顶级豪宅深圳湾悦府的爆燃事故,已经过去几天,余波还在久久震荡。

面对意外泄露的煤气爆炸,这个每平米单价超过10万的豪宅,也显得如此脆弱: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一个年轻的生命逝去,五个楼层的房屋受损严重,悲剧令人痛心。目睹坠落发生的瞬间,更是唤起了公众对于高层住宅的重重担忧。

一组令人不安的数据是:

今年前8个月,高层建筑火灾起数虽然只占总数的5.4%,但死亡人数却占到了总数的15%以上。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四年前,贝壳曾经公布了19个城市超高层住宅小区的数量,结果发现,排名前5的城市,“摩天小区(楼层超过30层)”的数量都超过了1000个;三年前,某省会城市销售的新房里,近四成是100米以上的超高层;一年前,某一线城市在售旧改项目中,最高达到了77层……

今时今日,有成千上万的人居住在这样的房子里。高层住宅的警钟,已经敲响。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对高层住宅的第一重担忧,来自巨大的救援难度。

距离全球第一座“摩天大楼”——55米的美国芝加哥家庭保险大厦竣工,已经过去了134年,超高层建筑的消防救援依旧是世界性难题。

国内常用的消防云梯只有50米左右,最多只能去到17、18层楼。

而深圳这次事故却发生在28层,高度达到了近90米。当天出动了最大作业高度101米的超高消防云梯车——芬兰Bronto Skylift F101 HLA,才终于把火势扑灭。

这个级别的消防云梯车,造价高达每台2400万元,约等于1台普通版的布加迪威龙,或者3台劳斯莱斯库里南。据说全国只有30台,深圳也仅有一台而已,小城市基本不可能拥有。

而且,即便是这台车,最高也只能去到35层左右。那些去到40多层、甚至50多层的超高层住宅,如何是好?

《中国新闻周刊》采访过的一位消防人士曾表示:

摩天大楼疏散路径、疏散宽度有限,很多时候得依赖建筑内部自动消防设施灭火,或者集中到避难层等待救援,有时还需要动用直升机灭火,考虑到城市消防队的资源配备情况,逃生可能性微乎其微。

除此之外,还有一个很重要的原因:消防云梯去不到的地方,火焰和烟气却能迅速抵达。

一旦发生火灾,高层建筑内部的楼梯间、管道井,极易变成通风的“烟囱”,助长火势蔓延,甚至将整个建筑物迅速引燃。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在无阻挡情况下,烟气在垂直方向的扩散速度为 3~5m/s。也就是说,一座30层左右、高约100米的建筑,烟气从一楼扩散至顶楼仅需30秒!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有人曾做过实验,在一座50层高的建筑内通过楼梯将人员全部疏散,大约需要2小时11分钟。而烟气在竖直方向上的流动速度,差不多是人员疏散速度的100余倍。

虽说火灾是小概率事件,可一旦碰上了就是百分之百。

近年来,随着高层建筑的数量不断增加,高层建筑火灾数量也呈现出明显的上升趋势。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来自国家消防救援局的数据显示,今年前8个月,我国高层建筑火灾高达3.6万起,超过了2023年全年的总和,共造成203人死亡。

令人不安的是,高层建筑火灾起数虽然只占总数的5.4%,但亡人数却占到了总数的15%以上。

在各类火灾中,住宅火灾的“杀伤力”是最大的。今年前10个月,接报住宅火灾2.8万起、亡116人,起数占火灾总数的36%,亡人数占68.6%。

江苏南京雨花台区“2·23”住宅重大火灾,就发生在一栋34层的超高层住宅。那场灾难造成了44人受伤,并且夺去了15条鲜活的生命。

时至今日,依然刺痛着我们。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对高层住宅的第二重担忧,来自高昂的维护费用。

压倒业主的“第一棵稻草”,往往来自电梯。

任何的设施都会随着时间的推移而折旧。而电梯作为使用频次最高的配套之一,最早发出“警报”。

以“电梯故障”为关键词,稍微搜索一下,就有一堆相关新闻冒出来。而它们往往都出现在同一个地方:超高层住宅。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近年来,开发商为了压缩成本悄悄给新梯“减配”。有的次新小区,已经提前体验到了电梯罢工的滋味。

比如广州亚运城,收楼才一个多月,出现的电梯故障情况包括困人、异响、突然下坠、按键及开关门失灵等,居然多达69起!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家住4楼的业主,电梯坏了可以爬楼梯。家住40楼的业主,可如何是好?

三台电梯上演“集体罢工”,全部停运维修。家住40多层的业主,直接跑去隔壁栋搭电梯到顶楼,然后从顶楼翻墙到自己那一栋,再慢慢下楼梯回家。

按理说,电梯坏了就修,电梯旧了就换,应该不是什么大问题。

然而,随着人数增长,达成一致的难度会呈指数级增长。一栋楼住着几百户,“众口难调”的可能性要远远高于“人多力量大”。

更何况,超高层建筑往往会搭载高速电梯。光是一部电梯的维护成本,超高层与高层之间就差了3-5倍。

而电梯,只是高昂维护成本中的一环。

由于建筑结构的原因,超高层面临着抗震、通风、供电、排水等技术问题,伴随着更昂贵的维护成本。

早年日本曾做过测算,超高层建筑后期的运维成本将占到总成本的60%。

现有的物业费和维修基金,恐怕难以覆盖。估计只有高端改善甚至豪宅产品才有能力支付。

我们不妨看看内地楼市的“祖师爷”——香港。

上世纪80年代,香港开始大规模建设超高层建筑,到今天很多“不惑之年”,甚至“年过半百”,却一个个水灵得像吃了保鲜剂。

1988年入伙的康怡花园,堪称内外兼修。不光外立面整洁光鲜,内部也能让不少所谓的“精装房”羞愧地低下头。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康怡花园,来源:网络

要知道,香港住宅的物业管理费平均2.7元每平方呎,相当于约每平方米30元。即便对比内地的一线城市,也要高出个七八倍。

钱到位了,保养自然也就跟上了。

然而,成熟如香港,也并非每一栋超高层都能“安享晚年”。

据香港市区重建局2019年发布数据,全香港约有3.9万幢住宅(综合楼宇),当中超过1万幢属楼龄50年或以上,3700幢楼龄50年或以上的楼宇欠缺维修及保养。

根据香港的住宅分类方法,50年或以上是“老年”,30-49年是“中年”,30年以下即“青年”。

这意味着,老年住宅中,有近四成属于“年久失修”。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图源:香港市区重建局网上学院

等待超高层的,将会是无可挽回的衰败。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对高层住宅的第三重担忧,来自逐渐衰败的命运。

不少小区在缺乏维护管养之下,逐渐走向破败,原住民纷纷搬走,各路租客占领小区,衰老破败开始“坐滑梯”……

走到这一步,基本已经“没救”了。

如果是10层以下的老房子,未来还有机会原地重建。通过提高容积率,把10层盖到30层,让开发商有利润可以赚。

原本就30多层的房子呢?难道要盖成60层、70层吗?拆迁的可能性微乎其微。

北京大学光华管理学院助理教授朱国钟,曾经结合房价、房龄、供给等因素与合作者专门做过研究。他认为:

以后中国有可能会出现大面积的贫民区,有可能就是现在的高层住宅。

参考香港和国外经验,超高层的住户非常“两极分化”。要么是富豪名流,要么是经济能力最薄弱的群体。

其实超高层在诞生之初,是为了解决地面上的拥挤,给千千万万进城的人们提供一个家。

相比低矮的农村自建房,以及陈旧的福利分房,崭新的高层电梯住宅,本身就是现代化生活方式的重要标志。一座座高楼,像一座座灯塔,点燃了人们对大城市的无限向往。

然而,随着地价和房价疯狂上涨,超高层从小众渐渐走向了泛滥。

2020年,贝壳研究院发布“超高层住宅”画像,公布了19座城市摩天住宅小区(超过30层)数量。

其中排名第一的重庆,有高达2219个摩天小区,占全市的16.9%。以每个小区1000户简单计算,至少有22万户,涉及几十万人。

排名前5的另外4个城市,武汉、成都、西安、深圳,“摩天小区”的数量,都超过了1000个。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对开发商来说,同样一块地,超高层能卖更多套房子,也就有更多利润。

对打工人来说,谁不想住低密度的花园洋房呢?可这类房子基本都是大户型,单价也更贵,刚需根本负担不起。上车门槛更低的超高层,也就成了“不是选择的选择”。

可是,当不缺地的小县城,盖起了成片成片的超高层住宅。一线城市的远郊区,也开始疯狂追逐天际线。机会的天平开始朝着风险一侧倾斜。

2001年广州超高层销售市占率仅有3.9%,到了2021年销售中,超高层的销售已经占据了39.8%。在增城这样的郊区地段,“摩天大楼”也并不少见——

保利天际,最高190米

碧桂园中心,最高150米

新世界塔岗村项目,149.6米

广州增城万科城,148.3米

华侨城云邸,141.4米

……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如今,面对高层住宅不断累积的风险,国家终于出手了。

从2020年到2022年,住建部、发改委、应急管理部连续4次发布“限高令”。从最开始的“一般不得新建”到后来的“严格限制”,一次比一次严格。

这也意味着,摩天住宅的时代,画上了句号。

随着我们从“大基建时代”步入“大维修时代”,各种问题慢慢暴露出来,超高层住宅的价值一定会面临重新评估。

那么,已经建成的超高层,该怎么办呢?

对于大部分楼龄还没超过15年,尚未进入加速衰老阶段的房产,人们还有机会撤出“泥潭”。

此外,少数能够“经久不衰”的幸运儿,一定同时具备以下几个特征:

看城市,人口持续涌入的城市,房子才能持续产生价值。

看地段,交通便利、配套完善、靠近就业和商业中心的地段。

看产品,改善甚至豪宅产品,业态尽量单纯,最好是纯居住。

一般来说,即便要买要住超高层,不建议选择太高的楼层。未来,我们还要寄希望于房屋维护科技、消防技术的进步,更好地保障人们的安全。

毕竟,跟采光、通风、视野、面子之类的“无形资产”比起来,生命安全才是最重要的。

来源:智谷趋势Trend

最后,物以类聚,人以群分,接触更优秀的人也可以让你成为同样的人,欢迎关注官方公号:灰产圈
灰产圈:培养你的发散性思维解密互联网骗局、实战揭秘互联网灰产案例、网赚偏门项目解析、分享网络营销引流方案。深挖内幕、曝光各类套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