印度媒体《今日商业》日前发表评论文章称,美国正在打算将中国“逐出欧洲”,并以印度“取而代之”。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印媒认为美国正在帮助印度取中国而代之】

文章表示,中欧关系最近如今正面临巨大的挑战,一方面是难以解决的贸易争端:欧盟正对中国的电动车采取反补贴调查,而中国也正在对欧盟的白兰地发起反倾销调查。另一方面,在俄乌冲突的问题上,双方也面临巨大的分歧:欧盟要求中国考虑“欧洲的安全利益”,对莫斯科施加更大的压力,停止对俄罗斯出口军民两用产品。

文章认为,在中美竞争的背景下,美国正试图利用中欧关系面临的这些挑战,并打算将中国“逐出欧洲”,而在美国的支持下,印度将会在欧洲取代中国的地位。

文章还指出,实际上,美国早就开始有所行动。在去年9月的二十国集团(G20)峰会上,美国、印度、法国、德国、意大利、沙特、阿联酋和欧盟就签署了合作备忘录,建设“印度-中东-欧洲经济走廊”(IMEC),与中国的“一带一路”倡议进行竞争。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印度-中东-欧洲经济走廊”(IMEC)的预定路线】

文章称,美国此举是为了削弱中国在欧亚大陆上的地缘影响力。华盛顿认为,这条从印度到欧洲的新物流走廊,不仅将会加强印度与欧洲之间的联系,更将会进一步改变全球的力量平衡和地缘经济格局。

一句话总结:印度媒体认为,在如今中欧关系面临挑战的情况下,印度将有机会取代中国在欧洲的地位,而且这也是美国方面所希望的。

然而“理想很美好,现实很骨感”。印度媒体寄予厚望的“印度-中东-欧洲经济走廊”,这张大饼最终是否会真正落地,需要画上一个大大的问号。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运输走廊不是那么容易就能建起来的】

更重要的是,就算中欧关系走到了不可挽回的情况,印度也没有实力取代中国在欧洲的地位——更不用说,中欧关系目前面临的挑战,不可能从根本上让双方之间的关系破裂。

首先请注意,关于“印度-中东-欧洲经济走廊”,去年9月各方只是签署了“备忘录”文件,属于最初级的阶段,没有任何的强制约束力,也没有定下具体的项目执行时间,最多只能代表各方都有这方面的打算,都认为这个想法不错。

在签署备忘录后,接下来各方还需要进行漫长的商业谈判,然后才能签署正式的、具有法律效力的协议。而从目前来看,这个谈判估计要花相当长的时间,美印法德意、沙特、阿联酋、再加上欧盟,这就是整整八方了。最终协议的达成,需要同时照顾并满足这八方的利益。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去年9月,各方只是签署了“备忘录”文件】

而去年10月爆发的加沙冲突,更为这一走廊的建设增加了诸多不确定性因素。因为根据项目的规划,这一走廊预计将绕开苏伊士运河,印度的货物将从以色列的海法港经地中海抵达欧洲。

美国希望通过这种运输路线的设计,加强以色列在欧亚贸易中的地位。但这种想法如今已经失去了意义,因为巴以局势在短时间内并不会得到缓解。

而在“印度-中东-欧洲经济走廊”因加沙冲突而陷入停滞的同时,其竞争对手们并没有停下行动的脚步。备忘录签署后,土耳其总统埃尔多安宣布要建设一条新的贸易走廊,并作为“印度-中东-欧洲走廊”的替代方案。

埃尔多安曾宣称:“没有土耳其,就没有走廊”。据报道,目前土耳其正在与伊拉克、阿联酋和卡塔尔进行谈判,希望新建一条名为“发展之路”的运输走廊,旨在将伊拉克南部的石油通过土耳其运输到欧洲,项目耗资预计170亿美元,备忘录于今年年初签署。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埃尔多安曾宣称:“没有土耳其,就没有走廊”】

中国目前也正在积极行动。除了继续发展“一带一路”倡议,中国还在与中亚国家进行合作,参与“跨里海运输走廊”的建设,也就是我们之前曾多次提到过的“中间走廊”。通过“中间走廊”,中国的货物将绕过俄罗斯,途经哈萨克斯坦、里海、阿塞拜疆和格鲁吉亚,并最终从土耳其进入欧洲。

俄罗斯方面,他们目前正在努力推动“北方航线”的建设,这也是一条旨在连接欧亚的运输通路。尽管相关建设工作困难重重,但其潜力依旧不可小视。

总而言之,印度指望在美国的支持下,通过新建运输走廊的方式,加强与欧洲之间的联系,短时间内是几乎不可能的。

至于“印度是否能代替中国在欧洲的地位”这一问题,恐怕也只有印度人会给出肯定的答案。印度一厢情愿地认为,相比于中国,印欧之间的价值观理念更加相近,加上美国的推动,因此印度终有一天会取代中国,成为欧盟最主要的贸易伙伴。

但问题在于,价值观不能当水喝,美国的支持也不能当饼吃。打铁还需自身硬,只要“印度制造”还是老样子,那么印欧之间的贸易关系就难以得到突破性的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