纯属虚构,如有雷同,纯属巧合

我是出生在一个小村庄里的。

村子不大,只有几十户人家,邻里间几乎都认识。

我常常在想,如果没有奶奶,我们家的生活会不会完全不一样。

奶奶是一个朴实、勤劳、善良的女人,在我很小的时候,她的身影就像村子的一部分,无论谁家有个大事小情,总少不了她帮忙的身影。

村里人提到奶奶,总是带着一种发自内心的尊敬。奶奶做针线活特别拿手,村里大姑娘小媳妇遇上什么难活都会来找她帮忙。奶奶不仅手巧,心也宽,只要别人开口,她从不推辞,哪怕自己的活忙得脚不沾地。

她帮人做鞋、缝衣服,甚至过年时还会剪一些窗花,送给四邻八舍。村里哪家要是有喜事,奶奶总是第一时间去帮忙,她的手艺给乡亲们带来了方便,更重要的是,她的热心肠早已深入人心。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我最记得小时候过年时,奶奶总要忙活几天几夜。

她总是坐在炕头上,窗前的阳光照进来,正好洒在她的针线上,飞针走线的手指灵巧得让我看得发呆。她从不为自己的辛苦抱怨,反而经常笑呵呵地说:“谁家都是一样,互相帮衬着日子才好过。”

每到年底,村里的大伯们就会带着媳妇来给奶奶拜年,大家说话时,总会感慨一句:“大娘,要不是您帮忙,这些活儿真是做不完!”大伯们找媳妇的时候,奶奶也没少费心。

听说几位大伯家的媳妇都是乡亲们主动介绍的,就因为她们看重奶奶的品行和口碑。奶奶虽不多言,但她的善良和那双忙碌的手替我们家积攒了无数的人脉和情谊。

可惜,奶奶在我十岁那年就去世了。她走得很突然,前一天还在忙着给邻居家做鞋,第二天一场重病就让她再也没起来。

村里人都说,她这一辈子积攒的福报早已够用了,可她还是那么早就走了。她的葬礼上,村里几乎来了所有人,大家自发地来送她最后一程,每个人的眼中都噙着泪水。

她走了,但她留给我们家的那些善意和情分,却一代代流传了下来。

奶奶去世后,我渐渐意识到她的善良不仅仅是给别人帮忙,而是她为我们后代赢得了村子里人的尊敬和信任。村里人对我们的态度总是带着一份特殊的情感,好像奶奶的恩情成了我们家的财富,一代传一代,永远也用不完。

我记得奶奶去世后的第二年,我们家决定翻盖老房子。那年夏天,连续的暴雨把房顶漏得一塌糊涂,家里的墙壁也开始松动。我爸妈虽然早有翻盖房子的打算,但一直没有攒够钱。可这一次,暴雨逼得我们再也拖不下去了。

父母开始准备翻盖房子的材料,木料、高粱秸秆、砖瓦,什么都需要。我还记得大伯们和几个邻居主动过来帮忙,那时我才明白,奶奶留下的那些人情债,如今开始一笔笔偿还。

村里的三爷爷亲自领着人过来,不由分说就动手干活。我看到他们手上带着老茧的双手挥舞着锄头、拉着木料,就像对待自己的房子一样认真。

后来,我听说这些年来,村里很多人都没忘记奶奶的好,村里的小孩还会问家里的长辈:“那位会剪窗花的老奶奶怎么不见了?”长辈们总是会叹口气,说她是天上的仙,早早回去了。

从那时候起,我才真正明白奶奶对村子里人来说不仅是亲戚,更像是一座灯塔,照亮着所有人的生活。她的善良成了我生活中的榜样,而我也在一次次的回忆中,感受到她留给我的不仅是温暖的记忆,还有那种愿意帮助别人的心境。

她的故事还没完,翻盖房子的事情只是个开头,随着时间的推移,我渐渐体会到了奶奶为我们家留下的真正财富是什么。

奶奶去世的第二年,我们家的老房子开始显出疲态。那年夏天,暴雨下了整整一周,屋顶不停漏水,墙角的泥土也被雨水泡软了。每次暴雨过后,我看着房子里的水盆、水桶,一个接一个地接住漏下来的水滴,心里说不出的无力。

我记得有一天晚上,雨特别大,风吹得窗子哐哐响。我和爸妈睡在床上,风雨的声音像是要把整个房子掀走。睡到半夜,我听到一声沉闷的响动,立刻从床上跳了起来。

跑到客厅一看,屋顶的土坯掉了一大块,地上一片泥泞,水已经漫过了地面。我看着爸妈忙着用盆子舀水,心里酸酸的。房子已经撑不了多久了,必须翻盖了。

第二天早上,爸妈决定不再拖延,立刻翻盖房子。父亲找了大伯们商量,大家一致同意趁着天气转晴尽快动工。

我们家并不富裕,盖房子需要的木料、高粱秸秆和砖瓦都是一大笔开销。那时候,我还只是个少年,除了帮忙搬搬东西,别的事情也帮不上太多。

父亲忙着四处筹集盖房的材料,母亲则在家里操持后勤。村里翻盖房子是一件大事,谁家翻盖房子,村子里的人都会帮忙。

记得那天一大早,村里的三爷爷领着几位邻居过来,三爷爷年纪大了,但身子骨硬朗,扛着一根长长的木杆,步子还很有力气。大伯们也来了,大家穿着旧布衫,脸上带着朴实的笑容,就像是要去干自家活儿一样。

一阵招呼后,大家开始热火朝天地干了起来。那些邻居平日里也不富裕,家里有忙不完的农活,但一听到我们家要翻盖房子,都纷纷停下了手里的活,主动来帮忙。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父亲站在一旁,不停地对大家说着感谢的话,但三爷爷摆了摆手,笑着说:“谢什么谢?你妈当年帮了我们多少忙,这点小事儿我们还不该来?”

我站在一旁,看着他们干活的背影,心里一阵阵感动。那时候,我才真正明白奶奶的善良为我们家留下了多么宝贵的情分。

整个村子好像都动了起来,有人帮忙运木料,有人帮忙垒墙,还有人送来了砖头。

盖房子需要大量的高粱秸秆,这些秸秆是用来做房顶的隔层材料,可以隔热防潮。父母之前准备了一些,但等到上梁的时候才发现,准备的高粱秸秆根本不够。

“这可怎么办?”母亲一脸焦急。我看着她,她的眉头紧锁,平时一向沉稳的她这会儿也显得有些无助。大家停下手里的活,看着那堆不足的高粱秸秆,现场一时沉默下来。

就在这个时候,门外传来一个声音:“你们家缺秸秆是吧?我们家有些多余的,我现在就去给你们送来!”我抬头一看,是邻居王大叔。

他推着一辆满载秸秆的独轮车,气喘吁吁地进了院子。大家看到这一幕,都笑了起来,父亲忙迎上去帮忙,感激地说:“大叔,真是太谢谢了!”

王大叔摆摆手,憨厚地笑着说:“谢什么?当年你妈给我家做了多少双鞋,我今天还没还上呢!”

我看着父亲,那一刻我心里涌上了无比的温暖。原来,奶奶的恩情早已深深植根在村里的每一个角落,今天我们家有难,大家都毫不犹豫地伸出了援手。

随着秸秆问题解决,房子的翻盖进展顺利。父亲和大伯们一起上了房梁,把一根根木头架起来,盖上了新顶。我和几个年轻小伙子也帮着递木头、运材料,虽然累得满头大汗,但心里却是充实的。

母亲在屋里忙着给大家准备饭菜。等到房梁搭好,大家下来休息的时候,母亲端出了几盘热气腾腾的饭菜,恳请大家一起吃。可是,出乎意料的是,大家谁也不动筷子。

“来来来,大家辛苦了,赶紧吃吧!”母亲热情地招呼。

三爷爷看着饭菜,摆了摆手:“我们不能吃这饭。”

母亲愣住了,忙问:“怎么不能吃呢?都是我亲手做的。”

三爷爷笑着说:“当年你婆婆帮我们家可不少忙,那时候我家没钱买新鞋,你婆婆亲手做了几双送过来,我这辈子都记得。我们今天来帮忙,是为了还她的恩情,这饭,我们不能吃。”

母亲一下子红了眼眶,她执意要大家吃饭,三爷爷却坚决不肯动筷子,其他邻居也跟着附和。他们说,这不是为了我们家,而是为了感念奶奶当年的帮助。

母亲见劝不动,只好让我们把饭菜打包好,一一送到大家家里去。大家虽然不吃饭,但都乐呵呵地帮忙,一直到房子完全盖好。

那天晚上,回到新翻盖的屋子里,四周焕然一新。父亲坐在炕上,叹了口气:“你奶奶的好,真是给咱们家积了福啊。”母亲也感慨地说:“咱们家这房子,不光是咱们自己盖的,是村里人一起盖的。”

我躺在床上,听着外面的风声,脑子里回想着一天发生的事情,心里充满了感动。奶奶已经不在了,但她的善行还在,村里人对我们的帮助,正是对她一生仁厚的回报。

我突然觉得,这房子不仅仅是一个屋顶,更是一座承载了邻里情分的家园。而我也在那天真正明白了,什么叫做“积德行善,泽被后代”。

这个村子,和奶奶一样,永远是我生命中最温暖的存在。

日子过得飞快。自从家里的老房子翻盖好以后,生活似乎又恢复了平静。我也渐渐长大,顺利从初中毕业后,考上了县里的农校。

那时候,村里读书的孩子不多,考上农校算是件不小的事。家里为我欢喜,邻居们也纷纷来道喜。可那时,我心里最惦记的,却是奶奶。

奶奶去世后,她留下的那些邻里之间的情谊,成了我记忆中最深刻的一部分。在我心里,奶奶似乎从未真正离开,她的善良、她为村里人付出的一切,都依然鲜活地存在于每个人的心中。

上农校那几年,学习很忙,回家的次数也不多。

每次回到村子,总能感受到一种别样的亲切感。走在村里的土路上,看到田间劳作的乡亲们,他们总会热情地向我打招呼:“你奶奶在世时,可是个好人呐。”每当有人这么说,我心里总是充满了温暖和骄傲。

农校的课程并不容易,尤其是那些农业技术的知识。可我总觉得自己不能辜负这些知识,也不能辜负村里人的期望。奶奶教会我什么是给予和帮助,而这些知识则是我以后帮助乡亲们的工具。我学得越多,就越想早一点回到村子,用自己所学的本领,为村里的人们做些实事。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三年的农校生活很快结束,我顺利毕业,得到了一个回乡工作的机会。当时,有些同学选择去更大一点的城市工作,毕竟那样收入更高,生活也更舒适。

但我心里始终有一种无法割舍的情感,拉着我回到了那个生我养我的小村子。那不仅仅是我的家乡,更是奶奶用一生善意打下的人脉基础。

回到村子的时候,村里人都对我充满了期待。大家对农业的现代化充满了憧憬,但大多数人都不清楚该如何使用新的农业技术。

我记得那时候,村子里的三爷爷,他已经很老了,走路都得靠拐杖支撑,可他见到我回来,还是笑着对我说:“你奶奶要是还在世,看到你如今这么有出息,肯定高兴得不得了。”

听到这话,我的鼻子一酸,心里默默告诉自己,不能辜负大家的期望。于是,我从回村的第一天起,就没闲着。田间地头,村头巷尾,总能看到我的身影。

我开始帮助村里的农户们改进耕作方法。那些年,化肥和农药已经普及,但大家用得并不科学。很多时候,大家为了增产,会过量使用化肥和农药,结果不仅浪费了钱,还污染了土壤,造成减产。我利用农校学到的知识,挨家挨户地去给大家讲解如何合理施肥、科学用药。

刚开始,有些人并不信我的话,毕竟我还年轻,他们习惯了多年的老办法,总觉得“祖祖辈辈这么种的,没错”。但也有人信我,说:“你奶奶当年那么会过日子,咱们可不能不信她的孙子。”

这句话给了我很大的信心。我记得第一次试验的时候,我建议王大叔的地里减少化肥用量,并且按照我教的方法调配了农药。王大叔开始还有些犹豫,但看我态度坚定,最终还是决定试一试。

到了收获的季节,他的庄稼长得格外好,不仅产量增加了,地里的土壤也变得更肥沃了。

消息一传开,村里人都来找我帮忙。

大家开始认真听我讲解,甚至还让我开课教他们。

我在村头的一块空地上,用一块黑板画图,耐心地给他们讲现代农业技术,告诉他们怎样才能增产增收。看到大家越来越信任我,我心里充满了成就感。

那段日子,我感觉自己仿佛成了村子里的“农业老师”。每到一户人家,大家总会拉着我不放,问这问那,有时候还要带我到田里去,亲自指点一下。我乐在其中,觉得自己终于有能力为村子做点实事了。

除了帮助村民提高农业技术,我还建议大家一起成立合作社。那个年代,村里的年轻人很多都外出打工,留在村里的大多是老人和妇女,农活做得越来越吃力。

我提议大家把土地联合起来,统一种植、管理,这样不仅可以节省人力,还能提高效率。这个想法得到了大部分村民的支持,合作社很快成立了。

我们一起购买了农机具,农忙的时候,不再像过去那样靠肩挑背扛,而是用机器来耕种、收割。看到这些变化,我心里无比欣慰。

合作社的成功让村子里的收入逐年增加,村民们的生活越来越好。看着他们脸上洋溢着笑容,我知道自己走了一条正确的路。

奶奶的善良和热心,让我学会了何为真正的付出;而我用知识,把这份善意变成了现实的帮助。村子里的人们不仅记得奶奶的好,现在也开始认可我的努力。

有一次,三爷爷拍拍我的肩膀,感慨地说:“你奶奶当年是村里最热心的人,没想到,你也一样有她的影子。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你为村里做了这么多,村里人不会忘记。”

我笑着回答:“三爷爷,奶奶教会了我怎么做人,我只是接过她的那份责任而已。”

随着时间的推移,村子里变得越来越富裕,老房子、老墙头渐渐换成了砖瓦房,泥泞的土路也变成了平坦的水泥路。村子在变,但那份邻里之间的情谊却始终没有变。

每当我看到大家相互帮助、相互支持的场景,心里总会浮现出奶奶慈祥的面容。她的一生是奉献的一生,而我也正在走着她曾走过的路,传承着她的善良与付出。

这个村子,是我生命的根。

奶奶曾经为我们家积下的福报,如今正通过我的手延续下去。

我想,这大概就是传承的意义吧。感恩乡亲们,感恩奶奶,我会继续在这片土地上耕耘,把她留给我的一切,传递给更多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