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创 吴钩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我们都知道,宋朝有别于其他王朝的一个特点,就是政府非常重视经济建设,工商业很繁华,在财政收入结构中,工商税与官营企业的营利性收入首次超过了农业税,占70%以上。那么宋朝的商品经济是如何发展起来的呢?

今天,许多地方都会成立“经济开发区”,由某个地方政府规划一个专门的区域,成立开发区管理委员会,或者开发区投资有限公司,负责开发区的经济建设。但我们未必知道,宋朝也有“经济开发区”。当然,宋朝的“经济开发区”与我们现在的经济开发区是两码事,定义不同,我们只是借用了“开发区”的说法而已。

这类“经济开发区”,宋朝人自己称之为“监”。太监的监。

监有两个读音,读jiān的时候,是动词,如监察、监督;读jiàn的时候,是名词,指衙门名称,比如国子监,是古代的教育主管机构;内十二监,是明代的内廷机构,十二监的工作人员,就是太监。用“监”来命名行政区,则是宋代特有的现象。

宋朝政府会在一些特殊的地区成立“监”。什么地方会成立“监”呢?通常是盛产矿盐、金属矿的地区。假设有这么一个地方,地下蕴藏着大量的铜矿,可以长时间开采,那么宋朝政府通常会在这里设立一个“监”,来管辖这片区域,相当于政府将这片产铜区划为“经济开发区”。

这样的“监”,首先是一个行政区,因为在“监”这个区域内,不仅地下有丰富的矿藏,地面上还有田地、房屋、村落、城市,生活着很多人口,这些人口都归“监”管辖。所以,“监”设有行政长官与其他公职人员,组成一级政府,负责管理辖区内的民政、财政、司法等公共事务。

其次,“监”也是一个经济生产单位,比如设在产铜区的监,需要成立一个“矿业公司”开采地下的铜矿,然后,从开采出来的铜矿中冶炼出铜,再用铜铸造铜钱。这个“监”的经济职能,就是组织采矿—炼铜—铸币。等到地下的矿藏开采得差不多了,“监”的设置会被撤销,变成一个普通的行政区,或者并入附近的行政区。

其实,这种建立在矿产基础上的行政区,在现代中国是比较常见的,比如黑龙江的大庆,就是从石油开发发展起来的城市;山西的大同,则是从煤矿开发发展起来的城市。宋朝也有一些城市,是从铜矿、盐矿的开采发展起来的,这些城市,就是宋朝的“监”。

宋王朝先后设置了四十多个以“监”命名的行政区,换句话说,就是先后成立了四十多个“经济开发区”。按行政级别来分,这些“监”可以分成两大类:一类是与州平级的“监”,大致而言,相当于现在市一级的经济开发区,下面通常辖有若干个县;一类是与县平级的“监”,相当于现在县一级的开发区。

除此之外,宋朝还有大量隶属于县的“监”,它们实际上是县政府管辖的规模较小的矿场,不算是独立的行政区。

宋朝之前,并没有行政区性质的“监”,只有“国子监”、“司天监”之类的中央政府机构;宋朝之后,行政区“监”的设置也被废弃。为什么会这样?这可能与不同王朝对待矿业开发与经济发展的态度差异有关。比如,在明朝,一个地方若被发现储藏有大量的金属矿,明政府往往会将当地的矿坑封掉,不准开采。因为明朝皇帝认为,矿产开发,会吸引大批农民脱离农业生产,加入到采矿队伍中,荒废了农业生产。而且,一个地方聚集了大批采矿的游民,对当地的社会秩序也会造成破坏和威胁。这是明朝官府不乐意见到的。

但宋朝政府的态度与明朝截然不同。我们前面已讲过,在宋朝,如果一个地方被勘查到丰富的矿藏,政府往往会将这个区域设立为“监”,负责开发矿产。宋政府对矿产开发非常积极,因为开采出来的金银铜铁,全都是财富。不采白不采,采了不白采。

除了类似于经济开发区的“监”之外,宋朝的中央政府与地方政府还设立了不少负责管理经济事物的部门,我们称之为“经济部门”,宋朝人通常用“务”来命名这类经济部门。务,就是事务、任务的务。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宋朝政府设立的务,有商税务,负责征收商税;有酒务,负责销售商品酒和征收酒税;有交子务、会子务,是发行纸币的机构;有便钱务,是提供金融汇兑服务的机构;有市舶务,是征收关税的机构;有造船务,是官营的造船厂;有楼店务、店宅务,是公共租赁房的管理机构。还有其他的务,我们就不一一列举了。总之,宋朝的每一个州县衙门,都少不了要设置几个“务”,来管理当地的经济事务。

这些“务”都配有专职的经济官员。许多我们都听说过的宋朝名人,比如写“先天下之忧而忧”的范仲淹、写“爱莲说”的周敦颐,苏东坡的弟弟苏辙zhé,以及“苏门四学士”——黄庭坚、秦观、晁补之、张耒,都当过征收盐税、商征、酒税的经济官。

宋政府对经济官每年都要考核,主要是考核他们的经济绩效,比如对酒务官员,会考核他一年卖酒多少钱,比去年增长或亏损了百分之几,有一套非常细致的考核指标。超额完成年度指标的酒务官员与工作人员,会获得物质奖励,比如将超额完成的那一部分收入,拿出1%奖励给酒务官员,拿出0.5%奖励给一般工作人员。

许多人都会说,宋朝的行政有一个严重的问题,就是冗政冗官。宋代的政府人员配置确实要多于其他王朝,这里既有冗官的因素,也有其他方面的原因,我举个例子来说明:明清时期的县衙,正式的朝廷命官往往只有一个,就是知县,至于知县的副手与属官,比如县丞、主薄、典史,很多时候并不配齐,也不设什么经济官员,因此,整个衙门看起来非常精简;而宋代的县衙,有知县——相当于县长,县丞——相当于常务副县长;主薄——主管民政与财税的副县长;县尉——主管社会治安与司法的副县长,除了他们之外,还要配几名经济官员,负责征收商税、酒税、经营官办的企业。我们与其说这是冗官的体现,不如说宋朝政府对经济效益的追求比较强烈。

从将盛产金属矿、盐矿的地区划为“经济开发区”,到各个州县衙门都设立了经济部门、配置了经济官员,我们可以明显地感受到宋朝的重商色彩:政府积极开发矿产、经营企业、开拓市场,将征税的重点从农业税转移到工商税上。

为什么宋王朝会这么热衷于设立“经济开发区”,热衷于设立经济部门?主要是出于财政的压力。宋朝的财政开支非常庞大,养兵需要钱,政府购买物资需要钱,国家雇佣劳动力需要钱,发展社会福利也需要钱。如果仅靠传统的农业税,是不足以维持的,政府必须将征税的重点转到非农业税上。为此,宋政府需要积极开发矿业,大力发展工商业,发行纸币与金融证券,鼓励海外贸易,成立官办企业。宋朝工商业蓬勃发展的主要驱动力,正来源于此。

宋朝之后的明清时期,政府不再对建立“经济开发区”与经济部门持有多少热情,为什么?因为明清政府对工商税不感兴趣。那为什么明清政府对工商税不感兴趣呢?简单地说,是因为明清时期,政府职能退化,财政开支比较少,靠农业税已经足以维持,财政压力没那么大。直到晚清,第一次鸦片战争、第二次鸦片战争、太平天国运动陆续爆发,导致清政府的财政压力山大,不得不开征厘金,即商税,兴办洋务,设立大量经济部门,开设官办企业,发展工商业与金融业。而晚清的近代化,就是这样被迫拉开序幕的。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