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标题:品读当代草圣林散之

徐耀新

从今年起,“林散之·江苏书法作品双年展”将逢双年举办,并永久落户林散之的家乡——南京浦口。林散之是江苏的文化名人和文化品牌,也是中国乃至国际书坛的旗帜和榜样。打造这一文化活动品牌,是为了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在文艺工作座谈会上的讲话精神,弘扬“当代草圣”林散之的崇高精神品格,推动江苏书法艺术健康繁荣发展。

修身正心、超凡脱俗

他自称“赤脚书法家”,主张“多留笔墨在民间”

林散之继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精髓,一生抱朴求真。他认为写字一旦沾上铜臭,就黯然失色。他自称“赤脚书法家”,与人写字,从不考虑身份贵贱,主张“多留笔墨在民间”。

他数十年自甘寂寞,淡泊名利,疏离腻粉和繁华。1946年他推辞掉安徽省政府主席李品仙发出的任“省府顾问”的邀请。但他把百姓疾苦、社稷安危放在心头。1931年家乡因洪水破圩,他一人艰难涉水,到南京城里为乡民请愿,又义务担任圩差,带领乡民们兴修圩堤。用于救灾的洋白面,就存放在他家里,他却丝毫不沾,为万人称颂。

经过长期的诚意正心修身,他完全摆脱了尘世的俗念和功名利禄,因而其作品散发出仙风道骨、烟雨空蒙的清冥之气。

虚怀若谷、勤学不辍

他自号“三痴生”,对艺术极其痴迷终身求索

散之先生对艺术极其痴迷,自号“三痴生”,“散之”即是“三痴”的谐音。

无论启蒙师傅、乌江镇的范培开,还是清末进士出身的张栗庵先生,他都虚心求教。当他有点自满时,张栗庵坦诚指出其不足,并推荐他拜黄宾虹为师,于是他克服种种困难赴上海求师学艺,寒窗三载,终得其真传。

即便后来以“当代草圣”誉满天下时,他仍谦虚如兹:“顾念平生,寒灯夜雨,汲汲穷年,所学虽勤,所得甚浅”。学徒时代,他白天干活,晚上常学画临帖至深夜;师承张栗庵时,他系统阅读经史子集,年纪轻轻便完成《山水汇编》;花甲之年,其诗书画已臻成熟,堪称大家,但他仍选择进入江苏省国画院,在“新金陵画派”的大集体中博采众长。

学习的敌人是自己的满足。一勤天下无难事。“如蚕之吐丝,蜂之酿蜜”,博学精研,终身求索,他终于攀上艺术巅峰。

循序渐进、创新求变

他六十以后开始学草书,

实现书法人生第“四变”

散之先生16岁学唐碑,30岁以后学行书,60岁以后才学草书。后来他总结说,学习书法,“应由楷入行,不能一步就入草书。不然易于狂怪失理,钉头鼠尾,诸病丛生。”

在继承的基础上还要求新求变。他把精研书法艺术的一生概括为“四变”:“余学书,初从范先生,一变;继从张先生,一变;后从黄先生及远游,一变;古稀之年,又一变矣。”

他还极重书法之外的文化积淀,认为“光学写字不行,不读书,无书卷气,写得再好,不过字匠而已”。

诗书画滋养互补,相辅相成。读万卷书,行万里路,破万般俗,他以诗入草、以画入草、以楷入草、以隶入草,终成“当代草圣”。

不畏艰难、玉汝于成

他一生历尽坎坷,凤凰涅槃浴火重生

散之先生一生历尽坎坷。

幼年时因患中耳炎,导致他左耳微聋,遗疾终身,所以他给自己起了别号“左耳”,还常以“聋叟”自称。

21岁时大病一场,几度生命垂危,幸好得到恩师张栗庵的医治获救。

37岁时,他遵照黄宾虹老师的教导,师法大自然,只身一人壮游16000里,九死一生。

57岁时,他上堤抢险,险被洪水吞噬。

73岁时,他不慎落入澡堂滚水池,经过4个月的抢救才死里逃生。严重的烫伤导致他右手5个指头全部黏结在一起,他毅然选择让医生手术切开,救出了拇指、食指和中指,之后他用这半残的3个手指勤学苦练,不仅恢复了写字的能力,而且创作出了如诗如仙的书法作品。

散之老人92岁临终前写出的绝笔“生天成佛”这一佛教用语,正是他凤凰涅槃、浴火重生的生动写照。他的精神品格同其诗书画作品一起,永存人间,光照千秋。

(原标题:品读当代草圣林散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