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在1996年给自己写下墓志铭:“这里躺着一个小老头,穷尽一生却未能实现他成立全职专业剧团与兴建一座专属表演剧场的理想,如今,屏风的一班戏子伶人依旧为这个理想勇敢迈进,如果人生在世真有轮回,他深信前世曾经是愚公,愚公坚持移去那座山;他深信:前世曾经是范仲淹,他素以 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 甘怡人生。这个小老头终其一生,意外地查证了两件事:愚公的星座是魔羯座,范仲淹的血型是A型。在墓碑前,无需放上一束鲜花,你只需要放上一张你曾经观赏过的屏风戏票。”

2013年7月2日3时34分,这个A型摩羯座的小老头因大肠癌过世,把生命定格在了58岁,留下了一个剧团和27个剧本。

他就是李国修,台湾集编、导、演于一身的戏剧人。他曾是台湾家喻户晓的谐星,后来被认为是台湾的莫里哀和卓别林。他创办了台湾最活跃的剧团之一“屏风表演班”(下称屏风),身边有50多个追随他的学生。

2011年11月,李国修生平最得意的看家大戏《京戏启示录》在上海东方艺术中心上演,这是他的戏最近一次在上海演出,距离他的剧团2009年第一次来大陆不过两年时间。在这个根据他父亲生平改编的作品里,有一句话反复出现,“人,一辈子能做好一件事情,就功德圆满了。”这是父亲留给李国修的人生箴言,也成为他一生的座右铭。

他说,我这辈子只想做好一件事,就是“开门、上台、演戏”。

李国修,1955年12月30日出生于台湾,成长在西门町的中华商场,说一口地道带着北方风味的普通话,但事实上,祖籍山东的他是土生土长的台北人。父亲是台湾唯一一个能手工制作京剧戏靴的艺人。至今,吴兴国、魏海敏这些台湾梨园名家的衣柜里,都还珍藏着李国修父亲的作品。

李国修大学就读于世界新闻专科学校广电科。18岁时,因为兴趣加入了大学话剧社,从此投身剧场创作。大学毕业后,他做了两年广播后转行电视,在那个台湾电视刚刚起步的时代,李国修自己创作节目自己演出喜剧小品,成了台湾人的“开心果”。

1980年,李国修因演出兰陵剧坊《荷珠新配》中的赵旺,受到大家的注意。后来参加华视《综艺100》的演出,成为家喻户晓的喜剧演员,在1982年因《唐三五戒》获得电视金钟奖“最具潜力戏剧演员奖”。

1984年,李国修和赖声川、李立群创立表演工作坊。次年,李国修和李立群一同演出了创团演出《那一夜,我们说相声》,由赖声川担任导演。这部作品今天依然为大部分大陆观众熟知。

然而,不到两年,李国修和赖声川、李立群就分道扬镳,此后20多年,三人几乎不再往来。直到2011年,在上海现代戏剧谷壹戏剧大赏的酒会上,这三个恩怨难言的台湾戏剧开拓者,终于再度出现在同个场合。

1986年,31岁的李国修创办了自己的剧团屏风,剧团创立之初的每场演出前,这位昔日的当红明星都会站在剧场门口,像店小二一样迎宾接客。

李国修能编能导能演,他坚持屏风的每一部作品都应该是原创。喜剧自然是他最擅长的部分,《莎姆雷特》曾经创造了演出12年的辉煌纪录。他的创作还涉及实验剧、时事剧、悲剧、改编剧等各种题材风格,代表作有《三人行不行》系列、《半里长城》、《莎姆雷特》、《京戏启示录》等。李国修也经常参与舞台剧的演出,其中《西出阳关》一剧,讲的是老兵们在西门町红包场寄情的故事,这部作品被台湾媒体评为当年的最佳舞台剧,也被认为是“李国修最具卓别林高度”的作品。

李国修还曾专门拜相声大家马季为师,也因此成为马季在台湾的唯一弟子。

他总结自己的创作时说,“易卜生说创作有三个境界,第一是为爱创作,第二是为朋友创作,第三是为钱而创作。我现在属于第二个境界,我之前的创作都是为了爱。我为儿子写了一个戏《松紧地带》,为女儿写了一个《六义帮》,为我父亲写了一个《京戏启示录》,为母亲写了一个《女儿红》。现在唯一遗憾的是,还没有为我太太创作一个戏。”

尽管是谐星出身,但凡接触过李国修的人都知道,他是个认真严谨到近乎苛刻的人,“是一个工作狂”。

剧团之所以取名屏风,李国修解释,戏剧其实没有这么伟大,架一个屏风,戏就可以演了,其实是无处不剧场的意思。而他从18岁开始,就打算用一辈子的时间,把舞台搭好,把戏演好。

或许是从小就在戏班子里穿梭长大,李国修的屏风有着极其严格的传统师承,拜师都要磕头,李国修遵循“尊师重道有家教”的治团理念。他说,我的剧团“一求温饱、二求安定、三求传承”。

李国修有很多学生,编剧、导演和表演都各有传承,大部分已经成为台湾演出界和综艺界的名人。但向他拜师磕头的真传弟子目前只十余人。这些学生大多跟着他转战各地,最长的追随者已有19年,“很多人到我的剧团来,都只能从打杂和跑龙套干起,来屏风就一个字,熬,但很多人都留了下来。我觉得我希望和我一起的人,一定要尊重表演艺术。”

很多年轻的追随者因为做不到这一点,被李国修“永不录用”。曾经有一个年轻的演员,各方面条件都很好,跟了李国修很多年,有一次李国修给了他一个只有三句台词的角色,但演出前,他觉得自己角色小,没有去暖身做准备,后来李国修就再也没有用过他。

屏风有一个超过50人的演员班底,大部分都是李国修亲自挑选的,其中很多都是从一张白纸开始。

在这个完全独立经营的剧团,只有14名行政人员,但李国修还专门为他们编订了管理手册,他在演出管理中甚至还考虑到为进剧场看戏的观众买保险。

在台湾,屏风是极少数成功运营了20年以上、以戏养戏发展至今的民间剧团。李国修也是台湾剧坛创作力最旺盛的人物之一,舞台编导作品有30余出,约有100万台湾人看过屏风的演出,“屏风之友”会员数累计超过14万人。

在台湾,李国修的屏风,和赖声川的“表坊”、吴兴国的“传奇剧场”、林怀民的“云门舞集”,是齐名的表演团体。但相比后面三个团体这些年在大陆的风生水起,李国修和他的屏风显得相对落寞。2009年12月,他的看家喜剧《莎姆雷特》才第一次来到上海,而在城市剧院的那次演出,显得仓促和匆忙,出票并不理想。

对于自己迟迟才来到大陆发展,李国修曾这样解释,“我们比较保守含蓄,一直在寻找合适的时机,现在觉得是合适的时候。我们只是想告诉这边的观众,台湾并不只有赖声川。”

2010年,屏风在现代戏剧谷落户,“李国修戏剧工作室”在同乐坊也有了办公室。工作室揭牌当天,李国修信心满满:“以后我会经常来上海,也许一半的精力会放在这里,毕竟,我落户了嘛。”

此后两年间,屏风的招牌小剧场剧目《三人行不行》和李国修最受赞誉的作品《京戏启示录》先后在上海和全国其他城市上演。

《京戏启示录》是李国修的半自传作品。李国修的少年时代经历了日渐黯淡的剧场业,很多人开始劝他的父亲改行,父亲却对李国修说:“我做了一辈子戏靴,没让你们少吃一顿饭、少穿一件衣,人一辈子只要做好一件事,就算功德圆满。”这句话,从此成为了李国修一辈子的人生格言,回答了李国修之所以多年执著于舞台剧表演与生活的缘由。李国修的这部作品,让很多观众和业内人士都对他心生敬意。

演出之外,李国修还受邀在上海进行各种戏剧讲学,针对戏剧爱好者开设工作坊,在上戏传授编导方面的经验,进军大陆的一切都开始风生水起。

然而,所有满满当当的计划都在瞬间戛然而止。2010年3月,李国修被检查出罹患大肠癌第三期,次年年底又发现癌细胞转移肝脏,随后公开病情,并取消所有舞台剧巡演。直至上周,李国修放弃了治疗,平静走向生命终点。

李国修去世之后几个小时,妻子王月带着一双儿女在医院举行“李国修最后一次谢幕”说明会,并公布了李国修的录音遗言。

王月比李国修小了整整10岁,这位台湾综艺界的红人,最为大陆观众熟悉的角色是《流星花园》中的“杉菜妈”,和严谨严肃的李国修形成鲜明对比的是,这位“白羊女”奔放热烈,笑声不断。

当年还在台北艺术大学表演专业读大二的王月,是李国修的忠实粉丝。因为对舞台艺术的共同志趣和追求,两人合力酝酿诞生了屏风。20多年过去,李国修和王月的爱情也随着屏风的成长而人尽皆知。

李国修曾留下对妻子感情最深刻的表白:“我的一生,除了戏剧,就只有王月了。”

在录音中,李国修说,“在我的人生舞台上,这是我最后一次的谢幕。我留下了27个剧本,请你们细细品味我的戏剧人生……我将前往另一个舞台,在那里我会认真潜心修行我的编、导、演,继续坚持我的最爱,开门、上台、演戏。”

李国修交代后事,不要办场面悲凄的追思会,他还指定和他有30年师生情谊的“屏风二师兄”曾国城来担任告别式的主持人,他特别交代曾国城:“你在告别式上讲什么我不管,我只有一个要求 把大家逗笑就对了!”

李国修特别强调,务必让一路支持、爱护屏风的戏迷也能参与这次的“演出”,进场时,可带着一张曾经观赏过的屏风戏票。

身边的人表示,谈论生死之事,李国修一直坦然 :“如果菩萨要接我走的时机到了,我不要急救,就让我走。我已经准备好了。”

李国修曾表示,自己生平最大的愿望是屏风能有一个专属剧场,有200个工作机会,一出戏能够连演三五年,连演1000场不落幕,让表演艺术观赏活动成为国民生活必需。

他留下的剧团,将继续演出。艺术总监已由制作人林佳锋接任。

只是,斯人已逝,李国修留下的这个愿望,也许只能留待后人勇敢迈进。文/潘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