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商君书》——臣闻之:“疑行无成,疑事无功”

文/余大满(微信公众号:余大满书房)

提到商鞅,我们第一个想到的就是历史课本中的商鞅变法。正因为这次变法使得秦国由弱变强,从而最终东出函谷关统一天下。

翻开史书,历史上的商鞅形象却并不好。《史记》记载:商君,其天资刻薄人也。

而在我最近读过的《大秦帝国之黑色裂变》中,商鞅的形象却变得格外不同,他充满激情,英勇果敢,格局远大,同样也会为了变法而视死如归。与史书上冷冰冰的形象相比,这样的商鞅更像一个充满血肉的人。

为什么同样的人物,文学形象和历史形象相去甚远,面对这样的情况,我们又该如何认识呢?

我们从小说《大秦帝国》说起。

孙皓晖的《大秦帝国》

这部作品是作者孙皓晖历时十六年创作完成的,全书五百万字,写出了地处西陲的秦国历经一百多年,一步步由弱变强,统一天下而最终灭亡的长篇史诗。

商鞅变法的故事就发在小说的第一部《黑色裂变》中。卫国士子卫鞅在秦孝公求贤令的感召下,来到秦国开始了轰轰烈烈的变法运动。变法在秦国产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激发了老秦人耕战的积极性,但变法还是遭到了秦国世族的反对。

在与多方力量的对抗中,变法最终在秦国扎根,秦国从此强大起来,收复了被魏国占领多年的河西失地,而卫鞅也因被封商於之地而成了商鞅。但在秦孝公死后,在世族力量的反扑下,新继位的秦君为了巩固地位最终车裂商鞅。

小说中商鞅有伟大的抱负。在来到秦国前就曾游历数国,寻找施展自己才华的地方,最终在高人的指引下来到了当时孱弱的秦国;

小说中的商鞅有着雷霆万钧的魄力,渭水大决,刑杀700多位私斗的老秦人,太子犯案,毫无留情地处理了太子傅公子虔和公孙贾;

小说中的商鞅有着忠贞不渝的爱情,他深爱着自己的爱人白雪,对于自己政治联姻的公主也一样做到了相敬如宾。

小说中的商鞅不那么冷冰冰

在我看来,相比于史书中冷冰冰的文字,小说家的文笔赋予了历史人物新的生命。正如《大秦帝国》中的商鞅,更加有血有肉,更加富有激情和生命,更加像一个人。

而流传千古的史书中,我们看到的商鞅只是那个为了达到富国强兵不惜大决人犯的暴政者,只是那个维护变法甚至得罪世族储君的大良造,只是兵败身死肢体破碎的殉道者。再波澜壮阔的故事在史家笔下,总会少一些豪迈,多一丝冰凉。

司马迁说他天性刻薄寡恩,“迹其欲干孝公以帝王术,挟持浮说,非其质矣”。同样在中国长期的历史中,商鞅的名声也是非常差,可以用“狼藉”来形容。知识阶层以谈论商鞅为耻,连说到他的名字都会“口臭三日”。

西汉贾谊的《过秦论》,对秦朝灭亡的分析就是“仁义不施而攻守之势异也”。北宋的苏轼针对王安石变法就曾上书宋神宗,以商鞅为前车之鉴,认为“惟商鞅变法不顾人言,骤至富强,亦以召怨天下,虽得天下,旋踵灭亡”。唐代的杜甫在《述古诗》中言:“秦时任商鞅,法令如牛毛”,也抱怨了商鞅时期的法令复杂,执法过于严苛。

秦朝以后不少学者对秦王朝在统一后迅速走向灭亡的分析普遍相信这是商鞅变法所产生的后遗症。与此同时,商鞅为何在中国历史上的形象如此之差,我想主要就是以下几个原因。

首先,历史都是胜利者所书写的。秦朝灭亡后,后世的学者总结秦朝灭亡的教训,往往将其归结秦朝残酷的统治,而这样的统治模式则源于商鞅的变法。此外,后世的统治者为了强调自己统治的合法性,就会大肆宣扬秦的残暴,商鞅的恶。殊不知“百代都行秦政法”。

其次,儒家对法家的仇视。在战国时期,百家争鸣的潮流中,真正对后世产生深远影响的流派就是儒家和法家。被后世称为“亚圣”的孟子,其实与商鞅生活在同一时代。与商鞅在秦国大展宏图不同,孟子则常住列国游走,郁郁不得志。儒家的思想与法家思想在当时存在着不可调和的矛盾:一个主张恢复井田制,施展仁义治国;一个则力求废井田,开阡陌,实现富国强兵。

思想矛盾的不可调和使得后世被独尊的儒家对法家思想极力贬斥,对法家代表商鞅也是批判驳斥。后世知识分子都以谈论商鞅为耻。然而,讽刺的是,在小说《大秦帝国》中,儒家的形象却并不光彩,其代表孟子仿佛跳梁小丑一般。

最后商鞅自身的刻薄寡恩,执法严酷。就算在美化商鞅形象的《大秦帝国》中。商鞅也给人们留下了一个在国事上严酷不近人情的形象。无论是他渭水大决,还是他刑罚公子虔公孙贾,还是他刑杀黑林沟里正。他在国事中,永远板着脸,一副执法如山的模样。这样的人总会给人距离感,让人畏惧。这样的人在史学家的笔下,更像一个恶魔,更加面目全非。

历史上的商鞅变法对后世影响深远

读史使人明智。我们读历史,谈论历史上发生的故事绝对不能绕开历史上的人物。唯物历史观告诉我们人民群众创造历史,但是不可忽视的是关键人物同样发挥着相当重要的作用。正确认识历史人物,是我们读史的重要一步,我们不应该轻视。

我们现在所谈论的历史人物,在我们脑海中都有着关于他种种形象印迹。这里就包括史家笔下的历史形象、文学作品的艺术形象以及我们心中给他定位的自我形象。“一千个读者里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对于今天的主角商鞅,到底哪一个才是他真实的形象呢?

首先,我认为商鞅是一个伟大的改革家,他的一系列变法措施,使孱弱的秦国走向富强,走向统一。他是秦统一的基石,他也像一个神秘的幽灵也在客观上改变了战国乃至后来中国历史进程的政治和经济生态,后世两千多年的封建帝国的治国理念,在根本上是对其思想的延续。

其次,我想商鞅也是一个极其有魄力和魅力的人。在这里我相信小说家笔下的商鞅,他有血有肉,激情澎湃。他可以为施展抱负而辗转数国,可以为考察秦国形势而跋山涉水,翻山越岭;可以为制定法令而废寝忘食;甚至可以为了维护新法而得罪权贵背上恶政和暴政的恶名。

最后,我想商鞅也是一个孤独的人。木秀于林,风必摧之。一个伟大的人也是一个孤独的人。在金戈铁马的战国时代,礼崩乐坏。面对反对力量,面对一切阻力,他只能独自面对,并且忍受着生前身后的骂名。当然,他也是幸运的,他遇到了秦孝公,这个支持他的变法国君。这对君臣组合让变法成功成为了可能。

秦孝公和商鞅的君臣组合也是一段传奇

历史中的文字是冷冰冰的,但历史上的人物却不应该是。抹去历史中的尘埃,我们要看清历史的人物的内心世界,他们的豪迈,他们的气魄,他们的孤独还有他们的无奈。对于商鞅亦是如此,我们不应该只看到他的刻薄冷酷,还有透过表象看清他的内心世界。

我最近刚刚入手了《商君书》,读一下商鞅的著作,可能就是了解他最好的办法吧。

最后再提一下这部五百万字的《大秦帝国》。我想起马伯庸对历史小说标准的要求,就是要做到“大事不虚,小事不拘”。我想这个标准在这部巨著中体现地淋漓尽致。在五百万字的巨著中,有着许多像商鞅这样的历史人物,他们就像天上的星星,燃烧着自己,照亮着我们这个民族前进的路。