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敢相信,一个细小的绳可以拴住一个头力大无穷的象。

是大象挣脱不了,而是它从未想过要挣脱。

因为在大象还是小象的时候,驯象人就会用一根铁链将它绑着。

一开始,小象会挣扎,但发现自己无论怎么努力都挣脱不了。

渐渐地,小象就放弃了挣扎,相信自己无法逃脱。

慢慢地,小象长出了大象,它有能力挣脱那条铁链了,但它已经失去了和铁链抗争的勇气和斗志。

因为在大象的记忆里,那根铁链坚不可破,“我无法挣脱”的思维已经给它设限了。

这一现象被称作“习得性无助”,也是自我效能不足的一种表现。

教育孩子的过程中,不妨回顾一下,自己是否也经常用“绳子”锁住孩子?

比如:

在孩子哭泣的时候,给孩子贴上“爱哭鬼”的标签;

在孩子不愿意打招呼的时候,给孩子贴上“内向”的标签;

在孩子怕黑的时候,给孩子贴上“胆小”的标签;

在孩子不愿意分享的时候,给孩子贴上“小气”的标签;

在孩子考砸的时候,给孩子贴上“蠢笨”的标签;

或许这不是你的本意,但这些话实实在在给了孩子很强的暗示。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暗示的力量有多强?

曾经有一个被称作没有人性的“口吃实验”

实验对象是22位儿童,被分成A、B两组。

A组被研究人员告知:“你有严重口吃”;

B组被研究人员告知:“你的语言能力良好”。

暗示的结果让人惊讶。

A组的儿童无论原本有没有口吃问题,都开始害怕表达,拒绝交流,有些孩子甚至真的口吃起来;

60几年后,有一位A组的儿童写信谴责研究员:“你毁了我的一生,原本我可能会成为科学家、学者,现在我只能是一个可怜的结巴。”

而这就是暗示的力量。

孩子会因为父母的消极暗示,向下生长;

同样也会因为父母的积极暗示,向上生长。

毫不夸张的说,孩子的未来藏在父母的嘴里。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让孩子觉得自己能行,父母就要少给孩子贴标签

他人的评价是孩子认识自己的重要途径。

在孩子心里,这些评价,这些标签就是她自己。

父母如果常说孩子“笨蛋”,孩子会真的觉得自己笨;

父母常说孩子是“负担”,孩子真的会觉得自己多余;

这些评价和标签不仅影响孩子的自我认知,也会影响孩子的行为。

孩子就会朝着这个评价和标签的方向去发展。

让孩子觉得自己能行,父母就要相信任何时候,孩子都有成长的空间和改变的能力。

管住自己的嘴,不轻易给孩子贴标签是父母最需要做的功课。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让孩子觉得自己能行,父母就要从小多给孩子积极的暗示

斯坦福大学的施皮格尔博士说过这样一句话:“12岁之前,人的大脑信息传递途径还未成熟。其中,4到10岁的儿童最容易接受暗示。无论父母说什么,他们都会信以为真。”

暗示有3个重要阶段,分别是2-4岁,4-8岁,8-12岁,每个阶段的重点都不一样。

2-4岁的孩子只能处理简单的信息,对视觉信息更敏感,多给孩子看积极、友善和温暖的面孔,会让孩子感觉更好;

4-8岁的孩子开始进入自我探索期,对父母的语言开始变得很敏感。

所以,这个阶段要好好跟孩子说话,语言情绪很重要。

8-12岁的孩子各方面能力都变强,这个时候要注意词语的倾向性。

早教专家林怡认为:
与说教、批评、责罚等手段比较,
不着痕迹地暗示,有着更为神奇的力量。
它能更快速地改变孩子的行为,引导孩子朝着更好的方向发展。

撕掉负面标签,给孩子积极的暗示和肯定。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要让孩子觉得自己能行,就要及时夸赞孩子的闪光点

很多时候,父母总爱盯着孩子的错误看。

甚至有家长说:“真的看不到孩子的优点,想夸都不知道怎么夸。”

有些家长则担心:“经常夸孩子,他容易飘,必须稳定下了才值得夸。”

然而过于遥远的激励对孩子而言,效果甚微。

父母及时肯定才是强化正确行为的有效之举。

孩子微小的进步,也是值得肯定的,不要觉得理所当然,生活不就是一件件小事组成的。

眼光不要只局限于学习成绩,生活习惯、学习习惯、品行方面的进步都是应该被看见和肯定的。

描述性肯定行为和结果

夸孩子写作业认真这样说:“今天写作业的姿势特别端正,你认真的样子真帅。”

夸孩子有进步这样说:“妈妈发现你最近的语文作业少了很多错别字,看起来舒服多了。”

夸孩子做家务这样说:“洗衣机的衣服今天是你晾的呀?妈妈都忘记了洗衣机还有衣服,这个家多亏有你。”

夸孩子自主学习这样说:“你每天放学回来就自觉先写作业,妈妈觉得很放心。”

通过描述孩子的行为来肯定孩子,比直接夸孩子“你真棒”效果好太多,既能让孩子知道自己哪些行为是好的,也能让孩子为自己的行为感到自豪;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描述性肯定态度和想法

肯定孩子的学习态度这样说:“虽然这次考试成绩不理想,但考前你复习得很认真,这很难得。”

肯定孩子的奇思妙想这样说:“你的想法很有意思,让我大吃一惊。”

肯定孩子的努力这样说:“虽然这件事很难,但是你一直在努力坚持,才表现得一次比一次好;”

很多时候,我们应该要淡忘孩子的聪明,重视孩子的态度,并且把这种理念传递的孩子。

过程比结果更重要,态度比智商更难得。

这样孩子就不会轻易气馁,会更愿意去改进。

《自驱力成长》一书中写道:“在父母面前,被引导“自己能够独立自强”的孩子,也会把这份控制感带进学校。”

孩子是强大还是脆弱,是自卑还是自信,都藏在父母的言行举止里。

让孩子觉得自己能行,是父母给孩子最好的礼物。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从现在起,少给孩子贴一点标签,多给孩子一点鼓励;少一点否定,多一点肯定,少一点负面情绪,多一点正面暗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