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丨柳汀雪

大家好,国学趣谈栏目又跟大家见面了。

提起博物馆,很多朋友第一时间想到的就是故宫博物院。

身为网红大IP的故宫博物院包揽了很多名声,是好坏参半。

2011年,故宫就曾因管理失当,出了不少问题。

记得当时故宫丢失了数件珍宝,北京市公安局帮助故宫追回了文物。

为了表示感谢,故宫制作了一面锦旗送给北京市公安局,锦旗上写着“撼祖国强威,卫京都泰安”,可故宫博物院把捍卫的“捍”写成了“撼”

一时之间,身为文化传播者的故宫博物院陷入了公众的舆论漩涡。

\“烫手山芋”故宫院长

然而,祸不单行。

2011-2012年间,故宫先后经历了“失窃、会所、错字、拍卖、封口、瞒报、逃税等“十重门”。

处在风口浪尖的故宫博物院院长郑欣淼只好引咎辞职。

其实郑院长也还不错,他在任的时候主持了故宫自1911年以来的首次大修。

有很多珍贵的文物,像乾隆时期的双面绣、通景画等,被从尘封已久的文物都经修补后重见天日。

倦勤斋通景画

此外,郑欣淼首次提出了“故宫学”的概念,主张“一个故宫”和“两个博物院”,将北京、台北故宫博物院的藏品放在一起研究,大大促进了海峡两岸的文物交流。

郑院长还曾组织原先在故宫办公的13个外单位迁出故宫。时任国家文物局局长的单霁翔,曾经帮助郑院长给那些单位找房子、找资金。

郑院长辞职后,58岁,临近退休的单霁翔被任命为故宫的“看门人”。

故宫博物院的院长,可一点儿都不好当,守护着数百万件文物珍品的兴衰荣辱,还聚焦着全国人民的目光,被人称为“烫手山芋”绝不为过。

第一任故宫院长是易培基,章太炎的弟子,曾因组织文物南迁被人诬告“擅自处分故宫物品、盗卖文物”被迫下野。

故宫第二任院长是马衡,在抗战、内战时对故宫文物保护作出重大贡献,却因政治原因下台。

故宫第三任院长吴仲超,任期30余年,他也是故宫任期最长的院长,组织了大规模的文物回收、征集工作,带领故宫文物渡过了共和国建立后最艰难的一段时间。

故宫的第四任院长是张忠培,他声称“故宫是个不完整的故宫”。

因为故宫里除了故宫博物院以外,还有其他14个单位,严重影响着故宫格局的完整性。“故宫的文物,除民国政府运台的以外,境内就有两个单位占着故宫近20万件文物。”

张院长在故宫专门成立了法律处,解决故宫内单位的法律纠纷,期待故宫在未来的时间里逐渐恢复原貌。

没想到,他刚上任两个月,景阳宫就被一把火烧毁,故宫遭遇了两次小偷。张院长成为故宫任期最短的一位院长。

接下来,就是我们刚才提到的第五任院长郑欣淼和第六任院长单霁翔

\“多副面孔”的单院长

有人认为,没人能比单院长更能胜任故宫院长。

为什么呢?

单院长担任过北京规划委员会主任,熟悉城市功能空间,可以从城市空间管理的高度理解博物馆的作用。

单院长还担任过房山区区委书记,具备主干线官员的典型能力,对政府管理、政治规则了如指掌。

除此之外,单院长曾担任过国家文物局局长,熟悉文物管理的整体脉络。单院长还写过一系列专著,具有一定的学术水平,或许可以对文物保护提出有建设性的意见。

简而言之,单院长懂政治、会管理、有格局、懂文物、有关系。

照当时的情况来看,不会有人比单霁翔更合适带领故宫走出“十重门”的阴影了。

新官上任三把火,单院长总要先了解了解情况。

上任伊始,单霁翔就穿着一双老布鞋,带着助理,绕着故宫走了一圈儿。1200座建筑,9371间古建,他花了五个月才走完。

凡是故宫的门,没有单院长没推开过的,走坏了20多双布鞋。

于是,他有了一个收获。

故宫有多少件儿文物?

太多了,以前没人能回答的清。

单院长却能答上来:“1862690件(套),这是2016年底的数据。”

精确到个位数,答得理直气壮,是他身体力行的结果。

1.设身处地院长

很快,单院长就发现了问题。

故宫太大了,但啥也看不着,有70%的区域竖起了“非开放区,观众止步”的牌子;有80%的观众进了故宫就只能看看皇帝上朝、睡觉、结婚的地方。至于藏品,就更不用想了,因为90%的藏品都沉睡在库房里,连工作人员也见不着。

单院长曾经在采访中讲述了一次令他终身难忘的经历。

“我曾经见到从西北来的老人,拿着一个现代人都不用的行军壶,里面灌着开水,拿着家里带来的馍,在我们台阶上吃,我非常的感动。他们宁肯节衣缩食,也要到我们故宫来看看,看看我们的中国文化。那么他这一次博物馆之行,参观故宫,我们应该给他们什么呢?”

能看到什么呢?

故宫广场上一片混乱,到处都是叫卖的商贩,大喇叭天天广播,谁家爱的孩子丢了,赶紧来广播室找啊。

排队买个票,就几个窗口,好几个小时买不到票。进去参观一到路口就蒙圈,完全不知道那是哪。

想上个洗手间,女士需要排出几十米的长队,从头到尾一条直线。走累了想休息,只有铁栏杆可以稍微倚靠。

这样的故宫,去了等于受罪,没人想去第二次。

于是后来,门前广场上的小贩全部被清理,广场变得清新、典雅、庄重,开放了32个检票口,所有人买票时间不超过3分钟,单院长上任的第一年故宫的路口就摆了512块标记,没人会迷路。

经过大数据测算,女洗手间的设置比男洗手间多2.6倍,女士上洗手间再也不用担心排队。

参观群众累了,想休息,再也不用靠着铁栏杆。故宫新设置的休息座椅和树凳是实木的,既结实又舒服,还与古建筑相协调,清扫起来也十分方便。

光是座椅就3500块一把,真材实料,童叟无欺。服务起群众来,单院长一点儿也不心疼钱。

当员工不无得意地告诉单院长,“现在有11000名观众可以‘坐下了’”。

“这个数字是假的。”单霁翔直接说。

“你们去看吧,夏天太阳直射的地方没人坐,冬天没有太阳的地方人们不爱坐。”

于是,在设身处地为群众着想的单院长领导下,原来只有30%开放的故宫,逐渐变成了52%、76%、80%,原来的186万件文物,99%在仓库吃灰,现在大部分经扫描上传在网上,谁都能一睹真容。

2.“诡计多端”单院长

单院长遇到不同的人,就使不同的套路,是出了名的套路深。

有一次上级领导来视察,走着走着,单院长拿出来一方印,他说:“这是全世界最大的皇帝印,可是这个印壳坏了。”

领导问:“哪咋坏了呢?”

单院长马上就开始诉苦:“领导,咱们这个地下库房是80年代建的,只能设定一个温度、一个湿度,需要优先保护那些最娇贵的字画、这些印或者是其他文物,很容易就坏了,要不你们给我拨点款改善一下设备呗?”

领导问:“需要多少钱呢?”

单院长回答:“至少需要4个亿。”

领导皱着眉,不太敢信:“怎么需要这么多?”

单院长回答:“因为有90万件文物。”

领导说:“我知道了。”

回去以后,领导写了很长的批示,同意了这项拨款。

单院长“得逞”以后,非常高兴,决定再接再厉。

从此以后,领导去故宫就没看过好地方,哪里又破又荒凉,单院长带着领导们去哪,然后要钱,屡屡奏效。

3. 拒之门外单院长

英国的白金汉宫、法国凡尔赛宫、日本的皇宫,为了保护古建筑,都不允许开车进入。

故宫也是古建筑,同样需要保护。

单院长好几次跟上级反映这件事,都是不了了之。

以往的国宾接待,都是直接坐车到紫禁城里才下车。

2013年法国总统奥朗德来访,法国是尊重艺术的国家,单院长决定试试看。

迎宾的人已经在故宫门口准备欢迎了,单院长下令把故宫的门关上,不下车,不开门。

这一下迎宾的工作人员傻了,只好临时更改行程,请奥朗德总统在门口下车,步行走进故宫。

没想到奥朗德总统大为理解,欣然同意,领着众人步行进宫。

奥朗德总统给大家开了个好头。从此以后,国宾来访,就再也没有开车进过故宫。

而故宫里原本只为国宾开放的大门变成所有人都能走的通道。

单院长在一次演讲中说,“当年八国联军是骑着马进的紫禁城,在我们太和殿前还搞了一个列队。我觉得我们今天中国文化复兴,首先应该从文化自身做起,我们的文化是有尊严的,我们的观众应该享受平等的文化待遇。”

相信未来故宫开放的展品会越来越多,除了单院长之外,还离不开无数文物工作者的努力。

\故宫文物修护

迄今为止,故宫博物院尚未完全向公众开放,因为有大批文物尚待修理维护。

故宫的文物修复工作可以追溯到民国时期。1931年,故宫古物馆设立裱画室,聘用技工从事书画、钟 表、木器修复,配合文物陈列的需要。

1954年,故宫博物院开始扩充修整组,陆续从上海、北京调入一批修复技艺名家,并不断补充年轻力量加入文物修整组。到1956年底,修整组的文物修复工种已达12种,人员近50人。

1957年,故宫博物院成立文物修复委员会,研究文物修复方法,明确文物修复要求,规范修复工作,提升文物修复技术。

为了更好地保护故宫文物,1988年,故宫在修复厂的基础上,成立了文保科技部,继续沿承和挖掘传统保护修复技术,并设立现代监测、分析实验室,探索现代科技手段在文物保护修复工作中的应用及与传统技术的结合。

2016年,文保科技部新址竣工,今天的“故宫文物医院”诞生了。

文物医院的修复一般有两个步骤,先运用高科技的显微仪器对文物进行扫描,显示出文物的细节、材质、工艺等,再根据需要运用传统方法修复。

目前,故宫文物医院用于文物修复的高科技仪器主要有显微激光拉曼光谱仪(LRS)、光学相干断层扫描系统(OCT)、加装真空泵的新型便携X荧光光谱仪、大腔体X射线荧光光谱仪(XRF)、大尺寸扫描X射线荧光光谱仪、600kV-X射线计算机断层扫描系统(X-CT)、多光谱成像系统、高光谱成像系统、软X射线成像系统等。

光学相干断层扫描仪(OCT)是最近迅速发展起来的一种成像技术,它利用弱相干光干涉仪的原理,检测生物组织不同深度层次结构。故宫文物医院购置后主要用来进行瓷器、珐琅器的釉层结构气泡分布、书画颜料分布的研究,可以观测到肉眼无法直接观察到的、文物浅层的深度结构信息。

如上图中左侧的清仿正德款釉里红三足鼎在修复前通过OCT对釉面结构进行无损分析,图像中显示了肉眼难以分辨的釉里红花纹和绿色斑点等信息。

随着技术的不断发展和应用领域的拓展,故宫文物医院引进了软X射线设备,使得加处理更加有针对性。

例如,现已陈列在慈宁宫雕塑馆的一尊彩绘木雕菩萨,送进文物医院后,文物医生首先采用X射线照相技术,了解到它曾经被修复过,体内从头到脚布满了铁钉。因此工作人员在制定修复方案时,就需要避免碰到铁钉,避免文物结构松动。

这尊木雕菩萨的手指有缺失断裂。修复时,木器组的人员需要根据这尊木雕菩萨的手势形状,想象缺失手指的形状,再找到与文物相同或相似的木料进行雕刻,最后用专业的鱼鳔胶进行粘连上色。

鱼鳔胶一般指的是鱼类的鱼鳔熬制成的胶,其主要成分多为生胶质,不但粘度极高,而且还不会损伤文物,最好的鱼鳔原料多出自黄鱼、小黄鱼和鳕鱼。

黄鱼鳔被买来之后,需要人工精挑细选,把与鱼鳔相连的鱼油鱼肠等杂物摘除干净,然后挑选上等鱼鳔,切成小段用温水泡发,接下来再对其进行加热熬胶

熬胶并不困难,最困难的工作还是砸鱼鳔,需要将鱼鳔放入铁锅中,用木质小槌不断的砸,使其被捣成糊状。

在砸胶的过程中,鱼膘胶的粘度也在不断增加,往往砸着砸着,鱼鳔胶就把铁锅粘了起来。一不小心,铁锅倒扣在地上,导致鱼鳔胶蒙灰尘,之前的工作彻底白费。

老祖宗曾用“好汉砸不了二两鳔”,形容砸鱼鳔胶的不易。即使年轻力壮的工作人员砸一天,所得到的鱼鳔胶也不过半斤。

熬胶的同时,负责雕刻工艺的屈峰正在雕刻佛手,他曾经这样总结文物修复工作:

“比如说古人做一把椅子,就像在做人一样,古代工匠是用人的品格来要求这个椅子。中国古代人讲究格物,就是以自身观物,又以物来观自己。故宫的这些文物,是有生命的,古人在制物的过程中,把自己融到其中。很多人都认为文物修复工作者是因为把这个文物修好了,所以他有价值,其实不见得这么简单。

修复者在修复过程中,有跟文物的交流,有对文物的体悟,把自己的(精神)也融到里头。文物是死的,保留文物的目的,就是要让文物传播文化,保留一个物品在那里,没有什么价值。”

单霁翔院长和故宫许许多多的修复工作者,用身体力行的方式向我们传达了一个理念:所谓文物的保护、文化的传承,需要我们在尊重文物和文化的基础上,不断地体悟,融入自己的精神,才能从中感受古人从文物中带给我们的精神和能量。

希望宝马车进宫的“事迹”不要在故宫重演,任何以炫耀特权为目的,破坏文物的行为,都为人所不齿,必被人谴责。

以上就是本期内容,我是如斯精舍,你的文化手册,我们下期再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