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学习他是最好的纪念

——写在袁隆平逝世三周年之际

天下为公,公者千古。为亿万人民解决吃饭问题,袁隆平当为国士无双。今天(2024年5月22日)是袁隆平院士逝世三周年纪念日,向他学习走好接下来的路,是对袁老的最好纪念。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要学习他为国为民的情怀。 耕地保护、粮食安全是“国之大者”,要想做好这件“大事”,必须有舍己为人的公心和未雨绸缪的忧患意识。作为上海的“米袋子”“菜篮子”,崇明区以占全市五分之一的陆域面积,贡献了三分之一的地产农产品。去年,崇明区粮食储备中心库建成,总储量接近3万吨;近日,崇明首个数字化育供秧服务中心项目投入试运行,推动了传统水稻种植的提质升级。重任在肩,崇明要主动扛起耕地保护和粮食安全的政治责任,以更高标准、更严要求落实好耕地保护和粮食安全各项任务,切实守牢耕地保护红线,筑牢粮食安全根基。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要学习他追求真理的品质。 研究杂交水稻是一条艰辛求索的路,质疑、失败、挫折如家常便饭,但袁隆平几十年如一日,探求真理终获成功。他有两个梦想:一个是禾下乘凉梦,第二个是杂交稻覆盖全球梦。有志者事竟成,目前,崇明以打造“长三角农业硅谷”战略目标,正统筹全区农业农村发展,集聚农业科创力量,做强公共平台。“书本里长不出水稻,只有田里才长得出水稻。”这是袁隆平送给后人的成长秘诀——唯有实践,方不辜负真理。崇明农业人才要加强农业科技创新,把论文写在大地上,才能助力国家粮食安全,把中国人的饭碗牢牢端在自己手中。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要学习他积极乐观的心态。 即使研究工作繁忙,袁隆平懂得劳逸结合。游泳是袁隆平的特长,既能强身健体,又可磨炼意志;还有一项爱好便是音乐,他人生第一笔工资42元,立马花27元买了一把小提琴,田头悠扬的琴声给予他莫大的慰藉。一张一弛调整好节奏,就好像骑自行车,保持平衡的最好方式便是一直向前。当下,在崇明广袤的乡野田间,也有许多年轻有干劲的农业科技人员。不妨向袁隆平的人生取取经,不执着于一时得失,拥有好身体、好心态才是干事创业的根本。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袁老离开人世的日子正值初夏,万物繁盛,水稻播种、插秧刚要开始。斯人已逝,未竟的事业需要后人开拓。希望奋战在崇明农业农村一线的同志,都能传承学习袁隆平的精神,沉下心来做一粒种子,扎根沃土不忘初心,纵然历经风霜雨雪,终能开花结果反哺天下。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记者:施昊豪

编辑:陈锦源

责编:李琳、陈锦源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