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华人星光原创内容

转载请联系后台授权

一切来的非常突然,

唐仁健因涉嫌严重违纪违法,

落马!

这位2023年才上任农业部部长,

可谓位高权重。

年轻时唐仁健也是青年才俊,

几十年来大部分时间,

都在农业领域深耕,

算是能吏,也是专家。

他曾深情表达自己的愿望:

希望中国农民的日子,

一天天过得有尊严。

可以说,

这是一位学者型、专家型、

有情怀、有担当的农业高官.

可惜开头美好,结局不堪,

他最终还倒在了糖衣炮弹之下!

今年,巡视组进驻农业农村部,

没想到短短一个月后,

唐仁健就被查了!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粮食,是关乎生死的大事,

农业,是国家一号工程,

每年的一号文件,

就是关于农业的。

如今这条大蛀虫被揪出,

着实大快人心。

一直以来,

农业部部长这一岗位十分重要,

唯有清廉刚正,

方能安稳农业民生。

曾经有这么一位老人,

坐在这个位置上,

而了解了他的故事,

你绝对会难以置信......

他,就是何康。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1923年出生的他,

可谓是含着金汤钥。

他的父亲何遂

是同盟会元老,大革命家,

何遂最大的成就,

是策反“台湾国防部参谋次长”吴石

使得吴石

成为我党打入国民党内部的,

最高情报官。

新中国成立后,

积极拥护国共合作的何遂,

被推举为司法部部长。

有意思的是,何遂是国民党,

可他的四个子女,

却全都信仰了共产主义。

何康年仅16岁就被周恩来“点兵”,

任重庆南开中学地下党支部书记。

那个时候,

何康和他的两个哥哥,

是十分活跃出名的“红小鬼”,

他们积极参加抗日募捐,

何康的单线领导人是董必武

兄弟仨还可以直接和叶剑英联络。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何遂一家,最右为何康

1949年新中国成立,

何康被任命为,

华东军政委员会农林部副部长

直接管辖三个省、

四个行政区的教育、农业。

这一年,何康只有26岁

如此年轻就成为副部长的事例,

着实屈指可数。

可却无人不服,

因为他一切都凭实力说话!

刚当上副部长,

何康就面对一个棘手的问题。

抗美援朝战争爆发后,

美国对我国实行封锁禁运,

作为军需物资的天然橡胶严重匮乏,

没有橡胶,也就没有轮胎,

汽车跑不了,飞机飞不了,

很多机械的东西都不能运行,

新中国迫切需要有人,

在重重封锁中,

找到一条发展橡胶事业的道路。

是何康挺身而出扛下了这一切,

他举家南迁到广州,再到海南,

太平人间,

他没有给自己享福的机会。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当时的海南岛,

荒滩一片,杳无人烟,

在封建王朝时期,

这里重犯的流放之地。

在这样的地方发展橡胶事业,

注定是一条孤独艰辛的路途。

国外封锁,台风时袭,

技术落后,资金短缺,

可也就是这样艰难的时光中,

何康硬生生为中国,

立下了大功!

是他,

一手创建了热作两院:

华南热带作物科学研究院,

和华南热带作物学院。

在海南岛的荒山野岭上,

创建这么两所学院,

一切都是难以想象的艰苦。

因为地理特殊,没有依托,

各种重要物资,科教仪器设备,

以及人们生活所需的粮油、

副食品供应,

完全靠转运或自己生产。

他带着人挖井取水、

凿石烧砖瓦、砍木材,

搭建茅草屋当食堂、课堂,

两栋砖瓦房当教工宿舍,

接着搞农副产品供应,

甚至自己修建发电厂、水电站……

简直难以置信,

堂堂国家级副部长,

在这样一座荒岛上,

竟几乎全靠自力更生,

创造工作、生活条件!

如此高官,

当得实在是旷了古绝了今。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草房里的课堂

是他,描绘了一幅,

海南橡胶事业的恢弘蓝图。

何康同其他技术人员一起,

撰写了

《关于发展我国天然橡胶生产的建议》。

被周恩来称为:

“负责橡胶管理经营的人员,

不可不看的橡胶种植报告。”

为动员当地人种植橡胶,

何康派出科技人员,

无偿提供良种橡胶芽条,

帮他们芽接,加强胶园管理,

传授割胶技术和制胶工艺;

何康还在海南岛进行研究试点,

为农民种植橡胶提供各种专业指导。

他还提出响彻大半个世纪的口号:

凡有热作处,皆有宝岛人。

经过23年的艰苦发展,

何康开拓出,

我国橡胶热带作物科技事业,

天然橡胶种植,

打破了传统种植禁区,

从此,

中国再也不用看别人脸色!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王震(时任农垦部部长)1959年在何康所长陪同下参加两院建院劳动

他还开创了我国高教事业,

将热作两院,

办成我国橡胶热带作物科学研究,

和高等教育中心。

橡胶,两院,

所有这一切,

无不渗透着何康的智慧和心血。

他后来回忆说:

“当时社会主义阵营中,

除中国和越南外,

均无热带作物生产,

而越南主要热带作物种植地区,

又尚未解放。

因此,社会主义阵营国家,

都把发展天热橡胶的希望,

寄托在了中国。”

寥寥几句,却可以看得出,

当年他不光承担着国内的希冀,

还有全球社会主义阵营的希望!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1988年,

何康肩负起更重的担子:

中国农业部部长。

农业,乃国之根基,

他深知,

对中国这样一个大国而言,

这份担子有多重,

何康不敢有丝毫懈怠。

每一次出访回国后,

他进了部门第一件事就是问,

粮食有什么问题?

他说:

“粮食少了老百姓就没饭吃,

所以我当农业部长时,

为粮食安全,整夜睡不好觉,

我们是千方百计,

要把粮食这个基础打好。”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如何为中国人创造粮食,

要看袁隆平。

如何保证粮食进到中国人的肚子,

要看何康。

在他担任农业部部长期间,

13亿人的粮食环节,

没出过一次差错。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1993年,

由于对中国农业作出突出贡献,

何康获得了,

世界粮食基金会颁发的,

第七届世界粮食奖,

成为第一个获得此奖的中国人。

奖金足足20万美元

换成人民币超过百万!

那可是30年前,

可谓是巨额财富了。

何康一生辛劳,

这笔钱足够他度过富裕晚年,

可他却转手就将这巨额财富,

全都捐给中华农业科教基金会,

用于奖励品学兼优的学生,

和农业科研项目。

何康说:

“国家给我的薪金已经很高了,

足够我花的了。

这个世界粮食奖,

是我代表国家得到的,

不是属于我个人的,

所以这20万美金我要全部捐给国家,

特别是帮助贫困学生,

他们有才但是没有条件,

进入更高领域进行学习,

把这些钱用在他们身上,

为我国培养一批农业科技人才,

为国家做点事,

是我应尽的责任。”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1992年12月11日,中国农业部原部长何康视察。左起:何康、梅同现、余让水、梁荫东

其实,这样慷慨捐赠的家风,

在何家由来已久。

何康的父亲何遂,

曾在新中国成立后,

将自己的近7000件珍藏文物,

全部无偿捐给了故宫博物院。

这样的家风传递到何康身上,

便是又一段佳话。

在筹备华南两院时,

作为院长的何康,

和工人学生一样喝木薯汤,

从不开小灶。

几十年来,何康身居高位,

却一直是简朴无比,

家里陈设非常简单,

几幅字画,一室书香,

磨损的书柜、老旧的沙发,

都是跟了他几十年的老伙计了,

舍不得换更舍不得扔。

他可是农业部部长,

位高权重的大领导,

却在这狭小的两室小屋,

“蜗居”了近半个世纪.......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岁月漫长,

何康最后一次出现公众面前时,

他已经95岁了。

这位曾意气风发、

胸怀大志的年轻人,

在荒烟蔓草的过去,

在黑白与彩色之间,

已经由壮年而苍老,

满头银发,

书写着这位老人风云沧桑的一生。

“孩子”长大了,

他却肉眼可见的老去.......

三年前那个夏天,

为中国橡胶热作事业,

为中国农业奋斗了一生的何康,

永远地告别了这个世界.......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儋州立业,宝岛生根,

耕耘热土,豪情万丈。

就任部长,位高权重,

两袖清风,慷慨解囊。

有的人活着,他已经死了,

有的人死了,他却永远活着。

同样是当了农业部部长,

唐仁健,

身居高位却违纪违法,

法律定会严惩这样的蛀虫!

而何康,

将一生都献给了人民,

用自己的血汗滋养祖国大地,

光风霁月,心底无私,

如此高尚大义,

解困民众、服务苍生的好官,

老百姓会世世代代敬仰!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