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声明:本文为短篇小说,内容纯属虚构,请理性观看

前言

“八世修不到个供销社”,当年中专毕业,父母托关系让我进入到供销社上班,让我捧上了他们看中的金饭碗,然而最后我却选择了辞职,跟着同学到运输队工作。

几十年后再看当初的决定,我无比庆幸自己当初做出了正确的选择,没有丢掉自己的良好品格,也因此人生有了巨大的改变!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01

那是八五年的春天,我永远记得那个下着毛毛细雨的下午。站在供销社橱窗前,看着玻璃上映出自己穿着崭新蓝色工作服的倒影,我感到既忐忑又自豪。

这份工作来之不易,是父母托了好几层关系,又送了不少礼,才把我这个刚从商业中专毕业的毛头小伙子安排进来。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那时候,在我们县城,能进供销社工作就像是在城里分到了房子一样让人羡慕。大家都说:“八世修不到个供销社”,这话虽然夸张,却也道出了供销社在老百姓心中的地位。

记得我入职那天,隔壁老王家的媳妇还特意跑来恭喜我妈,说她家闺女要是能找个供销社的对象,她就烧高香了。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供销社确实是个出人头地的好地方,那会儿计划经济还占主导,什么自行车、缝纫机、手表、收音机,甚至是一些紧俏的布匹、罐头,都得凭票供应。

供销社就成了老百姓买东西的主要渠道,每天门口都排着长队。站在柜台里的营业员,那可真是春风得意,走到哪儿都有人笑脸相迎。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记得刚上班那会儿,我爸总爱跟街坊邻居炫耀:“我家小子在供销社上班了,以后买东西有门路了。”

每次听到这话,我心里就有种说不出的滋味,确实那时候但凡要买点紧俏商品,不托人找关系几乎是不可能的。

供销社里的工作看似简单,实则大有门道。我被分在日用杂品柜台,跟着几个老员工学习。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最开始只是整理货架、进货、盘点库存这些基础工作,每天像个陀螺似的转个不停。虽然累但想到自己终于有了个体面的工作,心里还是美滋滋的。

柜台里的工作看似风光,可真正做起来才知道其中的酸甜苦辣。我是整个供销社为数不多的男营业员,周围都是女同事。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有跟我同龄的小姑娘,也有上了年纪的大姐。刚开始我总觉得浑身不自在,说话做事都格外小心。

最让我头疼的是要学会“察言观色”。一个称职的营业员不光要懂商品、会算账,还得会说话。

每天面对各种各样的顾客,有的和颜悦色,有的盛气凌人,有的急得直跺脚,有的推推搡搡地插队,应付起来着实不易。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有天上午,一位穿着体面的中年妇女来买缝纫机。那时候“蝴蝶牌”缝纫机特别紧俏,她二话不说塞给我一个信封,说是让我帮忙留一台。我打开一看,里面是五十块钱,在那会儿可不是小数目。

我愣在那里,不知如何是好,按规矩缝纫机得按供应证顺序来,可要是把钱退回去,似乎又太不近人情。

这事我回家跟我妈说了,没想到她直接说我是个榆木脑袋,连这点人情世故都不懂。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你看人家小刘,进供销社才一年,就买了手表、缝纫机,还攒了不少钱。你这样死心眼,以后怎么在单位立足?”我听了这话,心里更加烦闷。

渐渐地,我发现自己越来越不适应这种环境,每天看着同事们熟练地应付那些“走后门”的顾客,看着他们在账本上做手脚,我就觉得浑身不自在。

可偏偏这种现象已经成了公开的秘密,已经成了工作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记得有一次,一个老支书来买化肥。他二话不说,直接在柜台上放了两条“大前门”,笑呵呵地说:“小伙子,照顾照顾。”我假装没看见,按流程给他开单子。

他却急了,说我不会做人,连一点意思都不懂。这事后来传到领导耳朵里,我被叫去谈话,说要学会“圆滑”,不能太“生硬”。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日子一天天过去,我越发感觉这份工作不是我想要的。虽然表面上看起来体面、轻松,可内心的煎熬却与日俱增。

每天晚上躺在床上,我总在想,难道这就是我要的生活吗?难道我注定要在这种勾心斗角中蹉跎度日?这些困惑像一团乱麻,让我夜不能寐。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02

那天下午盘点库存时,我又一次发现账目对不上了。

从入职开始,我就把每笔进出货都记录得清清楚楚,但总有些商品的数量莫名其妙地减少。

起初我以为是自己记错了,可反复核对后发现,这种情况总是发生在某些紧俏商品上。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张主任,库房里的自行车配件又少了三个。”我站在办公室门口,手里捏着账本。张主任头也不抬,继续写着什么,“小王啊,你是不是又记错了?现在人手这么紧,你就别总是搞这些没用的统计了。”

我不死心,“可是……”话还没说完,张主任抬起头,眼神变得严厉起来,“你刚来没多久,有些事情不明白很正常。我们供销社的账目向来都是这么记的,你要是觉得做不了就换个岗位。”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回到柜台,我翻开账本,总觉得这里面有问题。正想着,老会计王姨走过来,轻声说:“小王,你也老大不小了,咱们单位的事,看看就好,管太多对自己没好处。”

我愣住了,王姨的话里有话,这段时间我确实发现一些异常:每个月月底,张主任都会单独开库房的门,之后就会有一辆小货车在天黑后来取货。更奇怪的是,这些货从来不开发票,也不记入账目。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你可能还不知道吧,”隔壁柜台的李姐递给我一杯茶,“上一个管库房的小郑,就是因为问得太多,被调去了最偏僻的分社。”她的话让我后背发凉。

一天傍晚,我决定留下来弄清真相。躲在库房外的杂物堆后,果然看见张主任和几个陌生人,正在往一辆面包车上搬运货物。借着月光,我认出那是前几天刚到的一批紧俏商品。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第二天一早,我便找到了张主任。“要么好好干,要么趁早走人。”他盯着我说,语气里带着威胁,“你爸托了多少关系才把你弄进来,可别让他们失望。”

就这样,我明白了供销社里的潜规则,每天看着那些靠关系走后门的人心安理得地拿走紧俏商品,这种不公平的现象让我越来越难受。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老三,你疯了吧?供销社的工作多少人想要都要不到,你居然想辞职!”父亲的烟灰缸重重地砸在桌子上,发出刺耳的声响。

我低着头,心里却异常坚定。就在上周,我去看望了在运输队工作的中专同学老张。看着他开着大卡车来来往往,腰板挺直,脸上洋溢着自豪的笑容,我羡慕极了。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现在开车多吃香啊,跑一趟长途就能赚几百块。”老张递给我一根烟,“要不要来试试?我爸是队里的副队长,可以帮你走走关系。”

“可是我没有驾驶证……”我有些犹豫。老张拍拍我的肩膀,“跟着师傅学呗,一两个月就能上手。比起整天躲在店里算账,开车才是爷们儿干的事!”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那天回家,我躺在床上翻来覆去睡不着。隔壁传来母亲的叹息声,“你爸托了多少人情才把他安排进供销社,这孩子怎么就不知道珍惜呢?”

“妈,我不想在那里混日子。”我推开门,看着母亲布满皱纹的脸,“您知道吗?那些货物是怎么不见的,那些后门是怎么开的?我不想当帮凶。”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你这孩子,怎么这么犟呢?”母亲擦着眼泪,“人家都说了,这是惯例,你认真什么?”

“就是因为大家都这样,所以才更要改变啊!”我的声音有些发抖,

父亲猛地站起来,“那不一样!我们是没办法,你现在都有这么好的工作了……”

“爸,我已经决定了。”我深吸一口气,“老张说他爸答应让我去运输队,跟着师傅学开车。现在运输队的司机一个月能赚好几百,比供销社强多了。”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胡闹!”父亲气得浑身发抖,“你以为开车那么容易?要是出了事怎么办?”

争吵持续了整整一个星期,最后还是母亲心软了,她偷偷跟我说:“你爸是怕你吃苦,但是妈相信你,只要你觉得对的事,就去做吧。”

就这样在万般争议中,我递交了辞职申请。张主任看着申请表,冷笑一声:“早就知道你待不久,这下如了你的愿了。”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收拾东西的那天,几位老同事来送我,王姨塞给我一个红包:“你能走出这一步,比我们都勇敢。”我心里一暖,知道自己的选择是对的。

在运输队报到那天,看着面前崭新的大卡车,我的心中充满了期待。也许这条路会很艰难,但至少是我自己的选择,无怨无悔。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03

清晨五点,我已经起床准备去运输队报到。天还没亮,春寒料峭,我穿着厚厚的棉袄,踩着自行车,心中却是暖的。远处传来几声鸡鸣,我不由得加快了脚步。

师父是个五十来岁的老司机,姓陈,他的手上布满老茧,脸上的皱纹里镶着岁月的痕迹。第一天,他就语重心长地对我说,开车要稳,人要正,这一点都不比在供销社简单。

跟着师父学车的日子,确实让我明白了什么叫吃苦。每天天不亮就要去车队,先把车擦得锃亮,检查机油、水箱、轮胎,一项都不能马虎。师父说要把车当成自己的命来对待,开车就是在跟自己的性命打交道。

最初的练习是在院子里倒车、调头。我常常被其他老司机的笑声惊得手忙脚乱,但师父从不急躁。他总是站在旁边,一遍又一遍地教我。渐渐地,我掌握了车感,能够轻松地完成各种基本操作。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记得第一次上路,是去省城送一批货物。那天凌晨,我紧张得手心全是汗。师父坐在副驾驶,一路上都在指导我该如何控制车速、如何变道、如何预判路况。

当大货车驶出城区,开上省道时,迎面而来的是广阔的田野和冉冉升起的朝阳,那一刻,我感受到了前所未有的自由与豪迈。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随着技术的日益熟练,我开始独自承担长途运输任务。那些年,我走遍了大江南北,见识了从未想象过的风景。

高原上的皑皑白雪、戈壁滩的连绵黄沙、海边码头的此起彼伏的号角声,都让我感慨万千。每到一个新地方,我都会给家里寄一张明信片,慢慢地,父母的态度也软化了。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而此时的供销社,却渐渐失去了往日的繁华。改革开放带来的市场经济大潮,冲击着这个计划经济时代的产物,越来越多的个体户开起了小店,我偶尔路过时,总能看到很多熟悉的面孔在发愁。

九十年代初,供销社改制的消息传来时,我正在青海送货。看着昔日的同事们手足无措,我却已经在运输行业站稳了脚跟。那些年,由于改革开放,全国各地的物流需求与日俱增,我的收入也节节攀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最让我感到欣慰的是,我在送货途中结识了我的妻子。她是一家纺织厂的会计,第一次见面就被她的温柔大方所吸引。

我们很快确定了关系,组建了幸福的小家。每当看着她和孩子,我就越发庆幸当初的选择。

而当年那些在供销社的同事,有的下海经商,有的转行做了小买卖,也有人选择了买断工龄。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王阿姨后来开了一家小卖部,生意还不错;李姐去了百货公司当营业员,也算安稳;最后听说张主任被调查了,不知道现在怎么样了。

日子久了,我也慢慢想明白了一些事。人生的道路千万条,关键是要选择一条适合自己的,并且坚持走下去。

当年在供销社的工作,确实是个令人羡慕的“金饭碗”,但对我来说,那里的规则和气氛让我窒息。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选择离开,选择追求自己想要的生活,虽然当时显得任性冲动,但正是这个决定改变了我的人生轨迹。

现在想来,那个满是困惑和挣扎的八五年,恰恰是我人生的转折点。如果不是下定决心离开供销社,我可能永远不会知道,外面的世界如此广阔,人生的可能性如此丰富。

在运输队的这些年,我不仅收获了一份事业,更收获了宝贵的人生经验。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前些日子,我开车路过老家,看到原来的供销社已经变成了一家超市。站在马路对面,回想起当年的种种,恍如隔世。

如今的我,已经有了自己的货运公司,雇了十几名司机。每当看到新来的年轻人,我就会想起当年的自己,也会把师父的话传授给他们:开车要稳,人要正。

岁月流转,时代变迁,那个让人趋之若鹜的供销社终究成为了历史,但人生的真谛却永远不变:勇于改变,坚持梦想,诚实做人。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本文声明:本文为短篇小说,内容纯属虚构,请理性观看,配图来自网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