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九龄(673-740),—名博物,字子寿,韶州曲江(今广东韶关)人。武后长安二年(702)擢进士第,又连登材堪经邦及道侔伊吕科,授左拾遗。玄宗开元十一年,累迁至中书舍人。寻出为冀州刺史,改洪州都督,转桂州都督,充岭南道按察使。召拜秘书少监,集贤院学士,副知院事,再迁中书侍郎,二十一年以本官同平章事,累封始兴县伯。因李林甫排挤,于开元二十五年眨荆州长史。卒,谥文献。九龄为开元贤相之一,其诗词采富艳,而情致深婉。有《曲江集》二十卷行世。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望月怀远 唐 · 张九龄

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时。

情人怨遥夜,竟夕起相思。

灭烛怜光满,披衣觉露滋。

不堪盈手赠,还寝梦佳期。

首联“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时”,以宏大的场景开篇,描绘了一幅海上明月升起的壮丽画面。明月从海面上升起,光辉洒满天际,而此刻,无论你我身在何方,都能共享这轮明月的美好。这里,“海上”与“天涯”形成了空间上的广阔对比,强调了距离之遥,但“共此时”又拉近了彼此的心灵距离,展现了诗人对远方亲人的深切挂念。

颔联“情人怨遥夜,竟夕起相思”,转而描写诗人内心的情感。因为思念远方的情人,诗人对漫长的夜晚产生了怨恨,整夜都沉浸在相思之苦中。这里的“怨”字,表达了诗人对无法与亲人团聚的无奈与遗憾,而“竟夕起相思”则进一步强化了这种情感的持久与深沉。

颈联“灭烛怜光满,披衣觉露滋”,诗人通过具体的动作来抒发内心的感受。他吹灭烛火,独自欣赏满室的月光,月光之美让他心生怜爱。然而,长时间的凝视让他感到凉意袭来,于是披衣起身,却发现露水已经滋润了大地。这两句诗不仅描绘了月夜的静谧与美丽,还通过“灭烛”与“披衣”两个动作,展现了诗人内心的波动与变化。

尾联“不堪盈手赠,还寝梦佳期”,诗人表达了想要将满手的月光赠给远方亲人的愿望,但无奈无法实现。于是,他只能怀着对美好时光的憧憬,回到床上继续做梦,希望在梦中与亲人相见。这里的“不堪盈手赠”与“还寝梦佳期”形成了鲜明的对比,既表达了诗人对现实的无奈与遗憾,又展现了他对美好未来的向往与期待。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林亭咏 唐 · 张九龄

穿筑非求丽,幽闲欲寄情。

偶怀因壤石,真意在蓬瀛。

苔益山文古,池添竹气清。

从兹果萧散,无事亦无营。

首联:“穿筑非求丽,幽闲欲寄情。”这两句诗表达了诗人建造林亭的初衷并非为了追求华丽,而是希望借此寄托自己的闲情逸致。其中,“穿筑”指的是建造林亭,“非求丽”则表明诗人并非追求建筑的华丽,“幽闲欲寄情”则点明了诗人想要借助林亭来寄托自己的情感。

颔联:“偶怀因壤石,真意在蓬瀛。”这两句诗进一步阐述了诗人的情怀。诗人偶然间因为土壤和石头而产生了某种情怀,但真正的意境却在于那遥远的蓬瀛仙境。这里的“蓬瀛”指的是传说中的仙山蓬莱和瀛洲,常用来象征仙境或理想中的世界。

颈联:“苔益山文古,池添竹气清。”这两句诗通过描绘林亭周围的自然景观,展现了其幽静清新的氛围。山间的苔藓增添了山的古朴韵味,池塘中的竹子则带来了清新的气息。这种描写不仅突出了林亭的自然之美,也暗示了诗人内心的宁静与淡泊。

尾联:“从兹果萧散,无事亦无营。”这两句诗总结了诗人的心境和生活态度。诗人表示从此以后可以过上萧散自在的生活,没有任何繁忙之事和权术纷争的困扰。这种心境的表达与前面几联的描写相呼应,共同构成了整首诗的主题和意境。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送窦校书见饯得云中辨江树 唐 · 张九龄

江水天连色,无涯净野氛。

微明岸傍树,凌乱渚前云。

举棹形徐转,登舻意渐分。

渺茫从此去,空复惜离群。

首联:“江水天连色,无涯净野氛。”这两句诗描绘了送别时的壮阔景象:江水与天空相连,呈现出同一色彩,广袤无垠的原野上,空气纯净,没有杂尘。这种景象既表现了自然之美,也暗含了诗人对友人离别的宽广胸怀。

颔联:“微明岸傍树,凌乱渚前云。”这两句诗进一步细化了送别时的景致:岸边树木在微光中若隐若现,江中小洲前的云朵则显得凌乱无序。这种细致入微的描写,不仅增强了诗歌的画面感,也寓意了离别时的复杂情感。

颈联:“举棹形徐转,登舻意渐分。”这两句诗描述了送别的动作和心情:友人举起船桨,船身缓缓转动,诗人登上船舷,与友人的情感逐渐分离。这里的“形徐转”和“意渐分”形象地表达了离别时的依依不舍。

尾联:“渺茫从此去,空复惜离群。”这两句诗总结了送别的结果和诗人的心情:友人从此远去,消失在茫茫的江天之间,诗人只能空自惋惜与友人的离别。这里的“渺茫”既指江水的辽阔无边,也指离别后的前途未卜和心情的迷茫。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答陈拾遗赠竹簪 唐 · 张九龄

与君尝此志,因物复知心。

遗我龙钟节,非无玳瑁簪。

幽素宜相重,雕华岂所任。

为君安首饰,怀此代兼金。

首联:“与君尝此志,因物复知心。”这两句诗表达了诗人与陈拾遗之间的深厚情谊和共同志向。诗人说,我们两人曾经有过共同的志向,现在通过这件礼物(竹簪),又让我更加了解你的心意。这里的“因物复知心”既是对陈拾遗赠礼的感激,也是对两人友情的肯定。

颔联:“遗我龙钟节,非无玳瑁簪。”这两句诗描述了陈拾遗赠送的竹簪及其意义。诗人说,你赠给我这枝看似老态龙钟的竹簪,其实并不是因为你没有珍贵的玳瑁簪可以赠送。这里的“龙钟节”形容竹簪的质朴和不加雕饰,“玳瑁簪”则是一种珍贵的头饰,诗人以此对比,突出了竹簪的特别之处。

颈联:“幽素宜相重,雕华岂所任。”这两句诗表达了诗人对竹簪的赞赏和对华丽头饰的不屑。诗人说,质朴无华的东西(如竹簪)才值得我们珍视,而那些雕饰华丽的东西(如玳瑁簪)并不是我所追求的。这里的“幽素”和“雕华”形成了鲜明的对比,突出了诗人的审美取向和价值观。

尾联:“为君安首饰,怀此代兼金。”这两句诗总结了诗人的心意和态度。诗人说,我会为你妥善安置这枝竹簪作为首饰,并且我会珍视它如同珍视贵重的金子一样。这里的“安首饰”和“代兼金”既是对竹簪的珍视,也是对陈拾遗友情的珍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