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西马丘村村党支部书记陈礼善查看黑木耳长势。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黑木耳长势喜人。

夏至过后,农田里的小麦已收完。在平度市蓼兰镇西马丘村,黑木耳种植基地则迎来了繁忙的采摘季。年产量达到970多吨,小小黑木耳如何成为当地家喻户晓的品牌?小小黑木耳又如何帮助村民铺就一条崭新的致富路?近日,记者走进平度市蓼兰镇西马丘黑木耳种植专业合作社,探访小小黑木耳背后的致富“密码”。

黑木耳住进遮阳大棚

记者走进青岛西马丘黑木耳种植专业合作社,映入眼帘的是一排排整齐排列的菌棒,它们静静地垂立在遮荫大棚内。在这些菌棒上,一片片鲜木耳如同黑色的精灵般悄然生长。“五六月份是我们采摘黑木耳最忙碌的时候。”西马丘村的村民高建聪告诉记者,“一个大棚从南到北40米长的距离置放了2万个菌棒,一上午能采摘四筐大约160斤鲜木耳。”

“一元硬币大小的木耳是我们的采摘标准,只要轻轻一提,就能完整地摘下。”只见高建聪手法娴熟,一手扶住三脚架,另一只手迅速摘下一朵朵鲜木耳。不一会儿,她已经装了半筐鲜木耳。

“我们种植的木耳品种叫‘黑山3号’,经青岛农业大学的专家检测后说含钙量非常高。你尝尝这鲜木耳的味道怎么样?”有十多年木耳种植技术的孙成受邀从吉林省来到平度,并将自己的实践成果用在了这方沃土之上。

种植黑木耳效益可观

西马丘村村党支部书记陈礼善作为当地黑木耳产业的引领人,带领村民致富。“4月中下旬采摘第一茬鲜木耳,到六月中旬,都是采摘的旺季,雇用的短工多数是周边的村民,用工高峰时有200多人。”据陈礼善介绍,每个大棚投放2万个菌棒,20多天就能收获鲜木耳,每茬鲜木耳能采摘三个半月,每年出两茬,一个棚产量大约是1.5万公斤,市场价30元/公斤,目前供不应求。

45岁的陈永君是合作社的技术骨干之一,他在这片土地从事了十几年的农业生产。2017年通过市场调研,他了解到黑木耳在当地的产业空白。但由于黑木耳对湿度要求高,他与村书记陈礼善便开始检测当地的水质,并选择适合的园区。

免费传技术共同致富

35岁的李悦是青岛马丘黑木耳种植专业合作社“农商融合”的典型。在与村书记陈礼善的多次交流中,他发现了黑木耳产业的商机,今年3月份投入15万元承包了3个黑木耳大棚。“虽然我对黑木耳产业不了解,但合作社有免费的技术支持,投资当年就能回本,这就是合作共赢。”李悦乐呵呵地告诉记者。

据了解,合作社以群众收益优先为经营理念,与农户签订《保底收益协议》,致力于打造可复制、可推广的乡村振兴样板,赋予“公司+基地+合作社+农户”的运营模式以新内涵,实行六统一管理,即统一菌包供应、统一试验示范、统一园区种植、统一管理技术、统一生产加工、统一产品销售,较好地解除种植户在技术、管理、销售方面的后顾之忧,为农民增收铺就了一条新的致富路。

合作社先后与中电信数智科技有限公司山东分公司、青岛农业大学等建立协作关系,联合培育优质菌种,率先研发了小孔单片、棚室挂袋等多项领先技术,推进现代农业产业园创建,引导黑木耳产业向规模化、标准化、工厂化方向发展,力争5年内成为产业化龙头企业。

“目前村里有39个种植大棚,我们将慢慢扩大规模,最终扩建到330个大棚,并配备菌棒生产车间,为胶东半岛地区想从事黑木耳种植的创业者和企业,免费提供技术支持。”陈礼善说,未来将加快推进集精深加工、休闲采摘、生态餐厅等为一体的产业综合体建设,打造更多“好看、好吃、好玩”的木耳产品。

观海新闻/青岛晚报/掌上青岛 记者 马妮娜 马丙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