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以为你能改变世界啊,你只是记者。”“人生很多事没得选,做选择的人不多,选对的人更少。”这是电影《白日之下》中的台词,从台词中可以窥见影片的风格。这是一部反映社会现实问题的严肃电影,一部无能为力的电影,一部引人深思的电影。很多观众看完电影直呼“恐老症”犯了。今年第42届香港电影金像奖提名名单中,《白日之下》以16项提名领跑,关注度很高。最终斩获最佳男女配角和最佳女主角三项大奖,成为赢家。导演简君晋说,“电影未必可以解决问题,但至少可以向世界提出问题。”诚如导演所说,在五一档新电影上映之前,不妨再谈一谈《白日之下》带给我们的启示和意义。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影片取材于当地多个真实事件,以新闻记者的视角跟踪、调查一家香港残障院舍虐待性侵残障人士的罪行,将社会中孤老残障这一边缘群体的悲惨遭际真实地呈现给观众。社会拷问:让丑恶犯罪继续下去?揭露犯罪、追求真相,就是新闻记者的职责所在。影片的主线为记者凌晓琪(余香凝 饰)卧底彩桥之家,深入跟踪调查线索,最终向公众披露残障院舍虐待性侵残障人士的罪行。以新闻媒体的视角表现社会现实的影视作品并不鲜见,比如《聚焦》《不止不休》。《聚焦》根据《波士顿环球报》中一篇新闻改编,记者抽丝剥茧,将美国教会神父猥亵性侵儿童的罪行公之于众。《不止不休》的主人公是一个对新闻行业充满热情的北漂青年,他在自我前途和社会公义的抉择中,坚持为乙肝病毒携带者群体发声。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相比之下,《白日之下》没有延续上述影片的叙事基调,强调媒体人的职业行为和他们产生的社会影响力。影片更侧重于表现凌晓琪作为记者去调查和报道的局限性,在现实面前的困顿无力,对职业理想的怀疑和反思。比如,媒体行业式微下的裁员压力,对新闻理想的消极自嘲,曝光“彩桥之家”虐待残障人士的丑闻、反被指责她的行为导致残障人士“无家可归”的舆情压力。当她积极为受害者奔走时,面对的却是家属人性的软弱和自私,以及屡屡性侵残障人士的章院长(林保怡 饰)逃脱了法律制裁的结果。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影片结尾没有以明确的事件结果为结局,而是以人物心灵的释然收尾。通伯(姜大卫 饰)在与晓琪告别时说,不要为做对的事感到内疚。晓琪离职,但表明自己不会放弃追求真相。正如导演所说,电影未必可以解决问题,但至少可以向世界提出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