从悲伤中回过神来之后,她就拿着“烈士证”去找政府,希望政府能把丈夫的尸骨从战场上带回来。

可是,淮海战役持续了6个月,虽然我军以少胜多,最终获得胜利,但这胜利是千千万万的战士用生命换来的。

战场上尸骨堆积如山,“已经分不清谁是谁了……”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得到这个回答,王庆梅的母亲只感到锥心之痛。

得知此消息,王庆梅的两个叔叔便决定亲自前往战场寻找。

但这次,依旧是满怀希望而去,却失望而归。

旁人都劝王庆梅的母亲:“算了吧,应该是找不回来了……”

这个伟大的母亲看了看尚且年幼的女儿,从此果真不再提寻找丈夫的事。

她把“烈士证”珍藏了起来,然后用自己瘦弱的肩膀扛起了照顾两个家庭的重担。女儿也在她的精心抚养下健康地成长着。

每当有人劝她改嫁,她都一口拒绝:“我这辈子就王成德这一个丈夫,我不会改嫁的!”

她说到做到,为丈夫守了一辈子寡,直到临终前,才对女儿说出了埋藏在心里一辈子的心愿。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我和你爸这辈子没能在一起,我死后想和他葬在一块儿,哪怕只有一件寿衣啊……”

王庆梅这才明白,原来母亲这么多年来并不是真的放下了父亲,她只是为了这个家而变得坚强起来,不再让人看到她柔软的内心。

其实,她没有一天不在思念着自己的丈夫。

王庆梅还知道,其实没能找到父亲,是母亲此生最大的遗憾。她想帮母亲实现这个一辈子没能实现的心愿。

在母亲的弥留之际,她哭着对母亲许下承诺:“我一定会找到父亲!”

但她没想到的是,直到白发苍苍的年纪,她才从电视剧里寻得父亲的蛛丝马迹。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保卫延安》中的指导员

王庆梅虽然有心寻找父亲,但时间久远,她所知道的有关父亲的信息也很有限,连父亲的样子她都不记得了,手里唯一的一张父亲画像还是叔叔根据记忆画的。

所以她其实也有心无力,多年来并没有什么进展。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直到2018年,王庆梅已经74岁了,有段时间,她的儿女发现她有些反常——那时,她总是盯着《保卫延安》这部电视剧看。

仔细观察还会发现,她对里面的一个角色格外关注,总是反复看有关那个人物的片段。

这部电视剧是9年前的老片,在儿女们看来,和别的战争片相比,也并无什么特别之处。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出于好奇,儿女们便问了问王庆梅到底在看什么,没想到她的回答却让大家都摸不着头脑。

王庆梅指着电视里的一个人物激动地说:“你看,这个叫王成德的指导员,好像是我的父亲!”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儿女们一听,都以为她在说胡话。

直到王庆梅从母亲的遗物里找出那张“烈士证”,儿女们才明白是怎么回事。

从电视剧中的信息来看,这个人物的姓名和所在部队“二野九纵队二十七旅”都和父亲的信息符合!

然而,仅凭这一点,还不能确认这个人物的原型就是父亲。

于是,在儿女们的帮助下,王庆梅联系上了《保卫延安》摄制组。

摄制组给了王庆梅一份关于“王成德”的资料,而资料中显示,这个人物的出生年月和籍贯都和“烈士证”上的内容完全一致!

王庆梅瞬间泪如雨下,她终于找到父亲的线索了!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虽然她从小就失去父亲,对父亲的样子已经没有印象,但她是听着父亲的故事长大的,在她的心里,父亲不仅是个伟大的革命英雄,更是让自己自豪和想念的亲人。

如今有了线索,王庆梅下定决心,在有生之年,一定要找到父亲!

然而,电视剧组知道的信息也仅限于此,王成德的尸骨埋在何处他们也无从得知。

就在王庆梅一筹莫展之时,一个出乎意料的电话给了她莫大的希望。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跨越世纪的相见

原来,在了解了王庆梅和母亲多年寻找王成德的故事后,当地媒体也把他们的事迹扩散出去,希望能帮助王庆梅找到父亲。

得益于网络的力量,不久后,焦作市卜昌村第九纵队烈士纪念馆的工作人员就主动联系了王庆梅。

他们觉得既然王成德生前隶属于九纵队,那么纪念馆中很可能留存有王成德的影像或文字资料。

王庆梅听后激动不已,立刻便在儿女的陪同下起身前往卜昌村。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纪念馆的墙上果然粘贴有许多老照片,为了照顾已经年迈的王庆梅,馆里的工作人员还为她准备了凳子,让她可以看到高处的照片。

一张张照片看过去,王庆梅突然红了眼眶,她指着一张模糊的照片说:“这个人我看着很亲切,很像我的父亲……”

虽然还是没能在这里得到父亲的确切消息,但她觉得冥冥中自己离父亲更近了一些。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他们接着又去拜访了村长,希望能得到当年的更多消息。

在村长的帮助下,他们找到了当地几位曾参加过淮海战役的老英雄,他们都是近百岁的老人了,但讲起当年的事迹,他们依旧充满激情和坚定。

王庆梅对于父亲经历过的淮海战役有了更多的认识,心中对父亲和这些革命先辈的崇敬之情也更加浓烈。

可惜的是,这些幸存的英雄中,没有人认识王成德。

不过,其中一位老英雄的一句话,还是让王庆梅又重燃了希望。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他说,当年参加了淮海战役的烈士,有些埋在了双堆集烈士陵园中。

只要有希望,王庆梅就不会放弃寻找。

2018年12月14日,她在家人的陪同下来到了双堆集烈士陵园,在那面记载着千万革命烈士的墓碑上,她找到了父亲“王成德”的名字。

她拿出母亲的照片和父亲的画像摆在碑前,告慰着这对分隔太久的夫妻。

足足70年,跨越了两个世纪,用了两代人的一生,一家人终于重聚。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爹,女儿终于找到你了,我来得太晚了呀……”

王庆梅夺眶而出的眼泪似是在诉说着这70年悠悠岁月有多么不易,累积了多少情感。

虽然还是不能带回父亲的遗骨,但王庆梅带走了陵园的一捧土,把这捧土连同一件寿衣一起放进了母亲的墓中,算是完成了母亲的遗愿。

如若烈士王成德的英灵可以随着这捧土魂归故里,想必也会感到欣慰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