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桐庐县富春江镇石舍村,有一道家家户户都会做的“桐庐味道”,有人说90%以上的杭州人都没吃过,但在石舍村隔壁的浦江县,却是特色风味。
它叫“米筛爬”,你听说过吗?
光听名字,这道美食蛮有意思的,但具体是个啥?上周,我寻味来到石舍村。
米筛爬是一种面食
看似简单实则全靠手法
前两年,石舍“米筛爬”作为桐庐山村传统小吃技艺被列入杭州市级非遗,村里最会做“米筛爬”的就是非遗传承者吴如珍。一听我们想见识一下,她备齐材料就要动手。
“‘米筛爬’是一种面食,因为在制作过程中,要将擀好的面皮在米筛里按压出纹路而得名。”吴阿姨一边和面一边说,和面疙瘩有点像,但“米筛爬”颜值更高,吃起来也更劲道。
听吴阿姨介绍,米筛爬的制作过程蛮简单,就是揉面、醒面、擀面、切面皮、滚米筛。不过想要成品的口感劲道、汤色清爽,全靠经验丰富的手法。
比如和面阶段,水加多了就变成了面疙瘩;揉面阶段,如果揉得湿软,面皮在“爬”米筛时容易粘连;还有醒面,吴阿姨也要醒两次,“每次都要醒一小时,直到面团表面光滑。”
拿起醒透的面团,吴阿姨开始擀面,再切成一条条面皮,就可以在米筛上“爬”了。
对于新手来说,这也是很考验技巧的一步——先揪起一小截面皮,用大拇指抵在米筛上慢慢往前推,出现纹路后,再往后拉一下,再向前推,就是成形的“米筛爬”。
“米筛爬”的成品像螺旋的海螺,在米筛上推的次数,决定了“米筛爬”的圈数。像吴阿姨技术好,可以推出两三个圈,而且每一个都很均匀。
我也尝试了一下,要么就是面皮太薄,要么就是过于用力,一个圈都没推出来。
生面做好了,接下来便是烹制。不用多加盐和味精,吴阿姨搭配了笋干、木耳、香菇、腊肉一起煮,十多分钟,一锅热气腾腾的“米筛爬”就出炉了。
尝一口汤,咸鲜入味;嚼一口“米筛爬”,Q弹劲道。
吴阿姨的改良版“米筛爬”
石舍的民宿农家乐都能尝到
“米筛爬”是有着300多年历史的风味小吃,主要流行于桐庐、诸暨、浦江一带。现在在石舍村里吃到的“米筛爬”都是经过吴阿姨改良的。
在醒面阶段,吴阿姨和我们闲聊起她和“米筛爬”的故事。
吴阿姨是建德人,40多年前嫁到石舍村,才第一次知道这种面食。
“当时大家族人多,粮食又少,偶尔做一次面食。如果做面条,你一筷我一筷,很快就捞完了,其他人就只能吃点菜、喝点汤。我婆婆做的‘米筛爬’,个头小小的,每人都能捞到几个。”
不过,吴阿姨第一次看到“米筛爬”有些抗拒:“为了让大家都吃饱,只要能果腹的菜蔬比如土豆、萝卜等,都会和“米筛爬”一起倒进锅里煮,而且一煮就是两三个小时。盛出来都是糊状的,很不清爽。”
虽然学会了怎么做“米筛爬”,但吴阿姨一家搬到富春江镇上后,就没再做过。
一直到2014年前后,石舍村开启美丽乡村建设,村里除了好山好水好空气,似乎没有其他特色。村里就想到了家家户户都会做的“米筛爬”,并邀请有着开小吃店经验的吴阿姨回村,经营第一家“米筛爬”店。
“以前要吃‘米筛爬’,要当场做,当场烧,不易存放,让游客们等两三个小时肯定不行。而且黏乎乎的‘米筛爬’也不会受人喜欢,所以一回村我就决定改良。”
吴阿姨先尝试着把做好的“米筛爬”焯一遍水后,放电风扇下吹干,放冰箱里速冻,第二天拿出来煮,口感还是一样的劲道,解决了“米筛爬”的保存问题。
她又把“米筛爬”复杂的配料改成山里的笋干、黑木耳、香菇和腊肉。
改良后的“米筛爬”煮熟后,汤色清爽,而且更符合现在人的口味。即使是喜欢吃面疙瘩的人,第一次吃米筛爬,也被“米筛爬”劲道的口感征服了。
去年,吴阿姨住进了新房子,开起了民宿,虽然不再专门做“米筛爬”,但改良后的“米筛爬”已经教给村里的民宿、农家乐、小吃店。
现在想吃“米筛爬”,可以走进石舍村这些店,口味保证,定价统一18元/碗。
吃“米筛爬”,走马岭古道
去石舍村体验乡村慢生活
石舍村是有着400多年悠久历史的古村落,村庄至今仍保留着石头堆砌的老房子。从高空俯瞰,村庄就像一艘帆船,群山环绕,三面环水,绿树成荫,风景秀丽。
作为富春江乡村慢生活体验区中三个村落之一,石舍吸引游客慕名而来的,除了“米筛爬”,还有马岭古道。特别是石舍村与茆坪村之间的一段古道,长约3.5公里,一路平坦,有开阔的悬崖山谷,遮天蔽日的高耸竹林;能听山泉流过溪渠,听风吹过竹林,听鸟鸣虫吟……
近年来,石舍村还通过深入挖掘特色文化,打造石舍艺创小镇,先后招引咖啡馆、瑜伽馆、白莲草堂、陶英石绘工作室、石舍树屋等创意项目,开展蓝染、花道、茶道、瑜伽、布艺、根雕、竹艺、剪纸、石绘、水墨画、水彩画、乡村图书馆、禅修等创意活动。
冬意渐浓,年节将近,何不去石舍,开启一趟乡村慢生活之旅?
记者 宣涛 桐庐微融圈 蔡美兰 王爱
我们大杭州新媒体编辑
热门跟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