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华网乌鲁木齐6月6日电(记者潘莹、张鸿墀)今天,50对来自新疆生产建设兵团的青年人举办了一场集体婚礼,他们来自五湖四海,立志创业边疆,展现了新时期青年人支援西部建设的热情。

婚礼上的于超意气风发,对未来充满信心。3年前他告别山东潍坊的家人和朋友,以西部志愿者身份来到新疆兵团服务。“刚来时还是个青涩学生,现在可以独当一面了。”于超说,之所以成长快,是因为领导给机会、压担子,年轻人干事创业有干劲。

服务期满后,于超选择留下来。他说,我喜欢这里,能让我们施展才华。更重要的是,当年一路从山东跟随他来的女友卢倩倩也喜欢上新疆。他们决定,在新疆兵团成家立业,让新疆成为第二故乡。

新人大喜之日,不免让人遥想当年。兵团的历史就是一批批人才支援建设边疆的历史。上世纪五十年代,数十万战士在新疆就地集体转业,之后,八千湘女、万名山东女兵、十万上海知青和几十万全国各地支边青壮年“屯垦在天山”,随后,上世纪七八十年代,仍有一批批转业军人和知识青年响应号召,到祖国西部这块最需要人才的土地上屯垦戍边。

78岁的来民立是把一生都献给兵团事业的老军垦,15岁从陕西参军随部队进疆,转业后“转战”天山南北,在一穷二白的土地上建电站,修水库、公路、铁路,还参与建设了新疆兵团在戈壁滩上建起的第一座城市——石河子。

老人看着一对对身穿西装、婚纱的新郎新娘从红毯上走过,思绪万千:“我们当年结婚也算集体婚礼,单位把几对年轻人凑在一起,给大家发些糖吃,领导讲个话,婚就结了,洞房是地窝子。”

正是这些前赴后继的建设者推动了新疆兵团事业发展的车轮。自2003年西部计划实施以来的10年间,共有24个省市选派的4300多名志愿者在新疆兵团服务。截至今年5月,有1100多人留在兵团就业。

(原标题:特写:新疆兵团新"知青"的集体婚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