松鸡(虎头鸡),或谐音“糊涂鸡”,是一道传统的民间鲁菜。2004年入选潍坊市非物质文化遗产,2006年入选山东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
一般认为,早在明代,虎头鸡就已经在现在的东营广饶县大码头镇一带出现了。传说,明朝嘉靖年间,有一位大将军出征到大码头一带,热情好客的码头人宰鸡待客。
当时,因为将军不吃清炖鸡,而当地当时又无其他菜肴,村民就把鸡切块后和面、再用油炸,炸完以后在用汤炖。这样做出来的鸡,质地松软、肉骨分离。将军试吃时,感到美味可口,于是就问菜名。
当时,此菜尚无命名。由于将军尚武,而习武者又多以能够打虎为最勇猛,加上鸡块的形状看似也颇似虎头,于是做菜的村民就灵机一动,说菜叫“虎头鸡”。
这个将军知道了菜名后,非常高兴。从此以后,“虎头鸡”就成了将军餐桌上的保留项目,并随着将军南征北战,传到周边地区。
到了清代,“虎头鸡”流传到了今天的潍坊寿光市王高镇地区并得以发扬光大。至清末民国,这道菜已经广泛外传至山东的胶东、泰安、济南、济南等,以及苏北。
据称,郑板桥有名的“难得糊涂”题书,就和“糊涂鸡”有关。据载,乾隆十六年(公元1751年),郑板桥应莒州知州邀请游历莒州(今莒县),当行至莒北碁山西山旺时,当地王员外大摆筵宴、给予款待。
王员外久闻板桥大名,于是,就在宴席上了当地最有名的“糊涂菜”。而所谓“糊涂菜”,就是“虎头菜‘的谐音,除了”虎头鸡“之外,还有”虎头鱼“、”虎头肉“等。
郑板桥品尝后,赞不绝口,就问这道菜品的名字,王员外据实告知:“我们当地叫糊涂菜。”接下来,王员外在请郑板桥题字时,郑欣然写下“难得糊涂”四字。
时至今日,寿光王高镇的“虎头鸡”,名气已经盖过广饶的大码头镇。两地因为这道菜,还发生过纠纷。
2014年,寿光的网友更改了“虎头鸡”的百度词条,说鲁菜虎头鸡起源于寿光王高镇。一个重要的理由是,广饶大码头镇的不少村庄,原来都属于寿光大码头,一直到四十年代,大码头乡才被划归广饶;另一个理由是,寿光网友认为:在广饶大码头镇、只有本属于寿光的那些地方的居民才有做虎头鸡的习俗。
但是这种说法找到了广饶网友的反驳。广饶网友说,寿光历史上并没有“大码头乡”这一行政区划;并且,在广饶,不只是大码头镇,其他的大部分地方也都有过年过节时制作虎头鸡的传统。
这场口水战的最后胜负,花椒不得而知,但是花椒知道的是:对于大多数消费者来说,大家最关心的是“现在的虎头鸡,哪里的更好吃”,而不是那里的历史更久远。
热门跟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