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2022年8月阎家山香里片区改造景象(胡漫雷摄影)

随着城市改造,有着500余年历史的阎家山老村走入了历史,等待她的是沧桑巨变后的全新容颜。随着宋立嘉老师的一篇旧文,几段轶事,让我们再次回望阎家山老村庄的岁月沧桑。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青岛阎家山是以阎姓为大户的古老村庄,位于市北区北部,东接李沧,西临胶州湾,北临跨海大桥,市区最大的河流李村河沿村北入胶州湾,村南是郑州路,两端分别与市南北主干道重庆路、四流南路衔接,紧邻青岛科技大学四方校区。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据同治癸酉版《即墨县志》载:永乐年间始祖阎大帮、阎大发由云南迁来建村,因建在山丘上,故名阎家山。

实际上,阎家山阎姓的祖先并不在阎家山,而是在曲哥庄,后与李哥庄的李氏交换住地,始成为现在的阎家山村。阎氏的祖坟在曲哥庄村西,现李村河与张村河交界的三角地处。解放前每年的正月初一,阎氏男丁带着香纸、抬着火食(猪头、鱼、馒头、果品类),敲锣打鼓到东茔祭祖,这与其他村大年三十上坟请灵有很大不同。由于换地的缘故,阎家山村地里还保留着“李家茔”。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阎家山村有阎、张、胡姓,阎姓虽多,却是三支。所以阎家祠堂也有三个,原修配厂祠堂是一支,是阎姓最早到阎家山的,习惯称“山支祠”,祠堂现已改饭店。 村东、村中各有一支,村东是老大,村中是老二,老二传人最多。 三个祠堂现在都保存完好,坐北朝南,青砖青瓦。 中祠堂现为阎家山社区办公室。

阎家山阎姓到现在大约传了20世(代)。 到“志”字辈时,阎姓家族开会研究决定,将“阎”字改为“闫”字。 因台湾分支不同意更改,故办第2代身份证时,采取自愿的方法,自己选“阎”或“闫”。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因阎家山村处于李村河对岸二航校飞机场的航道上,净空限高,这片市区目前最大的棚户区,依旧延续着古老的村落布局,几次规划,都因无法取得经济利益的平衡,导致拆迁搁浅。破落的村容村貌与周边高大雄伟的现代建筑显得极不协调。

镇水庵

镇水庵坐落于阎家山村东河边,建于乾隆年间,有近300年历史。此处建庵,是因该地是九龙口,即九条河水汇集之处。

据传,此庵为京官投资,镇水庵建好后尚余部分资金,在东山里又盖了一处庵,每逢正月初三庵会日,小庵要到阎家山进香。由于阎家山村处在张村河的下游,每到暴雨季节,洪水到此处遇山受阻右折与李村河水汇聚,两水合一泛滥成灾,毁坏庄稼田园,村民损失巨大。故建庵,名镇水,以借神佛功力为民消灾。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1949年年青岛国术馆第三十一练习所在镇水庵前合影

镇水庵供五个神像,中为骊山老母,骊山老母称“骊山姥”或“黎山老母”,是道教崇奉的女仙。把门的是关平和周仓,还有疙瘩爷爷和撒痧哥哥及送子娘娘等神塑。

庵建好后,有德高望重的道士入住,道士在庵前种银杏树两株。家庙、寺前种银杏树一般讲究东雄西雌。庵是供女神之所,故,栽银杏树时应东雌西雄。道士在时,两树挺拔俊朗迎风摇曳,忠诚卫士般天天守候在镇水庵前。道士不在了,雌银杏树死了,只留下躯干陪伴在雄树旁,当然这是迷信说法。实际雌树死亡的真正祸手是国民党军队,解放前,这里住过一营国民党兵,雌树惨遭剥皮至死,1958年神像被毁。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1961年秋,张村河洪水肆虐,阎家山村东高大苹果林也只留树梢在水中晃动,镇水庵在洪水中成了一座孤岛。水过后,庵顶有一角塌落,因无人管理逐渐成为废墟。

1964年村里清除镇水庵,只留下银杏树。后来,一家工厂把树围在厂区,客观上起了保护古树的作用。现雄银杏树径2.2米,高10多米,生长茂盛,成为村历史的见证。

地秧歌

现在人们一提起秧歌,自然而然想到胶州大秧歌,其实青岛秧歌很是出名,如阎家山的“地秧歌”,也叫“撇扇”。

“地秧歌”有男女若干人组成,有唢呐锣鼓伴奏。表演时,身穿花花绿绿秧歌服的艺人们手拿古朴道具随着节奏扭动,有的用一长长的“竹竿”不断拍打自己的两臂,长竹竿是“铜钱棍”(一根一米左右长,直径三公分的木圆棍或竹竿,两端绑着大铜钱),用力一抖发出清脆的金属撞击声;有的手里拿一双棒槌,前、后、上、下、左、右击打出声响。女队员一手拿扇子,一手拿一块粉红色或大红色方手帕扭来扭去,还要时常把扇子撇出去,让男队员接。还有的拿两只红色丝穗,有腰鼓动作,有扑虎、鲤鱼打挺、蹬枝空翻等高难动作,花样繁多,主要以秧歌舞步表演,也正因为有这些动作,故得名“地秧歌”。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因“地秧歌”有很多高难动作,没有一定武术功底是不能胜任的。而阎家山村恰好有几百年演练武术的传统,武术和“撇扇”完美结合,使“地秧歌”独树一帜,别的村想学也学不来。阎家山村的武术主要有地功拳,属燕青门派,看似简单平常,套路却变化多端。阎家山“地秧歌”讲究的是“舞武对决”,女队员是舞蹈动作,男队员则是武术动作,是撇扇舞和地功拳的结合。

在唢呐、锣鼓的伴奏和领舞指挥下,各对男女表演不同的“撇扇”武术动作,时而单独表演,时而集体合作,男女翩翩起舞,很是欢快壮观。表达出少男少女之间的爱慕之情,同时也充满丰收和谐的欢乐景象,体现了人们对美好生活的向往。每逢节日、农闲时,不但在本村表演,还应邀到附近村庄巡回表演,很受欢迎。

解放前,踩高跷、划龙船、舞狮子等活动由“同乐会”组织,由村里大户人家出资或商户赞助。会、社向商家下帖子,商家有的给钱,有的给物,有的置办服装、道具等。演员大多根据自己的喜好自备服装和道具,为置办服装道具等,曾发生过为买演出服装把自家推磨的驴卖掉,结果闹出“演了一正月的戏,当了一年驴”的笑话。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上世纪六十年代后,各种活动渐少,文革开始后活动停止。改革开放以后,政府重视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开始挖掘“地秧歌”。从2010年开始,靠当地居民回忆复原,由于当年“地秧歌”骨干大多上了年纪,有的甚至故去,所以“地秧歌”的挖掘工作非常困难。为恢复原汁原味的“地秧歌”,工作人员多次到这些老艺人家里聊天、采访、整理,各种道具是根据老人的记忆一点点“磨”出来的,各种秧歌动作也是边回忆,边表演,边完善,最终拉起70多人的队伍,将这种融合了舞蹈和武术的“地秧歌”再次呈现出来。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值得欣慰的是,目前阎家山“地秧歌”已作为一个特色节目保留下来,2012年2月26日糖球会闭幕式上进行了首场演出。2016年3月,青岛阎家山“地秧歌”成功申报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这项民间技艺继续传承。

“烈魄化碧”碑

阎家山村南有一土路,路旁有很多石碑,村民称“西南碑”。解放前,盐滩、大水清沟、孤山、湖岛等村民赶李村集多走此路。该处曾有四座“节孝碑”,遗憾的是“文革”时期碑被毁,石碑何人立,碑文几何,有的已无考。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最有名的一块是“烈魄化碧”碑。1914年,日本侵占青岛,阎家山村孕妇袁氏逃往村北2公里之瓮窑头村。日军在瓮窑头村欲对袁氏施暴,袁氏誓死不从,被凶恶的日本兵刺死,胎儿也同时遭难。其夫张承炳痛不欲生,后自缢。张、袁两家为让人们记住这血海深仇,于1915年农历十月,在阎家山村南立碑作记,碑阳正中镌“烈魄化碧”4个楷书大字,左刻“民国四年小月阖学为”,右刻“张烈妇儒童张承炳妻袁氏立”。

碑阴刻铭文:

张烈妇者,墨邑河西村袁相潇之女,阎家山村张承炳之妻也。甲寅秋,日德构兵,烈妇避匿于瓮窑头町,竟罹于难,肢体残裂,妊子已八、九月,男也,将诞矣,时烈妇二十四岁,见者咸欷歔太息泣下。呜呼!吾国素重节义,每值兵戈蹂躏之秋,妇女仓猝遇变,义不苟辱,慷慨赴死,冒白刃无悔者,所在多有,然往往出于名门淑媛,夙明大义者所为,烈妇生长农家,食贫居贱,素未娴诗书之训,乃能见危授命,舍生取义,虽刀锯在前,不以少挫其志,如此,岂非羞恶之良,根于天性,所欲,有甚于生;所恶,有甚于死。虽目不识书之女子,率性孤行,浩然捐生,宁玉碎勿瓦全,而此中之耿耿,固有不可得而磨灭者与。烈妇死之明年,亲族幕义者共醵金立碑,已旌其节,予为撮述梗概,以垂久远而慰毅魄于地下云。

前清举人 张绍价 撰

附生 林振铎 书丹

1982年6月,一村民盖房子,需拉直钢筋,把钢筋捆绑在“烈魄化碧”碑上,开动拖拉机拉直时,把碑拉成三截。

1982年8月,青岛市博物馆将此碑残骸运至馆内,经修复对外展出,当时是阎家山两村民(一张姓)用地排车运至大学路博物馆。2002年3月,博物馆迁至崂山区,“烈魄化碧”碑被安放在馆外东部院内。

地下党组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德占青岛时期,阎家山东洼被选定为水源地,挖井14口,通过沙层自然过滤及简单消毒后即可饮用,每天供水1800吨。到日占时期的1916年,每天供水3000吨。由于水源地自来水产业的发展需要大量工人,阎家山村民便成为首选,故在阎家山形成了产业工人群体。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1925年6月,胶澳商埠水道局共产党员张鸿礼、李德根(曲哥庄人)等,串连阎家山水源地、李村水源地、白沙河水源地及水道局本部进步工人,成立水道局工人俱乐部,拟定了俱乐部章程。俱乐部宗旨是:改良生活,提高地位,谋全体工人之利益;联络感情,实行互助,排除工人相互的争端,增强团结;增进知识,唤起工人的觉悟。俱乐部设在阎家山村(旧址现仍在,阎家山后街民房,近期已列于拆迁计划)。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鲁伯峻烈士

1925年冬,中共山东地委派鲁伯峻来青,以阎家山水道局工人子弟小学教师身份为掩护,开展党的工作。鲁伯峻在阎家山村开办工人夜校,吸收李村水源地(现阎家山水源地)、钟渊纱厂(现国棉六厂)、宝来(现国棉九厂)、四方机厂等工厂的40多名工人参加,名义上是学习文化,实际上主要是学习革命道理,提高阶级觉悟,劳苦大众只有团结起来,同帝国主义及封建军阀进行斗争,才能不受欺压。并印小报、传单和翻印《共产党宣言》,教育工人、组织工人。很多史料把阎家山小学和阎家山水道局工人子弟小学混为一谈,其实是错误的,这是两个地方。

1926年春,鲁伯峻在阎家山村发展水道局工人阎昌居、阎恒珍等5人为中共党员,建立了阎家山村党支部,鲁伯峻任书记,党员还有李德根等。1926年秋,鲁伯峻奉调济南,1927年被军阀张宗昌杀害,其工作由李兴圃接任。1926年冬,胶澳商埠警察厅派军警包围了水道局工人俱乐部,李兴圃、张鸿礼被捕,后李村水源地的李德根也被捕。阎昌居等人被迫离青躲避。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鲁伯峻与闫家山党支部旧址

随着严冬的来临,阎家山村党支部和水道局工人俱乐部在当局镇压下,均停止活动。虽然阎家山的地下党组织存在时间不长,但发挥的作用是巨大的,在那黑暗年代,阎家山村成了四方、沧口、李村一带的革命策源地,把革命的火种播向四面八方,后人是不会忘记这段历史的。

阎家山新貌

解放后,阎家山获得新生。1950年成立互助组,1956年成立初级社“航海社”,有阎家山、河西、小水清沟3个自然村。阎家山因有得天独厚的自然条件,有山有水,发展农业非常有利。阎家山的蔬菜闻名全市,供应多个蔬菜店。拉着地排车给蔬菜店送菜是岛城一景,特别是送菜归来,在北岭等齐所有送菜地排车,然后组成地排车车队从山顶直冲下去是菜农最高兴的事。 文革 前,种菜卖菜是阎家山村民唯一的经济收入。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1958年因国家建设需要,位于崂山水库库区内的香里村整村搬迁到阎家山,在村南住的叫南香,村北住的叫北香。 同年,沙岭庄村民搬迁到阎家山西岭,叫郑州路宿舍,为此阎家山村民做出重大牺牲(这也为现在老村庄改造留下伏笔,很多地产无法确权,好在新市北区成立后,着手老村庄改造,很多历史遗留问题将得到解决)。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1980年后,阎家山村大部分土地被国家规划为住宅地,即现在的洛阳路东小区。祖祖辈辈靠土地生活的农民成立公司,兴办企业,使原来人多地少、贫穷落后的阎家山村迅速发展起来。

1994年,阎家山人在自己的蔬菜地里盖起了楼房,共11个楼座。老农住进了大楼,这是青岛市第一家农民盖大楼的村子。1996年,四方区成立的第一家农工商企业集团就是阎家山村。2002年,“雁山集团”成立,1000多村民通过企业集团就业,生产一线的技术工人年收入达到2万元,过上了小康生活。阎家山村人靠自己走出一条中国农民发家致富的新路。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老村庄阎家山村已经成为了历史,阎氏先民留下的故事仍在流传。随着阎家山村的全面拆迁改造,不久,这片几代人热恋的故土上,将会迎来翻天覆地的变化,而老一代的阎家山轶事, 或许也将以新的形式留在人们的记忆里。

本文作者:宋立嘉,写于2004年,重新编辑于2014年;

青岛城市档案论坛公众号、青岛城市记忆头条号编辑整理并添加图片发布,转载请注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