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华网西安1月3日电(记者齐中熙、樊曦)“在亿万奋战在基层一线的青年职工中,是否有让你敬佩的青工典范?他们爱岗敬业、苦练技能、努力创新、甘于奉献的职业素养和职业品格是否让你深受感动?”——这是2013年共青团中央组织网络票选“寻找最美青工”的一段前言。

在位于宝鸡的中铁一局五公司,就有一位这样的“最美青工”。他叫白芝勇,中铁一局五公司精密测量队高级测量技师,一位毕业于普通技校,却凭借刻苦钻研和拼搏努力成就人生梦想的测量人。

测量,在工程建设中就好比汽车的方向盘。方向盘指的方向对,工程才能不出偏差。在铁路隧道中,隧道在哪儿开挖,走向如何把握,双向开挖的隧道能否“无缝对接”等,都必须靠精准的数据说话。

这样的工作需要“每一毫米的细心”。在过去十几年间,白芝勇就是这么一点点地坚持着。1999年,他从兰州铁路技校毕业分配到中铁一局五公司。文化水平不高的他为了早日掌握测量仪器,每天下班后,都会把水准仪抱到办公室,利用地面、椅子、桌子形成高差,用钢卷尺将高差量出来,然后用水准仪去测。

一次又一次,反复试,不断练,慢慢地白芝勇有了手感,也对仪器有了直观的认识,最后一直练到信手拈来就能准确无误。

“十几年来,白芝勇从不看电视不玩游戏。有时野外一天工作下来,大家都疲惫不堪,倒头就睡,可是他还会坚持看会儿书。”同事周建东说。

功夫不负有心人。2009年,白芝勇函授本科毕业。他不仅学习了《控制测量学》《测量学》等专业理论知识,还熟练掌握了各种现场施工测量仪器的操作方法。电子精密水准仪、光学精密水准仪、全站仪、轨道精调等他样样精通。

在武广客专浏阳河隧道施工中,白芝勇使用普通陀螺经纬仪、铅锤仪联合定向法,成功解决了隧道竖井长距离开挖中的施工测量难题,提高了横向贯通精度,节约成本40余万元。这一技术成果后来被广泛应用,荣获2010年全国第三届职工优秀技术创新成果优秀奖。

十多年来,白芝勇参加了许多重大工程:从哈大线上的冰天雪地,京沪线黄河桥上的卧冰测量,到兰新二线建设中的沙漠戈壁……

在2008年为上饶至武夷山的高速公路做测量时,为了躲避毒蛇和蚊虫叮咬,在近40摄氏度的高温里,白芝勇穿着长袖长裤背着重达15公斤的测量设备翻山越岭……

“一到野外就是一整天,我们都只敢背一瓶水,因为仪器已经太重了。渴了就找山泉,没有就忍着。工程都等着我们的数据才能开工,这点苦不算什么。”他说。

十几年来,白芝勇和他的同事们作为工程施工的先遣部队,翻山越岭,无论受了多少的苦,遭了多少的罪,在他们看来都是家常便饭,所有的痛,所有的累,在看到道路通车的那一刹那间,他们都觉得自己的奉献值了。

如今的白芝勇已获得陕西省劳动模范、“中央企业青年岗位能手”等多项荣誉。但在他看来,荣誉只是对过去的肯定,未来的路还在于不懈的奋斗。

(原标题:“每一毫米的细心”——记“最美青工”中铁一局高级测量师白芝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