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2年10月15日,一群参加过中印边境自卫反击战的老兵们聚集在乌鲁木齐。
聚会现场,大家看到当年曾经壮实青春的大小伙子,如今都已是白发苍苍的垂暮老人,心中无比感慨,激动万分。
依依回望曾经的峥嵘历程,尽是流金的岁月、花样的年华。
大家回忆起他们中曾获得过国防部“战斗英雄”荣誉称号的两位同志,其中之一便是陈代富。
虽然这次聚会陈代富没有到场,但是当老战友们谈论起他的高光时刻,以及他后来的沉浮遭遇时,无不为之唏嘘不已。
那么,这些老战友口中的战斗英雄陈代富到底有着怎样的传奇经历呢?
智勇炸碉堡立战功
出生在解放前夕的陈代富,来自四川的一户农民家庭。
那个年代,很多在红旗下长大的孩子都想通过当兵来改变命运,出身贫寒早早辍学在家务农的陈代富也不例外。
在报名参军后,身体结实家世又清白的他顺利地通过了各项严格的审核。
1960年,只有小学文化的陈代富成为了一名光荣的人民解放军战士。他非常珍惜这个来之不易的机会,一进部队,就把努力学习军事技能和文化知识作为自己每天必做的头等大事。
1962年,在中印边境的锡金段,众多碉堡和工事据点被印方修建起来,印方还经常阻挠我方一侧的正常道路施工。
在我方多次与印方交涉无果的情况下,为了确保我国的领土完整和国家安全,毛主席和中央领导同志命令解放军开赴瓦弄地区。就此,一场“对印自卫反击战”打响了。
身为390团五连二排九班的一名新战士,陈代富也参与到了这场战役中。这天,九班奉命去炸毁敌人的一座大碉堡。
而在执行任务的过程中,战友刘弟禄不幸被敌人的手榴弹击中而壮烈牺牲。
陈代富见状心如刀割、愤怒不已。于是,他迅速拿起爆破筒在班长杨成福的掩护下,冒着枪林弹雨,直接冲到了碉堡的顶端。
随后,他将一枚手榴弹快速扔进了碉堡内,谁曾想反应灵敏又狡猾的敌人又将冒着烟的手榴弹给扔了出来。
随着一声“轰”的巨响,那枚手榴弹竟然就在近在咫尺的地方爆炸了!陈代富身上沁出大片的鲜血,危急关头的他却顾不得这些,在碉堡顶端用尽气力快速扒出一个洞口,并将爆破筒塞了进去。
惊恐万状的敌人赶紧将爆破筒往上顶,陈代富用沁出鲜血的躯体堵住洞口,靠着身体的所有重量如钉子一般地钉住了爆破筒,随后将拉火环拉开……
在爆炸的一瞬间,机智的陈代富迅速滚落下碉堡。在震天撼地的巨响和滚滚的黑烟中,碉堡四分五裂地飞上了天。
随后,390团冲上高地,成为第一个攻进瓦弄地区的团队。还没有等敌人反应过来,解放军的红旗已经插在了敌人的据点上。
这场被外媒称为“小刀切黄油”的对印自卫反击战,正如他们所报道的那样快速又犀利,仅仅一个月的时间就以敌人的失败而告终。
战役结束后,身负重伤但保全了性命的陈代富也以“活着的黄继光”的大智大勇,荣获国防部颁发的“战斗英雄”荣誉称号。
一时间,威名远扬、无限荣光的陈代富成为了大家学习的楷模。
而年轻好学的他也并未被胜利冲昏头脑,他只想沉下心来好好学习军事理论知识,提高相关的业务水平,继续为党和人民做出贡献。
那么,这位战斗英雄在以后的人生路上是否能实现自我价值,并继续“一路凯歌”呢?
突击提拔沉落布衣
后来,立下战功的陈代富不仅有了幸福美满的家庭,而且在仕途上一路向上。
1973年陈代富甚至被上级领导提拔到了武汉军区副政委的高位上,而那个时候的他才30岁出头,成为了武汉军区最年轻的副政委。
同年,在中央候补委员和中央军委委员的选定名单中,他的名字也赫然在列。
后来又半个月的时间,他的职位就飞升到了武汉军区的副政委岗位上。
电话打到部队,很多人都惊讶地以为是听错了消息,就连陈代富自己也吓得差点喘不过气来,普普通通的他在很短的时间内居然能连升三级?
但是一纸红头文件,让所有人都不得不相信这是事实。
要知道,他刚从团政治处主任升迁到师政委的岗位也才4个月的时间!当下的工作刚刚熟悉,有了头绪的他正在进入状态,步入正常的工作轨道中。
陈代富只读过小学三年,参军也才十几年的时间,他现有的知识和军事技能也都是当兵后靠着自己的刻苦努力,一点点自学出来的。
而那武汉军区里坐着的都非等闲之辈,但凡是身担要职的人,大多是从二十年血雨腥风的战争中艰难走出来,拥有丰富的作战经验和政治思想觉悟。
他们中很多人要么是开国中将,要么就是少将,最低的也是开国大校。
当这些元老级人物看到陈代富火箭般的升迁速度,心里的一杆秤要说没有一点波动是不可能的。
大军区要管理的人与事的广度和深度都不是陈代富过去所有岗位能相提并论的。
老将军们普遍认为,就目前陈代富的工作能力和文化水平与职务均不相称。像他这样缺乏实际工作能力的年轻人,在和平年代就应该到基层的岗位上去好好历练,全方面地提升、沉淀自我,这才是最重要的。
在陈代富身上,除了“战斗英雄”的称号让他能感到真正的自信,其余的一切都让他觉得是遥不可及的距离。
那些每天都要接触的高规格会议、高层次人物,那些必须要说的很多“高大上”的话,在他心头永远是一种难以适应的尴尬情绪。
他和妻子心中一直有一种疑惑:论文化内涵、组织能力、口才和笔头能力,他最多在营连位置上也只能算是勉强称职,再往上升,难道仅仅因为他是“战斗英雄”?
在“人才济济”的武汉大军区,面对要求严格的老将军们,他勤勤恳恳,低调处事,甚至母亲病重都不敢随便请假。
他每天结束后,都在心里反省自己当天的言行:“我今天这句话是不是说错了?我这个报告哪个地方好像写得文不对题?明天还需注意些啥?”
他在谨小慎微中,一直希望查缺补漏,但他好像总和大家有一种不协调感,工作也无法融入其中,不得其法。
就这样,每天的工作让陈代富都觉得如履薄冰,浑身不自在。
但身居高位的他仍然是要装出一副轻车熟路、驾驭自如的模样。
该开的会他照样要开,该写的报告他实在憋不出来,让秘书代劳也要交,该发的言秘书都会提前拟好稿子,他只需照本宣张;
最让人头疼的是,升职不升薪的他时不时还要掏出自己为数不多的工资去应酬工作中的人来客往……
另外,他上任武汉军区的副政委之前,接到过去北京参加青年干部学习班的通知。
阅历浅、思想单纯的陈代富以为这是一个提升自己的好机会,却没有料到会一不小心走进了一场政治漩涡中。
陈代富和那个年代很多单纯的青年干部一样,在上级领导的“刻意培养”中,不知不觉地便参与了一些不该做的事,说了一些不该说的话。
当时的他并不知道,这仅仅4个月的进京学习,能给他的未来带来长达20年的无尽苦涩。
从北京回来后,他去家乡看望了病危的母亲。
当他走进破落的村庄,走进老家的茅屋,看到母亲躺在满是补丁的被窝里,一副瘦骨嶙峋的模样,让他不禁抱着母亲失声痛哭起来。
当母亲用骨瘦如柴的手轻轻抚摸着他的头,一声“儿啊!”,更是让他心疼得不能自已。
乡亲们知道在城里做“大官”的陈代富回来了,都纷纷来到他家,淳朴的乡亲们直言不讳地告诉这位从他们村里走出去的唯一的“大官”:这些年成天说政策讲斗争,可是每家每户的生活都成问题了……
这次回乡之行,让陈代富有机会近距离接触到了社会上、生活中最现实最残酷的一面,原来,国家所面临的困境要比他想象的还要艰难复杂得多,这些不得不让他反思起自己的工作。
沉下心来思考良久,他这才发觉那些老将军们的观点是对的,自己真的应该走进基层,低下身去接触更适合自己的一些实际工作。
于是,他在武汉军区副政委的岗位上没干多久,便自行向上级申请降为师政委,回到老部队去抓一些具体工作了。
1977年12月,陈代富被撤销掉了一切职务。
那么,在这场时代的更迭中,这位当初跃迁高位,如今沉落为布衣的“战斗英雄”接下来的人生又该何去何从呢?
澄清事实终得清白
有人说,爬得越高,跌得越重;即使幸免陨越,那如履薄冰的惴惧,也就够人受罪。
被释放后的陈代富回到家后,整天无所事事,只能不停地抽烟。失眠和发脾气成为了他的生活常态,偶尔又会痴痴傻傻地望向窗外,精神几乎到了崩溃的边缘。
学医的妻子看在眼里,疼在心上。她弄来一些中草药,耐心地熬煮给丈夫服下。在妻子无微不至的照料中,陈代富的病这才略微好转。
虽然办案的人员不再来继续追究他的个人问题,但是也一直不给与一个明确的定论。
现状让那些世俗的眼光和流言蜚语更是如一把尖刀一般,时不时地往陈代富的心窝里戳。
陈代富一家在这种没有定论的压抑中,又茫然地过了几年。
1981年,有关部门终于送来了定论:经查实,陈代富当年并没有参与到危害党和国家的活动中,以“说错话、办错事”来对待。
不久后,陈代富便接到了转业通知,脱下军装的他成为了地方上某银行的副行长。
两年后,他又退居二线。
这个历史问题就如魔杖一般一直在捶打着陈代富,让他痛苦不堪,他对妻子说:“唉,这还不如我当初炸碉堡的时候直接炸死算了,这些年我真是对不住家里,我给你和孩子们带来多少负担啊!”
妻子见他又有了些许抑郁的倾向,便提醒他该去中央讨个明确的说法,于是在妻子的鼓励下,陈代富开始了上访之路。
俗语说“千丈麻绳,终须有结。”
陈代富十多年的上访终于引起了中央领导同志的重视,总政治部下发公文让对他的上访给予答复:陈代富的“说错话办错事”属于特定的历史政治气候所造成,这些旧账不应算在个人头上。在顺逆境中,他一直都是一位忠诚的党员同志。
陈代富用颤抖的手缓缓接过这份看似薄薄的一张纸,这张纸他足足等待了二十年,是一份分量最重的公文。他仰天长舒了一口气,全家人相拥在一起,喜极而泣。
1998年,陈代富被恢复正师职职务,同时享受正厅级政治、生活待遇。
2001年陈代富退休。
历史的车轮继续向前,所有的晦暗都留在了昨天,如今凛冬散尽,星河长明。
热门跟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