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伴腰椎损伤,无法行走,希望有一个轮椅。”“子女不在身边,希望志愿者可以走动陪伴。”……在安徽省合肥市蜀山区南七街道丁香社区慈善服务综合体,社区居民写下一个又一个“微心愿”,这些心愿会成为“订单”,由街道“慈善资源库”派单,随即有社区志愿者“接单”提供服务。
这是安徽省合肥市社区慈善建设试点之一,将百姓多样化的需求转化为社区慈善项目,服务困难群众,解决基层服务与治理问题。
近年来,合肥市鼓励基层开展社区慈善建设工作,努力推进社区慈善基金、社区慈善项目、社区慈善组织、社区慈善人才建设,打造社区慈善服务综合体(以下简称“四善一体”),探索社区慈善建设新模式,整合社区慈善资源力量,为社区百姓解难题、办实事。
方兴社区残疾人在瑞园居民区“阳光家园”残疾人庇护工场制作手工艺品。
以居民需求为导向,社区慈善项目落地生花
82岁的独居老人陈谷珍告诉社区工作人员,她行动不便,很少出门,“希望有人过来聊聊天”。蜀山区南七街道慈善服务综合体快速响应,派遣社工和慈善志愿团队定期为她提供陪伴照料服务。
在陪伴照料的过程中,志愿者得知陈谷珍有体检的需求,随即联系了服务社区慈善的医疗机构为她提供免费体检,并且上门接送、陪伴老人进行体检,事后还代取了体检报告。
陈谷珍家中的电视机机顶盒需要缴费,“暖阳敲门团”接到了陈谷珍的第二个心愿,安排志愿者前往营业厅代缴费。
志愿者还邀请陈谷珍参加了社区端午、重阳节等集体活动,她在活动中结识了很多新朋友,让老年生活变得多姿多彩。
“居民有什么样的需求,我们就提供什么样的服务,社区慈善项目与救助需求精准对接。”南七街道社会事务办公室主任张颖说。
南七街道慈善服务综合体自2020年6月投入使用以来,已经形成了“服务对象点单”“慈善服务综合体派单”“爱心志愿者(企业)接单”的工作机制,建立了“微爱进家,圆梦驿站”南七慈善品牌,打造了“微爱陪伴团”“贴心管家”“益企爱相伴”“暖阳行动”“皖安情好”等23个慈善微项目,帮助居民实现了322个“微心愿”。
近年来,合肥市以微项目方式,聚焦“一小一老一困一残”、小区综合治理、基本公共文化服务、居民文明素养提升等领域,设计实施具有社区公益价值的慈善项目。同时,以微公益创投形式,激发社区组织的积极性,形成了一批社区服务项目。
合肥市还推进了“一县(区)一品、一街(镇)一品、一村(居)一品”慈善项目品牌创建,打造了“一米阳光助残”“慈善助老”等617个慈善项目品牌,满足困难群众的日常需求,也为社区居民排忧解难。
蜀山区南七街道慈善志愿者组织开展困难儿童科技研学活动。
让社会资源从“点滴汇”到“蓄水池”
慈善项目的运行需要资金支持,如何筹集资金成为社区慈善项目能否顺利实施的关键。
合肥市积极推进社区慈善基金建设,设立了乡镇(街道)、村(居)级社区慈善基金。同时,通过设立区县级专项基金,设置辖区社区专项基金池,以县区级专项基金带动社区慈善基金发展。
目前,合肥全市已设立1342只社区(村)慈善基金,筹集基金2221万元,实现了全市乡镇(街道)社区慈善基金覆盖率不低于50%、村(居)社区慈善基金覆盖率不低于30%。
在募集慈善资金方面,合肥市各个区县的社区慈善基金做了多种探索。
包河区引入安徽乐邦慈善基金会,成立政府和基金会合作的专项基金,双方配比出资形成种子资金,项目化运作,开展“服务+资金”救助。通过这种方式,包河区先后打造了一批救助服务品牌,比如常青街道的“乐助常青”、方兴社区的“暖兴工程”等。
方兴社区建设部副部长王婷介绍,暖兴工程专项基金初始资金为1万元,通过积极动员辖区驻地单位、爱心企业、社会组织及个人,以公开筹资、爱心义卖等方式,筹集慈善资金61.5万余元,累计服务特殊困难群体8000余人次。“社区慈善基金像个蓄水池,正在源源不断汇聚社会爱心暖流,带动越来越多的爱心人士投身慈善事业。每一次打开‘水龙头’,都惠及更多的社区居民。”蜀山区三里庵街道竹荫里社区党委书记孟霞说。
孟霞告诉《民生周刊》记者,三里庵街道在蜀山区慈善协会社会救助专项慈善基金下,设立三里庵街道竹荫里社区慈善基金账户,并成立社区“救急难”互助基金。社区利用这些慈善基金,运行各具特色的慈善项目,解决群众身边的急难问题。
比如,竹荫里社区81岁的居民丁厚珍患有多种慢性病,随着年纪越来越大,生活上出现一些困难,她经常向社区工作人员求助:“眼神不好,弯腰、抬腿还费劲,特别是冬季晒被子和家里卫生清洁,我一个人根本没办法……”
在社区慈善基金的支持下,竹荫里社区为丁厚珍这样的老人成立了关爱帮扶小组,积极联系事业单位、爱心企业、社区志愿者、社区慈善组织等人力及物资救助资源,帮助老人申请更多救助福利,为他们提供必要的生活帮扶。同时,社区开展了义演、义展、微心愿认领等慈善项目,为居民排忧解难。
“社区慈善生态圈”促进美好家园建设
“其实很多人都有做慈善的想法,但可能没有找到参加的途径。”合肥市蜀山区民政局副局长周平说。
在周平看来,社区慈善是一种很好的方式,让更多人有机会参与慈善活动。这种参与不只是捐钱捐物,还可以是捐服务、捐时间等。
比如,社区的理发店可以捐为老人免费理发的服务,社区居民可以捐出自己的闲余时间陪伴独居老人。
社区的慈善活动近在咫尺,随手可为。但要让更多居民参与社区慈善活动,需要“头雁”引领。
合肥市近年来一直在壮大社区慈善人才队伍,推进多元化社区慈善人才队伍建设,已经培养了1500余名长期参与社区慈善工作的社区慈善劝募员。同时,合肥市不断提升基层公益慈善从业人员专业知识和岗位技能,开展社会工作人才培养学历提升、持证率提升和实务能力提升工程。目前,合肥市持有社会工作者证书的慈善社工人才已达12146人。
合肥市大力发展社区慈善组织,推进街镇慈善志愿服务联合会建设,常态化开展社区慈善服务,实现了市、县、镇三级慈善组织全覆盖。
社区慈善服务综合体成为社区慈善活动的阵地。“‘四善一体’中的‘体’是实体,集合了很多功能,社区在这里开展慈善募捐、宣传展示、志愿服务等活动。”合肥市民政局慈善事业促进处处长完劲松介绍。
完劲松告诉《民生周刊》记者,合肥市鼓励社区慈善综合体阵地依托已有的公共文化,积极探索公益慈善场景建设,丰富公益慈善元素,展示公益慈善项目,从而营造良好的公益慈善氛围。
合肥市民政局党组书记、局长张圣涛表示,下一步,合肥将通过不断培养居民现代化的慈善认知,引导居民树立“人人可慈善、时时可慈善、处处可慈善”理念,实现由“受益人”向“捐赠人”、由“旁观者”向“主人翁”的角色转变,为社区慈善的发展提供强大动力。同时,在社区慈善的发展过程中,更精准地解决社区居民急难愁盼问题,共建美好家园。
原文刊载于2024年第26期《民生周刊》杂志
原标题:《(引题)安徽合肥市积极探索基层慈善体系建设新路径(主题)“四善一体”为民解忧纾困》
记者 | 罗燕
编辑 |李雪
责编 |姜玉函
出品 | 民生周刊新媒体部
热门跟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