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有人问你,你对黄河的第一印象是什么?不少人第一时间都会想到三个字,那就是母亲河,是了,黄河又被大家称为“母亲河”,因为它孕育了无数生命的滋生和成长。

但是黄河因为河流湍急,以及水势浩荡的问题,在每年雨水旺季的时候都会导致洪灾频发,甚至有时候就算不是雨季也会出现这样的问题。

所以为了更好的疏通黄河河道,我国对此可谓是花费了大量的心思,也投入了许多的金钱和精力,黄河调水调沙工程也是我国治理黄河最重要的工程之一。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从一九九九年到现在,黄河中下游河道、水库、灌区的治安改良已经取得了很大的成功,治沙效果明显。

只是因为上游的水流减少了时候,导致水位下降,而那些被冲下来的淤泥又无法被继续冲走,时间长了就导致河床淤积,因此引起下游的环境急剧恶化,生态问题不断。

其中最大的问题就是“流鱼之困”,这个问题使得渔业和旅游业等产业失去了大量的收益来源。黄河流域的生态环境不仅关乎生态平衡与生态安全,也与我国千百年来的粮食安全有关。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从一九九九年开始到现在,黄河调水调沙工程已经进行了二十多年,黄河中下游水流速度控制在一米每秒以下,得到的治理成绩也非常显著。

黄河一度曾被视为“中国的悲歌”,曾被形容为“黄色的河流中躺着白骨”,治理工程的进行使得下游的水资源得到了有效保护。

河道的防洪能力大大增强,上下游地区农业生产和人民生活水平得到了极大改善。调水调沙工程的效果不言自明。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但是,像这样的措施也让下游的环境往不好的方向发展着,黄河下游的生态环境一度被严重破坏,这主要表现为以下几个方面。

一是鱼类几乎绝迹,治沙工程治理的区域疏于对河道下游生态环境的考虑,导致下游的水位不断下降,这使得鱼类的生存环境变得越来越恶劣。

鱼类需要在高水位时迁移和繁衍,低水位时就将浅水滩变成富饶的渔场。低水位时则让它们的生存环境变得更加恶劣,水草严重退化,鱼类食物缺乏,栖息地被不断缩小。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这么多年下来,渔民们几乎看不到了黄河中下游流域的鱼类。黄河既是岷江、渭河、沙漠等多条河流的汇合口,更是著名的鲤鱼之乡。

因为鱼类资源的减少,产生了一系列的连锁反应,不仅仅是渔民的经济受到了影响,对于当地的旅游业来说也是一个很大的打击。

第二是水生植物数量下降,下游的鱼类资源大量消失,顺流而逝的不只是巨大的渔业产值,水生植物也在急剧下降,给生态系统的平衡带来了一定影响。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第三是水土流失和干旱,黄河流域长期存在水土流失和干旱等多种地质灾害,是中国主要的防洪洪涝、水资源和土壤资源保护区域。

治沙工程的进行防止了水土流失和干旱,重新稳定了黄河的生态环境,但治沙工程也使得下游环境的稳定不再像以前那样,渔业等产业的生存都受到严重的威胁。

那么,产生“流鱼之困”的原因究竟是因为什么呢?说出来有些不可思议,这其中有一部分原因是黄河治水工程的实行。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虽然在这个过程中中游泥沙负载压力减轻了,但上游的防洪减水措施对下游的鱼类和生态环境带来了很大影响。

第二就是人类捕捞过度的原因,由于下游地区人口众多、经济发展迅速,对于水资源的需求也越来越大,而且鱼类是一种非常重要的食品来源,捕鱼是当地人所秉承的生活方式。

导致一些渔楼对鱼类过度开采,下游地区的渔业资源在长时间的过度开采下,水体中的鱼类数量越来越少,甚至有些河段的鱼类已经濒临灭绝的地步。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第三个原因就是河道的污染问题,黄河下游地区,尤其是城市周围地区的工矿区,大量不合理的经济活动和人类生活都会给河道带来污染。

有毒废弃物、化学物质、工业废水等都会对河流生态系统造成极其严重的破坏。一些严重的污染事件已经影响到了下游的渔业资源,进一步加剧了“流鱼之困”。

所以,知道了这些原因之后,我们应该如何去解决这个问题呢?首当其要肯定是要加大生态保护力度,由于治理黄河问题的本质是生态平衡问题,尤其是下游地区。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因此各级政府和相关部门必须更加重视生态保护的工作,加大投入,禁止乱捕滥猎、砂石开采等不良行为,加强环保执法力度,让黄河下游的生态环境得到更加全面的保护和改善。

其次,开展鱼苗繁殖和水产养殖也很重要,可以使用用现代科技手段,进行养殖繁殖,使水生生态系统更加丰富,推动渔业健康可持续发展。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当然也需要国家发挥作用,出台相应法规,各地可以出台相应的法规限制捕鱼数量和规格,并采取长期休渔的方式,使得渔业资源得到合理利用和保护,防止过度开采和污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