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

记得在《觉醒时刻》这本书中看到过这样一句话:

“史书上寥寥几笔,却是他们为之奋斗的一生。”

这句话带给了读者许多感悟。

抚今追昔,在我党的革命历程中,不知有多少英雄儿女为了民族的解放事业,为了人民能够当家做主,义无反顾地奉献了自己的青春甚至是生命。

今天我们故事的主人公就是这样一位,在史书中仅仅只留下过寥寥几笔的“小人物”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他叫连德生,曾经是中央特科“红队”的首任副队长。

在许多关于大革命题材的文学作品中,“连德生”这个名字都有被提及。

但也仅仅只限于“名字”而已,关于连德生的其他细节,现存资料中几乎少之又少。

可不要以为,这样的“小人物”就没有波澜壮阔的传奇人生。

2002年,家住江西赣州市的连光荣来到了上海,他此行的目的并非是为了旅游,而是为了寻找他那失踪了六十余年的爷爷——连德生。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当时的连光荣已经年过五旬,背着二三十斤的行囊来到千里之外的上海,他的内心也是十分忐忑的。

虽然他从未见过自己的爷爷,但为了完成奶奶的遗愿,他还是决定亲自来一趟上海。

毕竟六十多年前,自己的爷爷就是在这座城市加入的中国共产党。

上海是一座现代化大都市,想在这里找一个很有可能已经去世了的老党员,连光荣此行的任务无异于大海捞针。

果不其然,这一次上海之旅连光荣并没有得到什么实质性的收获,但是他并没有气馁,决定继续尝试寻找爷爷的下落。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皇天不负有心人,在2008年的一天,连光荣通过互联网搜寻到了一些关于“连德生”的线索。

当时,连光荣在一个论坛上发现了一部名为《全能卫士》的小说,在小说中有一个角色也叫“连德生”

而且这个角色在小说中的职业和连光荣爷爷曾经在现实生活中的职业一模一样,都是“上海英商电车公司售票员”

一般情况下,小说作者在创作这种纪实文学之前,都会查阅一些文献资料,在动笔时也有可能将历史上真实存在的人物原封不动地挪到自己的作品之中。

所以,连光荣推断:小说的作者很有可能是在某些文献中发现了有关他爷爷的记载

根据这一判断,连光荣此后又在网上查询了很多关于这种题材的文学作品。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很快,他就在一篇名为《伍豪之剑》的文章中又一次找到了爷爷的名字。

《伍豪之剑》河北大学教授王铁群根据真实历史事件所创作的一部作品,主要讲述了周总理在上海组织、领导中央特科与敌人展开殊死斗争的事迹。

因为当时的周总理化名为“伍豪”,而中央特科又是周总理所领导的一个特殊情报机构,所以王铁群将这部作品命名为《伍豪之剑》。

在这部作品中,明确记载了当时由陈赓所领导的中央特科“二科”的人员名单,其中“连德生”三个字赫然在列。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中央特科历史上陆续建立了四个科,其中由陈赓负责领导指挥的“二科”属于行动科。

其职责主要是镇压内奸敌特、营救被捕人员,正因如此行动科也被称之为红队

此后连光荣写信联系了王铁群教授,希望通过他得到更多有关“连德生”的信息。

但王铁群告诉他,历史文献中关于“连德生”的记载并不多。

不过还是推荐了几部文学作品给连光荣,或许在这些书中能够找到关于他爷爷的其它线索。

果然,连光荣在这些作品中发现“连德生”的籍贯与自己的爷爷一样,都是浙江上虞的。

由此基本可以确定,这些作品中所说的这个“连德生”就是连光荣要寻找的爷爷。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于是连光荣给相关部门部寄了两封信,希望有关部门能够向自己透露更多的关于连德生的信息,并且希望国家能够认定他的爷爷为革命烈士。

此后在综合了官方留存的档案资料后,连光荣终于弄明白了,为什么六十多年前自己的爷爷会突然离开上海;

为什么他在寄给奶奶一封家书之后便从此音讯全无了。

连德生的老家本在浙江上虞,因为父亲去世的早,母亲迫于生计只能带着当时只有十几岁的他来到上海讨生活。

当时的上海虽然混乱,但说什么也要比上虞老家好,这里商行多、老板多,只要能吃得了辛苦,倒也不至于饿死。

所以从那之后,连德生就开始了自己的“打工”生涯。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过了20岁后,连德生获得了进入上海英商电车公司做售票员的机会。

这份工作不怎么辛苦,工资也还可以,连德生自然是满心欢喜的。

连德生入党的事件很早,据现有资料可知,早在“五卅运动”之前他就已经是党员了。

“五卅运动”时,他是公司工人运动的领导人之一。

不仅如此,连德生还是公共租界电车总工会一分会会长,曾参与过三次上海工人的武装起义。

可以说在当时的上海工人界,连德生还是有着一定影响力的。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在上海当工人期间,连德生结识了一个女人,并在此后和这个女人组建了家庭,这个女人就是连光荣的奶奶——陈三发。

“四·一二”反革命政变爆发后,党组织将连德生派到了苏联学习深造,一年多后学成归国,他被安排到了由周总理所领导的中央特科工作。

由于工作性质的特殊性,连德生从那时起就很少回家照看妻儿了。

在中央特科,连德生担任的是“红队”副队长,由于职责的特殊性,“红队”的成员个个都有一身本领。

当时,陈赓从国民党内部发展到了一名反间谍人员,名叫杨登瀛。

杨登瀛曾与中共党员陈养山是好朋友。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1928年,从家乡返回上海的陈养山因一时找不到党组织,便一直住在杨登瀛的住处,在此期间两人逐渐成了无话不谈的知心好友。

后来通过陈养山的介绍,陈赓也了解到了杨登瀛的基本情况,他认为:

此人同情革命,加之正确的引导还是可以为我所用的。

在经过周总理的批准后,杨登瀛正式成了我党的一名内线,在此后的工作中,他与陈赓一直保持着单线联系。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因为工作上的需求,杨登瀛经常要和那些上海有头有脸的政府高官接触,时不时就要光顾一些高消费的场所,或者是一些捕房。

所以经过上级的批准,中央特科给了杨登瀛很多“活动经费”

不仅给他配备了一辆福特轿车,而且还为他安排了一个贴身保镖,这个保镖就是连德生。

随着杨登瀛的职位越来越高,他所接触到的情报也变得越来越核心。

一天,杨登瀛机缘巧合之下从英国巡捕房的政治处主人那里得到了一个重要情报:

一对何姓夫妇以一份三百多人的地下党员名单,向他们索要5万美金以及两本留洋护照。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当天夜里,陈赓就收到了杨登瀛送来的情报。

当时上海地下党员中没有任何一对夫妇都姓何,所以一些特科队员怀疑情报有误。

好在陈赓这时忽然想起,当时中央上海联络站的临时负责人名叫何家兴,他的妻子虽不姓何,但却姓贺。

洋人可能分不清“何”“贺”的发音,所以才会对杨登瀛说“是一对何姓夫妇提出的要求”

当天夜里,陈赓亲自带着“红队”队员处置了这两个叛徒,并将那份地下党员的名单顺利转移,保护了我党在上海设立的地下情报组织的安全。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1929年8月24日,时任中共中央农委书记的彭湃以及中共中央军事部部长杨殷等五人,准时来到共产党员白鑫的家中开会。

怎料会议进行到一半,一群荷枪实弹的巡捕一下冲进了屋内,直接将在场的所有中共党员抓捕。

接到这一消息后,周总理立刻做出了一系列部署,让陈赓带领着特科的队员,将相关人员迅速转移到安全地点。

第二天,陈赓从杨登瀛处得知,此次澎湃等人的突然被捕都是因为白鑫的告密!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逮捕现场,这个叛徒还假模假样地装出一副慷慨赴死的样子,一边挣扎一边高喊:

“你们这群刽子手,革命人民是抓不绝的!”

哪成想,这全都是白鑫演出来的一出戏,早在一个星期以前他就已经叛变投敌了。

虽然周总理与陈赓等人谋划了营救行动,但因为敌人的车队提早出发,营救计划最终失败。

仅仅过了几天的时间,澎拜、杨殷等四人遇害的消息就传到了中央特科。

同志牺牲的噩耗传来后,中央特科上下全都陷入了深深的悲痛之中,大家的情绪都很激动,一致要铲除叛徒为牺牲的同志们报仇!

最终,这一申请得到了周总理的批准,至此,一个针对叛徒白鑫的刺杀行动由此展开。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白鑫此人非常狡猾,他知道澎拜、杨殷等人被杀害之后,中央特科饶不了他,所以一直深居简出,并且开始与友人秘谋逃往意大利的相关事宜。

经过几天的侦察,中央特科的队员发现,白鑫在自己住所的周围安排了很多护卫,想要在他的家里行动难度太大。

于是,陈赓在四马路杏花楼饭店约见了连德生。

刚一见面,连德生就主动请缨,想亲自去执行这次任务。

连德生以为,自己名义上的身份是杨登瀛的保镖,属于调查科的人,白鑫对自己不会设防,想想办法总能找到接近他的机会。

可陈赓却叫他稍安勿躁,绝不可轻易暴露身份。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接着,陈赓交给了连德生一个任务——让他想办法搞来一把柯尔特左轮枪。

接受任务后,连德生从杨登瀛那里得知,张道藩身边的一个保镖就有这把枪。

恰好第二天张道藩就要上海,连德生刚好可以抓住这次机会将那把左轮枪搞来。

翌日,连德生一眼就在一众护卫中找到了那个保镖,仔细一看,这人腰间真的别着一把大号的左轮枪。

待到活动的间隙,连德生以兜风为由将那个保镖骗上了轿车。

他将车开到了一处偏远地带,并成功将那个保镖制服,顺利拿到了左轮枪。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11月11日,中央特科得到准确情报:白鑫准备在这天逃往国外

当天下午,陈赓便带领着“红队”的队员在白鑫住处周围埋伏了起来。

晚上11点,白鑫出现了。

他走到轿车门口,刚准备跨进车门,就听不远处传来一声大喝“不许动!”

白鑫还没反应过来是怎么回事,只见为首一人掏出了一柄大号的左轮手枪,直接扣动了扳机。

紧接着,“红队”队员便与白鑫的保镖交上了火.

混战之中,白鑫身中数枪,当场死亡。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1931年4月之后,连德生奉上级的命令转移到了中央苏区。

在离开上海前,连德生回到了家里,与妻儿短暂团聚后,他便悄悄转移到了中央苏区,并且以“连德胜”的名字开始在这里工作。

这一年的年底,连德生从香港给妻子寄了一封家书,从那之后便杳无音讯了。

妻子陈三发就这么一直等了下去,直到去世也没有再见到丈夫的身影。

她哪里知道,在红军主力转移后,连德生选择了留在苏区继续与敌人展开斗争。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1935年3月初,连德生在随部队突围的过程中不幸负伤,最终被捕。

被捕后,连德生表现出了一个共产党员的英雄气概。

面对敌人的威逼利诱,他不卑不亢,宁折不弯,从始至终也没有向敌人透露一丝一毫的情报。

1935年3月21日,连德生与刘伯坚等人在金莲山刑场英勇就义,时年42岁。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参考文献:

1、《传奇大将陈赓》作者:尹家民.2015年1月.当代中国出版社

2、《红色卫士的传奇人生——记原中央特科红队成员连德生》——浙江日报.通讯员:曹立东

3、《江西大余:一场跨越半个世纪的追寻》——赣州市人民政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