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记者乘坐沪苏湖高铁正式开通的首趟列车,穿行于江南水乡和练塘、黎里、南浔等多个江南古镇,车窗外是浓郁的江南水乡风情。55分钟,从宁静淡泊的湖州,到古典优雅的苏州,再到摩登现代的上海。高铁设计和建设者们介绍,这条线路背后是无数建设者用毅力、智慧和创新技术克服重重困难创造的“风景”。5.25公路穿越元荡湖,尽力避免对水体污染

站在元荡湖边,背后就是沪苏湖穿越元荡湖的线路。中铁十四局沪苏湖站前四标项目部项目书记刘周继介绍,沪苏湖高铁跨越元荡湖一段长5.25公里,高铁在此处的建设面临着巨大的环保挑战。

他说,在元荡湖段的施工中,传统的水中栈桥钢围堰施工方法被摒弃,取而代之的是更为环保且高效的双排钢管桩围堰形式。这一创新举措可以极大减少施工过程中对水体的污染,还简化了施工流程,提高了施工效率。

上海铁路枢纽工程建设指挥部工程部主任刘青则介绍,沪苏湖高铁要横穿元荡湖、三白荡等11处重要湿地,穿越太浦河清水维护通道等4处生态保护红线,跨越京杭大运河、东西苕溪2处国家级敏感点和黄浦江上游水源保护区,上海市区噪声环境敏感点多达75个,环保要求极高。

创新:智能机器人技术“上阵”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创新:智能机器人技术“上阵”

而整个沪苏湖高铁建设则面临更多困难与挑战。沪苏湖高铁2020年开工建设,建设期为4年多,全线共有桥梁38座,跨越36条等级航道、243条河流,其中两次跨越太浦河、两次跨越京杭大运河,水中桥墩多达655个,主跨超过100米以上的桥梁达24座,其中松湖特大桥全长111.8公里。

松江站是8个车站中最大的车站。上海建工沪苏湖高铁上海松江站项目经理部袁子文介绍,上海建工调集属七建集团、安装集团、机施集团、装饰集团四家专业单位共同参与建设,高峰期时3000多名建设者,200多台机械设备高质量作业,同时优化工艺流程、采用无轨道导航全位置爬行焊接机器人等智能机器人技术,在14个月里完成了全部施工任务。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中铁二局沪苏湖高铁项目站前六标项目经理管昱华介绍,作为沪苏湖高铁全线唯一一家铺轨单位,他们建立了轨道信息化管控平台,实现了铺轨施工组织的智能化、信息化、专业化、绿色化,以单日最高完成12公里的轨道铺设速度,用时4个月顺利实现沪苏湖高铁正线贯通,“任务最艰巨的是二级线路拨接施工,相当于既有线路与新建线路之间进行位置的迁移转换。每次拨接施工任务都在晚上,而且作业时间要求都在6个小时以内,我们把施工计划精确到要用的铁锹和扳手数量,明确每一段栅栏几名工人去拆除。规模最大的一次拨接施工是沪昆铁路上海七宝至春申段还建改造工程,330分钟作业时间,投入2000余人,将8.5公里线路整体西移11米,为沪苏湖高铁建设引入虹桥站腾出场地。”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精准:不能有丝毫差错

一个月前的11月23日上午,首趟试运行列车G55505次从上海虹桥站开出,沪苏湖高铁建设进入试运行阶段。当日深夜11点50分,一群身着黄色工作服、带着头灯的铁路工作人员循着铁路线路来到盛泽站旁的作业现场,准备开始当晚的道岔精调工作。

凌晨12点,道岔精调工作正式开始。该段道岔精调2组的“技术指导”李红兵和组长杨金鑫凑在一起,凭借头灯的光亮再次确认起当日作业需要克缺的部位。联调联试以来,李红兵和同事们连日奋战,结合每日联调联试的数据为沪苏湖铁路的线路状态做更精确的状态调整,为开通运营做冲刺准备。

在平均年龄只有25岁的沪苏湖高铁精调组里,李红兵是个“另类”。明年2月,李红兵即将告别奋斗了大半生的工作岗位,正式退休——沪苏湖高铁将成为他工作生涯里最后一条精调的高铁。入职35年,李红兵辗转镇江、上海、张家港等地,参与过数次站改和京沪铁路、沪苏通铁路、沪宁沿江高铁等新线的精调,是名副其实的“精调通”。

“这里往里压0.2mm,这里往外挑0.1mm......”道岔的最前端,李红兵用一把小小的塞尺飞快测量着,迅速计算出了每处位置的调整量。11月末的深夜寒风瑟瑟,老李的脸被风吹的有点发红。虽然已经“身经百战”,但对老李来说,精调绝不仅仅是“松一松扣件、调一调螺栓”这样简单的匹配轮轨关系,而是一个精度要求极高的“绣花活”,调出来的线路各项指标误差都不能超过“一张A4纸的厚度”。

“别看我们都是‘糙汉子’,但其实干的都是这毫米级的精细活儿,为的就是确保列车高速行驶时的平稳度。硬币在高铁上屹立不倒是因为啥?不就是因为这轨道足够平顺嘛!”老李笑着说。

中铁第四勘察设计院沪苏湖高铁总体负责人陈国全表示,沪苏湖高铁在湖州与合杭、宁杭高铁衔接,形成“十字”型枢纽,通过湖州枢纽实现上海、南京、杭州、合肥等省会城市之间的互联互通,将有效缓解沪宁、沪杭两大客运主轴的压力,构建西出上海的第三通道,对沿线居民出行、区域经济发展等具有深远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