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文丨舞雩

大家好,国学趣谈栏目又和大家见面了。

在明清时反映神魔斗法内容小说“神魔小说”中,《西游记》是一部独特的作品。

之所以说它独特,是因为别的“神魔小说”,如《北游记》、《韩湘子全传》等都明显以某某道教仙真为主人公或主要形象。

但《西游记》却不一样。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由于此小说主人公是几位和尚,主要情节也是围绕去“西天”取佛家“真经”展开,所以一般人认为《西游记》主要受佛教影响,与一般“神魔小说”区别甚大。

民间也早就有《西游记》释佛,《封神》释道之说。

那么,抛开各种脑洞大开的猜想不提,西游记中的道教神仙真就不如那净土佛陀?

却也未必。

/尊佛抑道是现实的逆反产物

/尊佛抑道是现实的逆反产物

我们不妨先来看看西游记中部分道士的描述。

如乌鸡国的全真道人,黄花观老道、比丘国的国丈等,都是畜类所化并祸国殃民的“外道”,评价往往在下三流。

而所谓的“正道”在书中也并不神圣,三清之一的太上老君只不过是个视丹如命的吝啬鬼,四御之一的玉帝又是个不懂用人的昏君。

更有甚者,“三清观大圣留名”一回(第四十五回)竟将三清之像扔入“五谷轮回之所”(即厕所),这似乎是在趣解庄子所言“道在屎溺”的理论,对道教的讽刺到了无以复加的地步。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书中的一些诗也直指道教外丹学说的虚妄。

第四十六回:“点金炼汞成何济,唤雨呼风总是空。”
第七十八回:“若云采阴补阳,诚为谬语,服饵长寿,实乃虚词。”

由此可见,道教从妖到神仙到义理都受到过作者的鞭挞。

而到了佛教这边,则明显作者青睐有加。佛陀菩萨们的法力通常都要高于道教的仙。

当道门出身的孙悟空搞得天宫大乱,道教的群臣与政治领袖玉帝都束手无策时,这些神仙最终还是要去请如来佛祖帮忙。

而佛祖只消五指压下,妖猴便败下阵来。

再如小雷音寺一战,孙悟空三次请的救兵分别是:真武大帝手下龟蛇二将与五大神龙,师王菩萨手下之小张太子,以及弥勒佛。

书中为三部分救兵安排了渐强的法力,最后弥勒的取胜又是几厢对比中佛法无边的验证。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如果按照上述分析,那么尊佛抑道显然已成事实,但考虑到西游记诞生的时代背景,则所谓的“尊佛抑道”也许并没有那么肤浅。

我们知道,历史上皇帝求仙服丹误国者很多。

明代武宗崇佛也崇道,而到了世宗则独崇道,宠信道士邵元节、陶仲文,同时还采取了大量的排佛措施。

《明史纪事本末·卷五十二》载:嘉靖元年簿录大能仁寺“僧齐瑞竹财资及玄明宫佛像,毁括金屑一千余”,又发檄“遍查京师”佛祠,“悉拆毁之”。

这与车迟国的情形是何其相似。

另外,世宗还曾多次派官到民间大选淑女,仅在嘉靖九年就选一千二百多名少女入宫,而这些民女多在八岁至十四岁。

选这些少女入宫除淫乐外,还有就是陶仲文献过秘方,常吃这些小女孩的“先天丹铅”药可以长生不老。

用小女孩的“先天丹铅”炼药以求长生与比丘国用“一千一百一十个小儿心肝”为“药引子”以图长生如出一辙。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世宗时代的荒唐历史正是《西游记》想借神魔世界表现的现实。

所以,学术界一般认为,《西游记》“抑道扬佛”,是明代“扬道抑佛”风气刺激下的逆反产物,是作者有意与统治者唱反调所致。

事实上,宏篇大制的《西游记》绝不是简单的“抑道扬佛”四字可以概括其复杂的宗教问题的。

书中不只对道教充满了揶揄,对佛教也有诸多讽刺之处,有些地方不禁让人想起中唐以后禅宗内部呵佛骂祖的风气。

比如孙悟空说如来是“妖精的外甥”,又比如结尾阿难迦叶的贪婪本性,以及如来的包庇与坦言:“经不可轻取,亦不可轻传”。

再如文殊菩萨只因乌鸡国王错浸了他三日就要害国王入井三年,哪里有一点佛门大尊者宽大为怀的意思?

此外,道在全书中也并非一直处于被贬抑的地位,书中包含了众多的道教术语,许多诗文也实为一些道教内丹学说的铺衍。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而有关道教的修炼观,其实从一件兵器上就能看出,那便是孙悟空的金箍棒。

/金箍棒的秘密

/金箍棒的秘密

金箍棒可以说是结合道家的理论体系而设计的完美兵器。

《西游记》载:悟空十分欢喜,拿出海藏看时,原来两头是两个金箍,中间乃一段乌铁,紧挨箍有镌成的一行字,唤做“如意金箍棒一万三千五百斤”。心中暗喜道:“想必这宝贝如人意!”一边走,一边心思口念,手颠着道:“再短细些更妙!”拿出外面,只有丈二长短,碗口粗细。

这其中13500斤其实暗指道家所说的真阳一气之数,即人一昼夜呼吸13500次,也是道家内丹修炼一昼夜吐纳之数。

所以金箍棒代表的是真阳一气,棍子就相当于汉字的“一”字,而两头的金箍包裹了“一”气,不让它泄露。

而悟空修行乃心神合一之境,金箍棒为元气,也就是心,元气之心脱不得神,所以金箍棒一直在孙悟空身上。

金箍棒有“如意”之名,能有千变万化,这也符合道家宇宙由无而生有,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的核心理念。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而万物又能划归为一,复为太极。所以金刚镯身为太极的象征才能收天下之兵,连如意金箍棒也挣脱不得。

同时,金箍棒是心,孙悟空是神。孙悟空心中有了变化,有了想法,金箍棒也会相应地做出变化。这是典型的心神合一的道家丹学思想。

其实,整个取经之路,都是对孙悟空“心”的磨练,也就是对金箍棒的磨练。

等孙悟空到了灵山的时候,真正地悟出了“空”,“心”就没有了。

正如须菩提在《金刚经》开篇问佛陀,如何降服其心一样,等孙悟空降服了自己的“心”,金箍棒就自然消失了。

至于金箍棒为什么一定要放在耳朵里,这个设定其实也不是没有根脚,凭空捏造。

在道家五行观中,耳朵归于水,而金箍棒乃是是水中之金,兼有金生水的相生之意,自然放于耳中如意非凡。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刘一明先生《西游原旨读法》的一番解读,也有理有据,让人信服。

“《西游》写三徒神兵,大有分晓。八戒、沙僧神兵,随身而带。唯行者金箍棒,变绣花针,藏在耳内,用时方可取出。此何以放?夫针把宝杖,虽是法宝,乃以道全形之事,一经师指,自己现成。若金箍棒,乃历圣口口相传,附耳低言之旨,系以术延命之法,自虚无中结就,其大无外,其小无内,纵横天地莫遮拦,所以藏在耳内。这些机密妙用,与针钯、宝杖,天地悬远。”

猪八戒、沙和尚的兵器是“以道全形”,而孙悟空的金箍棒是“以术延命”。

“术”与“心”不离,所以贴身而存,外人不见。

/性命双修的丹道西游

/性命双修的丹道西游

由小见大,《西游记》可以说从诞生之初就一直受到道教的影响。

从唐太宗贞观三年三藏西行,十九年东归后所著的《大唐西域记》,到宋代的《大唐三藏取经诗话》,再到元明之间已出现取经五众的杨东来《西游记》,这中间过程跨度极长,很难说没有道教修士的参与。

毕竟唐的俗讲、宋的平话、元的杂剧都曾是佛教徒、道教徒用来传播教化的工具。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而南宋、金、元是道教极尽发展的时期,心性修炼、内丹修炼已风行于社会,比如明初最早的几个百回本《西游记》就有世德堂本卷首刊载“华阳洞天主人校”字样。

华阳洞天在道教经书中被列为第八洞天,址在茅山。

加上西游记整体构思上的内丹思想和先命后性(先悟空后三藏)的特征,以及第三十六至三十九回对乌鸡国全真的批评看,说《西游记》的内核是南派内丹道,也未为不可。

我们不妨细说一下内丹道性命双修的由来。

首先,自然当从宇宙生成论开始说起。

《道德经》第四十二章:“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
《道德经》第十六章:“复物芸芸,各复归其根,归根曰静,是谓复命,复命曰常,知常曰明。”

由虚无,产生混然一体的“有”,分阴阳天地,再成三才,天地人相互作用,则品物流行。

修道就是使身心从纷芸的后天人为状态回到虚极静笃的先天自然状态,所谓返本还源是也。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而《道德经》第一章说:“常无欲以观其妙,常有欲以观其徼,此两者同出而异名,同谓之玄,玄之又玄,众妙之门。”

这是有无之观的分别。

到了魏晋南北朝,佛教传入,本体论的思想也传入了。

其观察人生、万物的角度不是从其生成的源头上,而是要从事物的本质上,讲“缘起性空”,认为任何事物,其都由诸多缘因构成的。

缘因又有缘因,没有第一原因,事物的本性是“空”的,无自性的,事物可接触的部分叫“色”。认识本性的“空”,就不会为事物的“色”所迷。

由此,有无之观受到了空色之观的强烈冲击。

而两种理论发展到隋唐以后,中国的哲学思想便进入了心性论。

比如道教日常课颂的《早晚功课经》的七部经中就有三部谈心性空色有无:《清静经》、《护命经》、《玉皇心印经》。

正确认识空色有无,即见真性真心,既是见佛,亦是得道。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道教的命功修炼则也从早期的服气咄纳、辟谷绝粒、导引、胎息、存思、坐忘、符箓、外丹等等,进化成为隋代以后的内丹之道。

至唐宋而发展,南派先命后性,以张伯端为代表,北派全真先性后命,以王重阳为代表。

从“形神”的基础上,“性命”的概念也逐渐明确了。

《性命圭旨·性命说》:“何谓之性?元始真如,一灵炯炯是也;何谓之命?先天至精,一炁氤氲是也。”,“性无命不立,命无性不存,而性命之理又浑然合一者哉。”

此后性命双修的内丹道被视为最根本、最究竟的修炼方法,这正是悟空所选择的。

所以,虽然《西游记》中有很多佛教的词汇,如:四大部洲、八部天龙……,并且故事也是取经见佛,但内里其实依然铮铮道骨。

如果再分的明确一些,结合以儒家文化为内核的封建社会背景,那么《西游记》便是在三教参同思想下形成的:释以见性为长,道以炼命而著,儒以入世为心。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如此,方有三千功满、八百行圆。

以上是本期内容,我是如斯精舍,你的文化手册,我们下期再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