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人守时、注重团队合作、礼貌待人的特质,很多都是从小学阶段开始形成的。
日本学校随处可见的日常景象,却成为塑造日本人特质的重要一环
樱花盛开的4月,入学式是日本的一大特色,但世界主流国家都是9月入学。日本的教育体系显得十分独特。纪录片《小学——那是一个小社会》聚焦于东京都世田谷区的小学生,在海外电影节上备受瞩目。
这部纪录片没有旁白和解说,仅仅通过捕捉孩子们的言行,展现出了意想不到的戏剧张力,也引发海外观众对“日本人特质”的思考。其英文片名为《The Making of a Japanese》。影片提出了一个惊人的视角:“日本人是如何养成的?”
该片由山崎爱玛导演执导,她有一个英国父亲和日本母亲,毕业于大阪的一所公立小学后进入国际学校。 因觉得日本社会的规则繁多令人压抑,她选择前往美国大学深造并定居纽约。 然而,尽管自己并未做什么特别的事,却常被人称赞“工作努力”“守时负责”“团队贡献出色”,她认为这或许源于自身的日本背景。
该片聚焦于日本小学日常生活中的教育,例如“摆好鞋子”“自己清扫使用过的教室”“认真举手发言或回答问题”等。对日本人而言这些是理所当然的日常行为,但山崎导演认为,这种“凡事认真对待”的习惯,不仅为学生踏入社会做好准备,也增强了面对灾害时的心理素质。
这部纪录片让观众通过一个“微型社会”,重新认识日本小学教育的魅力与价值。一位法国演员曾表示:“日本人真的很有礼貌,而法国人随心所欲。如果日本人看见我们的行为,可能会感到惊讶。”
这在巴黎机场表现得尤为明显:刚下飞机,入境检查时大家挤作一团,没人排队。这种场景在日本几乎见不到。比如,日本球迷捡垃圾、大谷翔平清理场地等细节,也被视作“典型的日本式美德”。
山崎导演表示,“理解日本人身上深植的特质,关键在于小学教育”。“6岁入学前,日本儿童的行为和世界其他地方的6岁儿童没什么不同。但12岁小学毕业时,他们已体现出日本社会的基本特质。”
在6年时间里惊人的成长
导演亲身体会后,以公立小学为舞台,拍摄了本片。她在世田谷区的协助下,历时一年、150天、700小时,记录了塚户小学的日常。
一年级学生首先学习举手发言、走廊行走规则、打扫卫生、分发午餐等团体生活的纪律与秩序。不少孩子在入学前就开始练习如何分餐、大声回应。身材小巧的他们背着对比之下显得硕大的新书包,这也是日本的特色之一。值得一提的是,如今学校在称呼学生时,无论男女统一使用“さん”而非“君”。
一年级学生由六年级学长帮扶,他们以作为榜样为荣。尽管一年级学生有时会撒娇或哭闹,但在成长过程中,他们逐渐学会承担责任,最终蜕变成成熟的六年级学生。影片聚焦于一年级与六年级学生,通过对比展示他们的成长差异。
受新冠疫情影响,所有学生都戴着口罩,课桌上装有手工制作的亚克力隔板。六年级学生可以熟练地在隔板间活动,但一年级学生常会碰撞弄坏隔板。午餐时,大家只能面朝前安静地用餐。许多六年级的修学旅行等活动也被迫取消。
老师的陪伴与支持
影片也聚焦日本教师的努力与挑战。无论是年轻的热血教师,还是温柔的女性老师,都在用自己的方式塑造着孩子们的未来。
六年级老师常因想培养学生的责任感而严厉指导,但也会受到家长“请温柔点对待”的请求而感到纠结。强烈的集体意识是日本特质,但过度追求连带责任可能引发欺凌。
尽管肩负繁重的任务与育人责任,老师们依然努力教学。例如,一位六年级男生在被老师激励后,克服弱点,坚持练习跳绳,为运动会努力备战。
一年级学生则表现出对练习的不稳定性。例如,为迎接新一年级学生的音乐演奏,尽管通过选拔担任演奏者,但有些孩子练习松懈,老师毫不姑息,即使孩子哭泣也严格要求。孩子们逐渐学会承认错误并积极改正。或许正因为如此,小学老师成为许多人一生中难以忘怀的存在。
春天到来,新的一年级生入学,而旧一年级生也面貌焕然一新。
山崎导演希望这部影片能为深化相关议题提供一个切入点:“我希望日本的老师们能更加自信。”
日本小学的“常识”在外国人眼中是“不可思议”
希腊:认为小孩子不可信赖。
美国:反对让孩子清扫学校。
日本的学校教育理念与海外有很大不同。国外将学校视为‘课堂学习的场所’,而日本更注重通过学校生活‘学习社会的运行方式’,例如集体活动或特殊课程,这在全球范围内都很少见。该片在欧洲最大日本电影节“尼普邦联接”中获最佳纪录片奖,在教育大国芬兰上映4个月取得好成绩,希望国内也能引进呀。
如果喜欢我们的瞎比比,请持续关注日本物语,并动动您的小手手给我们加星标,以及文章右下角的“在看”!
狗头保命 物语君小号防失联
热门跟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